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7917
  • 作      者:
    汪卫东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汪卫东,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鲁迅研究论文六十多篇,出版鲁迅研究专著三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代转型。现代转型的深层,是新型文化的挑战。放宽历史的视界,鲁迅,是这一空前转型中出现的一个杰出现代思想者和文学家,对其思想与文学价值的估量,离不开现代转型的宏阔背景。可以说,鲁迅思想,是中国现代转型的一个深刻精神维度,以其对现代转型的精神基础——国民性——的深刻关注,提供了一个深度视点,而鲁迅文学,作为参与现代转型的个人行动,刻录下以文学参与历史的生命轨迹,及其充满挫折与绝望的心灵历程,成为中国艰难现代转型的痛苦“肉身”。基于这一新的视野,《未名·观点丛书·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在整体上对鲁迅研究的既有格局和观点进行了突破,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问题和文本研究当中。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在上一篇《复仇》中已经揭示的自虐意象,在耶稣的复杂感受中再一次闪现。肉体的客观疼痛与主观的“柔和”、“舒服”联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也许,人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感受,在其顶端,往往是最对立的感受融合到一起,如佛教高僧对死亡感受——“悲欣交集”。但是,《复仇》(其二)对痛苦的集中展示,以及对痛苦感受的悖论式处理,却潜隐而强烈地显示了自虐的意向。通过叙述的改造,宗教典籍中客观记载的一次事件,在这里转换为一个心理事件,行刑的过程,展现为耶稣感受的过程,耶稣的痛苦,成为叙述的焦点;为了强化这一感受,肉体的痛苦转化为精神的痛苦,单调的痛苦转化为复杂的难以言传的心灵感受。这些“偷换”般的处理,不仅使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外在描述,成为耶稣痛苦感受的直接展示,而且,也使耶稣对痛苦的被动承受,演变为对痛苦的“享受”过程。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又转换到展示者的视角。“他悬在虚空中”,此语实在好极!这六个字后,似乎隐伏着太多的内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十字架被众人竖起来,耶稣被挂在半空中,别无依靠,这在字面上可以说是悬在了“虚空”中。但是且慢,“虚空”一词,在鲁迅那里,经常与“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两地书·四》)、“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野草,影的告别》)和“我将用无所为与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野草·求乞者》)等连在一起,此处“虚空”,亦当别有深意。我觉得,耶稣被所曾想拯救的以色列人钉上十字架,在鲁迅看来,并非如基督教理解的,他的死恰恰是“成了”和“道成肉身”(如《约翰福音》),而就是对他以前所有行为的消解,证明了他的彻底失败,因此,当十字架茬“四面都是敌意”中树起来的时候,他也就悬在了可怕的意义虚空中,一切归于虚无。这是一个绝望的耶稣,他的心,此时也一定虚无到极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鲁迅思想:现代转型的精神深度
第一节 “个人”观念与鲁迅现代思想的资源
第二节 20世纪的“文学主义”:鲁迅文学观念钩沉
第三节 国民性批判:中国现代转型的最深视点
第四节 第二次绝望:1923年的鲁迅
第五节 《野草》:穿越绝望的行动
第六节 鲁迅杂文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性
第七节 鲁迅与20世纪中国

第二章 鲁迅文学:现代转型的痛苦”肉身
第一节 无声的“呐喊”
第二节 《彷徨》的“梦魇”意识
第三节 《野草》的踪迹
第四节 “个人”、“精神”与“意力”:《文化偏至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第五节 生命的保存:鲁迅五四时期杂文对中国人生存的思考

第三章 资料、阐释与传承
第一节 《随感录》研究
第二节 新发现鲁迅《文化偏至论》中有关施蒂纳的材源
第三节 鲁迅阐释的可能性
第四节 新语境中的鲁迅课教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