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说疾病的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801593
  • 作      者:
    (美)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 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耀目文坛处女作,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创造该奖项史上*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 全球畅销1500万册,狂揽包括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在内的美国多项文学大奖。

★  世上本没有说不明白的痛苦/说得久了/只剩听不懂的孤独。

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收录了九个独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袭以成俗的祖先传统与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被时代忽视的喁喁私语。

★  妙入毫颠的情节,细腻温柔的笔触,《解说疾病的人》将那些时代的错位者和故土的异乡人带到了书页之上——或者说,将读者带入了他们之间。

★ 拉希莉因其在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领域里的杰出写作,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

1993 - 韩菲尔德基金会/大西洋评论奖

1997 -《路易斯维尔书评》杂志年度*佳短篇小说

1999 -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1999 -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佳处女作·虚构类

1999 - 短篇小说《解说疾病的人》入选《美国*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艾迪森·梅特卡弗奖

2000 - 短篇小说《第三块大陆,*后的家园》入选《美国*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纽约客》年度*佳处女作

2000 - 普利策文学奖

2000 - 詹姆斯·彼尔德基金会杰出写作奖

2002 - 古根海姆奖

2002 - 短篇小说《别管闲事》入选《美国*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8 -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2009 - 亚美文学奖

2014 - DSC南亚文学奖

2014 - 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颁发国家人文奖章

★ 拉希莉的短篇小说曾三度入选《美国*佳短篇小说年鉴》(1999/2000/2002),被认为是继承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巴拉蒂·慕克吉的文坛声音。


展开
作者简介

裘帕·拉希莉(1967—),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出道处女作创造普利策文学奖历史上*年轻得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著有短篇小说集两部《解说疾病的人》(1999)与《不适之地》(2008)、长篇小说两部《同名人》(2003)与《低地》(2013)及随笔集两部《另行言之》(2015)与《书之衣》(2016)。

拉希莉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了极高的写作技艺,三度入选《美国*佳短篇小说年鉴》,小说集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更获得诸多文学奖项:

普利策文学奖、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佳虚构处女作、

《纽约客》杂志年度*佳处女作、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马拉姆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

 

此外,拉希莉亦先后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艾迪森·梅特卡弗奖(2000)、古根海姆奖(2002)及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2014)。



卢肖慧,60年代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从事文学翻译十余年,以美国现、当代文学为主,所译小说家包括: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爱德华·P·琼斯(《已知的世界》),安·泰勒(《呼吸课》)等。现居美国纽约。

 

吴冰青,1967年生于四川,物理学博士,现供职于华尔街金融机构。爱好文学,出版的译作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同名人》等。现居美国新泽西州。

 

 


展开
内容介绍

★     世上本没有说不明白的痛苦/说得久了/只剩听不懂的孤独。

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收录了九个独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袭以成俗的祖先传统与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被时代忽视的喁喁私语。

《停电时分》:一对婚姻因夭亡的胎儿而陷入破碎边缘的年轻夫妇,在偶遇的停电夜晚互相剖白心迹,那等待要弥合他们抑或拆散他们的,是说得出口的孤独,还是说不出口的痛苦?

《解说疾病的人》:兼职导游卡帕西先生带着一家子观光客前往太阳神庙游览。美丽、慵懒的游客太太激起了导游心中的阵阵涟漪,他的正职——在私人诊所充当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语言桥梁——被游客太太夸赞为“浪漫”,更是令他十分激动。一个爱意满溢却怯于表达的导游,一个心不在焉却即将吐露巨大秘密的游客——他的孤独未必是痛苦的,她的痛苦却必定是孤独的。

《比比·哈尔达的治疗》:已经二十九岁的比比·哈尔达是个麻烦姑娘——她早已无父无母,一身治不好的“疯病”,跟吝啬的兄嫂生活在一起。大家为了治好比比,在她身上实践了自己听来的许多法子,然而无一见效。医生铁口断言,只有结婚可以治好她。于是大家开始认真对待起比比的婚事来:给她介绍鳏夫、送水的男人和卸煤工,教她打扮自己,不一而足。然而兄嫂的生活容不下疯癫日益发作的比比,他们不辞而别了,比比的生活陷入了深长的死寂——就在大家对比比的婚事万念俱灰时,比比的病居然被“治”好了。

 


展开
精彩书评

Ø  普利策奖评委 Wendy Lesser:拉希莉在情绪刻画中所展现的细腻的方式,令人赞叹——她是真正杰出的作家。

Ø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拉希莉向故事的每页讲述中注入了出乎意料的强大生命力……她的成功绝非偶然:故事情节的设计妙入毫颠,如同优雅的数学证明。

Ø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文笔优雅、情感深邃的处女作。每一篇故事都缓缓铺陈开来.颇有艾丽丝·门罗和巴拉蒂·慕克吉的风范,带领读者进入精心描绘的小说人生。

