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日本》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她漫步于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隐匿秘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悠然脱俗之魂触动,写下了这本随笔文集。
本书初版于1969年,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心变得浮躁,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变得随波逐流:人们一窝蜂的挤向所谓景点,踩点式地观光,并不太在意眼前的风景和背后的文化。有感于此,白洲正子与《艺术新潮》编辑部合作,展开了这段为期两年、轰动一时的《寻隐日本》之旅。
在这本书中,白洲正子走进了一个被自然、历史和信仰守护的神秘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贺、越前、滋贺等地,拜访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探访山河风景,聆听自然的细述,淡然讲述日本的历史、传承与风俗。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文集,而是只有身兼能乐演员、古董鉴赏家、陶艺家和和服研究家的白洲正子才能写出的纪行本。她用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呈现了古老日本隐秘而美妙的风景。
本书以“隐庄”(日文原书名)为题,并无特别深刻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指避世、隐匿的沉静乡村。民俗学家认为,住在山里的神仙会于冬日祭典时现身,待镇魂之舞完毕,又飘然去往偏僻山间,民谣歌曲中唱的“不知去向何方矣”“怅然若失兮”,应该都是这种风俗的遗留。我在这本书里将写到的,正是这样的地方: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带。我最爱在这种地方漫步。近年来,道路建设日渐完善,旧街道边的古神社、寺庙逐渐被遗忘,曾经热闹的驿站也日渐萧条。在各地兴起观光热的今日,只有这些隐庄仍属于我。在这个意义上,“隐庄”可谓是“避世隐藏的沉静乡村”。这些地方的人们,守护着世人难以想象的美丽艺术品。那些不满足于去展览上隔着玻璃罩鉴赏美术作品,为此特地去深山的人,那些不经意间去错了寺庙、与意外的物品相逢的人,或许能得以窥见。每当此时,我总会由衷感慨日本之广阔。幸运的是,我在这方面的工作颇多,每个月都会外出采风。有时候比起重要的目的地,偏离正轨更觉有趣,我也因此给编辑们添了不少麻烦。尽管如此,就像桥式通路之于能剧,花道之于歌舞伎,对于人生,比起结果,抵达终点前的道路更有魅力。这就是我在旅途中捡拾收获的微见,也是我摸索着捡拾路边草的记录。
前段时间从京都去伊势采访,途中路过东海道的土山,我爱走弯路的老毛病又犯了。大约是十年前吧,我在京都博物馆的古面具展览上看到了名为“福太夫”的美丽面具,上面写有“油日神社藏”,只问得油日神社在土山,却未能查到是怎样的神社。采访途中,我却突然想起此事。我自然不熟悉这附近的地理,只知神社似乎在甲贺一带,看地图想查具体位置时,正巧发现了国铁草津线的小站油日站。铁路站名通常没有性格,草草参照附近的街道、村庄而起,但这条铁道却拥有如此古老的地名,实属难得。也许去油日站问一下就能找到油日神社吧,这样想着,我便拜托司机避开国道,沿西侧松树林立的美丽旧道一路开去。高速公路及其支路虽然也不错,但是车行其上只追求速度,完全看不到与当地住民、土地融为一体的日常,多少让人感到落寞。无论是在东名还是名神,只要稍微偏离干道走走岔路,就能走到有田舍、有土地、飘浮着生活气息的地方。乘坐巴士、蜂拥着去热门寺庙的观光客们,距离寻求信仰、鉴赏艺术,甚至单纯的赏玩,都相当遥远。只不过因为身边的人都去了,自己也要跟随,那种空虚的神情,仿佛是在买电视机、洗衣机。而相应地,热门寺庙也将本身存在的抽象事物异化,成了只为赚钱存在的机关。或许是出于心理作用吧,在这种氛围中观赏,连百济观音也不再如往日那般有魅力,中宫寺的如意轮最近也仿佛陈旧褪色了。或许是我鉴赏力还达不到炉火纯青,才会被周遭氛围和环境左右,但人类本身就无法强大到不被任何事物影响。佛像、古美术品并不是强大的事物,它们是在不断的尊敬与爱中得到打磨、培育,从而增添了光彩。日本的事物,尤其有这种特色。
……
第一章 油日的古面具
第二章 从油日到栎野
第三章 宇陀的大藏寺
第四章 草药的故乡
第五章 石之寺
第六章 樱之寺
第七章 吉野川上
第八章 访石
第九章 环金胜山
第十章 山国火祭
第十一章 泷之畑
第十二章 木地师之村
第十三章 丹生都比卖神社
第十四章 长滝 白山神社
第十五章 湖北 菅浦
第十六章 西岩仓的金藏寺
第十七章 山村中的圆照寺
第十八章 寻花
第十九章 久久利之乡
第二十章 田原的古道
第二十一章 越前 平泉寺
第二十二章 葛川 明王院
第二十三章 葛城之境
第二十四章 从葛城到吉野
后记
精通日本古典、具备深刻修养和敏锐感受、看透美的本质的人——白洲正子。
——河出新房
白洲正子出身贵族,少年时代有丰富的海外体验,又与以小林秀雄为首的近代日本文学、艺术、艺术、艺术人士有过密切的交流,经过这样的锻炼,她看穿日本美的本质。她是一位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勇敢生活的女性,性格十分鲜明。
——中村悦子(画家)
白洲正子的优点在于,她不懈追求着真实,保持着“常在路上”的心,过完了“心之旅”的一生。
——水原紫苑(歌人)
有时我会想,白洲老师播下的种子,真的会自己开花吗?种子确实被播下了,人们以为花开是必然结果。但是,让花朵绽放的,难道不是白洲老师本人吗?白洲老师离开后,在独自前行的岁月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白洲老师像绽放的花朵一样,持续地影响着我们。
——川濑敏郎(花道家、《一日一花》的作者)
在拜金主义的时代,白洲正子是「真正日本」仅存的人证。日本古典美的代表人。
——川村二郎(文艺评论家、《朝日周刊》主编)
正子女士既大胆又纤细敏感,也有任性的地方,还有总能包容别人的温柔。她的随笔用辛辣风趣的文笔,将日本被遗忘的美好重新传达给世人。
——中谷美纪(演员,在大河剧《白洲次郎》中饰演白洲正子)
鲜有日本人能像白洲正子一样细致体味日常生活的美,更没有人能如她一般,娓娓道出如何寻回失落的传统文化。
——《日本时报》
推荐给旅游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让我喜欢日本的一本书。
——日本读者
那片土地呀,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洲女士不仅仅是揭开这段历史,连那片土地的「秘密」也告诉了我们。这是在导游手册上是绝对不可能看到的。正因为是白洲女士,我们才知道那片土地和那些人。读者是幸福的同行者。
——日本读者
知道滋贺的一座神社它竟出现在白洲正子著名的《寻隐日本》里,我忍不住越来越盛的好奇心。我连续花了三个假期,走遍了那附近。
——日本游客
以琵琶湖为中心,游览了近江、铃鹿山麓、吉野、京都、湖北到越前隐蔽的村落和寺院。作者用用端正清晰优美的日语书写从神话到《万叶集》、松尾芭蕉作品中出现的地名和流传于土地上的传说。各种各样的绕道也很有趣。