Ø  《圣迭戈联合论坛报》(San Diego Union-Tribune):精确的人物刻画与略带讽刺的腔调——一部融合了丰盈细节的杰作。这本小说集中,每个故事都展示出了自己的色彩、味道、气息和质感。很少有小说集的每个单篇都非常出色,而这一本做到了。

Ø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书中的)这些故事令人动容,精准地记录下了身份变迁中的个体与其体会的文化冲击。

Ø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拉希莉的笔触惊人地温柔。在这本小说集中,她精准的观察焕发着持久的光彩;这些五味杂陈的故事所散发的怀旧与乡愁,令每篇小说魅力无边,深入人心。

Ø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本书宣告了拉希莉以惊艳的、与众不同的文坛新声形象步入了文学殿堂。事实上,她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且行文老练、稳健,几乎令人忘了这是她第*本公开出版的作品。拉希莉一面以抽离和同情地笔触绘制笔下人物的生活,一面又熟稔精准地记录着他们情绪的温度。她的写作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优雅与沉着,《解说疾病的人》是一本天才的处女作。

Ø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爱默生说,在从过去向一个新的状态转变的时刻,力量诞生了。拉希莉的小说因其展现的文化转变与带来的丧失感,而充满力量……她笔下的人物从自己的身份出发寻求自我的尊严,仿佛被海浪遗留在沙滩上的绚丽贝壳,身上依然覆满大海的财富——炫目的光泽,丰富的色彩——但在一切均一的、唯*的装饰物只有沙堆痕迹的海滩上,它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Ø  《书单》(Book List):拉希莉的天赋之一是她掌握了在多重叙事视角和不同人物角色中自如切换的能力。

Ø  《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拉希莉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稳健,没有任何偏离基调的杂音,不带任何生硬的劝谕。

Ø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令人着迷的写作。简单来说:关于描写他人的生活,拉希莉展现了她杰出且成熟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解说疾病的人》是一份给读者的飨宴。

Ø  美国《沙龙》网络杂志(Salon.com):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中隐藏着细腻与优雅。拉希莉的写作天赋向其笔下的日常生活注入了饱满的情绪,让读者得以贴切感受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Ø  《卫报》(The Guardian):不疾不徐的节奏,颇具长度的篇幅,加上几乎可谓沉重的笔调——她的故事耐心地集聚着细节,只为循序渐进地注入极具力量的情绪。

Ø  《旧金山纪事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拉希莉的叙事展现了出乎寻常的美妙与非凡的写作技巧。

Ø  全美*大的非盈利文学机构之一“诗人与作家”(Poets and Writers):《解说疾病的人》之所以出众,是因为这本书的低调——拉希莉没有选择将故事写成震撼读者的离奇情节,而是聚焦于展示日常生活的独*无二性。书中角色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他们的困境也可能成为你的困境。


展开
精彩书摘

真正的门房

 

布梨大妈是我们的楼道清洁工,她已经两个晚上没睡好觉了。第三天一大早,她就打算把被褥里的虫子抖干净,晚上好用。她先在信箱下边睡觉的地方抖了一遍,然后走出大门来到巷子口,再抖一遍,惊得一群正在啄食蔬菜皮的乌鸦四散飞逃。

去楼顶有四段楼梯。布梨大妈往上爬的时候,一只手得按住膝盖,那里一到雨季就肿痛不已。这样一来,她的煤桶、被子和一束当扫帚的芦苇就只能用另一条手臂搂着了。这些天,布梨大妈老觉得楼梯越来越陡了,陡得简直像在爬云梯。她已经六十四岁了,头发只够打成一个核桃大小的结,身体又干瘪又瘦小。

实际上,布梨大妈身上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嗓音:忧愁使之尖酸难听,酸溜溜的有如馊掉的牛奶,又尖利得足以刮下椰子肉。就是用这样的声音,她一天两次边扫楼梯边数落,数落国家分裂之后,被驱赶到加尔各答所经历的苦难和承受的损失。她总是说,在那个时候,骚乱离散了她和丈夫跟四个女儿,又使她失去了一幢两层的砖房、一只紫檀木立柜,还有几只保险箱。这些保险箱的万能钥匙她还带着呢,她把它们,连同她一生的积蓄,一起结在了莎丽的摆边上。

除了倾倒苦水,布梨大妈还爱唠叨从前的好日子。结果,她还没爬到二楼,全楼的人都给吸引过来了,支起耳朵听她讲三女儿婚礼之夜的菜单。“我们把她嫁给了学校的校长。米饭都是用玫瑰水煮的呀。市长也请来了。人人都在雪锡碗里洗手指。”她顿了一下,匀了匀呼吸,整了整夹在腋下的用具。趁这当儿,她还把一只蟑螂赶下了楼梯扶手,回头接着说:“我们拿香蕉叶包芥末对虾蒸。好吃的东西真是一样不少。这算得了什么?我们家每星期要吃两回羊肉呢!我们家还有个池塘,满满的全是鱼!”

这时,布梨大妈看得见从天顶洒落楼梯井的阳光了。虽然才八点,太阳已经热得很了,她脚下最后几步水泥台阶给晒得暖暖的。这是一幢非常老旧的建筑,老得洗澡水还得存在桶里,窗户也没有玻璃,甚至茅坑都还是砖砌的。

“一个人负责给我们摘枣子和番石榴,另一个专管修剪木槿树。唉唉,在那里我享受生活;可是这儿呢,晚餐就只有一锅米饭吃。”正说着,布梨大妈走进阳光,耳朵晒得开始发烫,而一股疼痛也噬咬进她那肿大的膝盖。“我提起过吗?过边境时,我手腕上只剩下两个镯子了。可是从前,我脚下踩的全是大理石!随你信不信,这样的舒坦呐,你做梦都梦不到哟!”

没人弄得清布梨大妈的絮絮叨叨有几分是真的。就说一件事,她家的地产似乎每天都要扩展一倍,立柜和保险箱里的宝贝也是天天翻番。倒没人怀疑她冒充难民,她的孟加拉口音是明摆着的。不过,公寓楼的住户还是觉得布梨大妈前言后语对不上号。她吹嘘自己以前如何富有,却又说越过东孟加拉边境的时候,她如何跟成千上万的难民一道,待在卡车的拖斗里,跟麻袋挤在一起。这后一种说法,倒是更可信一点。然而有的时候,布梨大妈却又咬定她是坐牛车来加尔各答的。

“你到底是坐卡车来的,还是坐牛车来的?”去巷子里玩警察抓强盗的时候,孩子们有时这样问她。对这样的问题,布梨大妈会摇摇莎丽的摆边,让万能钥匙叮当作响,然后答道:“追根究底有啥意思?刮掉槟榔角里的石灰,有啥好处[1]?你不信,我也没办法。我遇到那么多的不幸,你娃娃哪里懂。”

就这样,她混淆事实、自相矛盾,几乎每件事都要添油加醋。然而她的夸夸其谈太有感染力,她的忧愁烦恼太活灵活现了,你很难不把她当回事。

什么样的地主会落得打扫楼梯的下场?住在三楼的达拉尔先生,上下班从布梨大妈身边过去的时候,总是这样嘀咕。他的工作是给学院街供水区的一位经营橡皮管、铅管和阀门的批发商整理收据。

可怜的人,她怕是在编故事吧?也许这是她哀悼家庭不幸的一种方式吧?这是楼里大多数主妇的一致猜测。

而老查特吉先生讲什么都跟着来这么一句:“布梨大妈满嘴胡说八道,可是时代变迁,她也是受害者呀。”自从孟加拉独立以后,他再没下过阳台,也没打开过报纸;尽管如此,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意见总是极受尊重的。

最终盛传的说法是,在东边的时候,布梨大妈曾在一户兴旺的地主家帮过佣,所以她才能这样头头是道地夸耀她的过去。她沙哑着嗓子冒名顶替并没有伤害到谁;相反,人人都觉得她是个超级活宝。为了换得在信箱下边安身,布梨大妈把弯弯拐拐的楼梯井打扫得纤尘不染。而最重要的是,布梨大妈每天睡在伸缩式大门的后面,充当着大楼和外面世界之间的守望者;这一点大楼的住户都很喜欢。

这幢公寓楼里倒没有哪家值得一偷。住二楼的寡妇,米斯拉夫人,是这里唯一装了电话的人家。虽说如此,住户们仍对布梨大妈心存感激:她巡视弄堂,拦住挨家挨户推销梳子和披肩的小贩,她只要一小会儿就能叫来人力车,扑打几下扫帚就能就赶走任何窜进来吐痰、撒尿或惹麻烦的可疑之人。

一句话,这些年,布梨大妈所做的其实和一位真正的门房没什么两样。虽然一般而言,看守大门根本不是女人干的事情,她还是恪尽职守。她天天守夜,小心谨慎得仿佛自己就是下环路,或者乔德普花园,或者任何别的高档社区的门房。

* * *

在房顶,布梨大妈把她的被褥挂到晾衣绳上。晾衣绳从护栏一角斜跨到另一角,横穿布梨大妈视野里的电视天线、广告牌和远处霍拉大桥的桥拱。她朝四面八方极目远眺了一会儿,回头打开蓄水池底下的水龙头。她洗了脸、冲了脚,又用两根手指擦牙。诸事停当,便拿起扫帚开始里里外外扑打被褥。她时时停下手来,眯着眼睛在水泥地上搜寻,希望揪出这几天让她睡不成觉的罪魁祸首。布梨大妈太专注了,三楼的达拉尔夫人都上来好一会儿了,她才注意到。达拉尔夫人上来晒一盘盐渍柠檬皮。

“被子里到底有什么,晚上总咬得我睡不着,”布梨大妈说,“你看看,看找不找得着。”

达拉尔夫人挺同情布梨大妈的,间或会给这位老妇人一些姜末,让她调调炖菜的味道。“我没看见什么呀。”达拉尔夫人看了一会儿说。她的眼皮精致得几乎透明,她的脚趾非常修长,都戴着趾环。

“哼,它们一定长了翅膀。”布梨大妈断定。她放下扫帚,抬头望天,一朵白云正悄悄躲进另一朵后面。“我还没赶上拍死它们,就都飞跑喽。你看看,看看我的背,一定给咬得都是红疙瘩。”

达拉尔夫人掀起布梨大妈莎丽的披肩,那是一块便宜的白布,镶有脏乎乎的霉绿色的边。底下罩衫的式样早就在商店绝迹了。她仔细察看了罩衫里外的皮肤,这才说:“布梨大妈,你是在胡思乱想吧?”

“我跟你说,这些虫子要把我活吃了呢。”

“可能只是长痱子。”达拉尔夫人提醒道。

听到这话,布梨大妈摇开了莎丽的摆边,万能钥匙又叮叮地响起来。她说:“痱子吗,我知道。这哪里是痱子!我都三四天没睡成觉了,还不晓得吗?以前我的床可是很干净的,我们的床单都是又细又薄的纱。信不信由你,我们的蚊帐像丝绸一样柔软。真是舒服啊,你做梦都梦不到。”

“我做梦都梦不到。”达拉尔夫人顺嘴跟了一句。她垂下那半透明的眼皮,叹息道:“我梦都梦不到,布梨大妈。我住在两间破房里,嫁了个卖马桶零件的男人。”达拉尔夫人转过身去,打量起那床被子来。她手指顺着线缝摸了一小段,然后问道:

“布梨大妈,这套被褥你睡多久了?”

布梨大妈手指摸着嘴唇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她记不得了。

“那你不早说?你以为我们置不起几条干净的被子给你吗?再怎么着一块油布总是买得起的吧?”好像是被人看轻了,她挺委屈的。

“没必要嘛,”布梨大妈说,“这下不是已经干净了?我拿扫帚打过的……”

“我不跟你争,”达拉尔夫人说,“你需要一张新床,几条被子,一个枕头。冬天来了还要床毛毯。”她一边说着,一边掐指数着这些必备用品。

“过节的时候,穷人到这幢楼里来讨吃的。”布梨大妈岔开话题。她正从房顶另一边的煤堆里把煤拣进桶里。

“等达拉尔先生下班回来,我跟他说说。”走到楼梯口,达拉尔夫人扭过头来说。“下午到我们家来,我给你拿些泡菜,还有些擦背的药粉。”

“那不是痱子。”布梨大妈说。

在雨季,长痱子的确十分常见,但是布梨大妈倒更愿意想象,那个让她躺着不舒服、搅得她彻夜睡不成觉、像辣椒一样烧过她的皮肤和毛发渐疏的脑袋的鬼东西,有着不同凡响的来历。

她一边琢磨着这些事情,一边扫着楼梯—她总是从顶楼扫到一楼—这时,天下起雨来。大雨沙沙地横扫过屋顶,像小男孩穿了大人的拖鞋乱跑,一下子就把达拉尔夫人晒的柠檬皮冲到檐槽里去了。行人还没赶得及打开雨伞,雨水就劈头盖脸浇下来,湿了衣领,湿了口袋,湿了脚下的鞋。这幢公寓楼和周围所有别的楼的住户,都手忙脚乱地关上在风雨里吱吱嘎嘎的窗扇,然后拿腰带绑在窗棂上。

那个时候,布梨大妈一路扫下来,正好扫到二楼。她抬头望望像云梯般陡立的楼梯,那倾盆之声一声紧似一声地包围拢来,她清楚,被子就要变成一摊烂糊糊了。

然而她马上就记起了达拉尔夫人跟她说过的话。于是她继续干活,以不变的步调扫掉最后几级台阶上的灰尘、烟屁股和糖纸,来到底楼的信箱边。外面风雨大作,她急忙遍翻她的篓子,找了些报纸塞进伸缩门菱形的孔隙,挡挡灌进来的狂风。定下心来,她用那桶煤开始煮午饭,手里拿把打褶的棕扇扇着炉火。


展开
目录

停电时分 / 1

柏哲达先生来搭伙 / 29

解说疾病的人 / 55

真正的门房 / 89

性感 / 107

森夫人 / 143

福佑之宅 / 175

比比·哈尔达的治疗 / 203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 / 22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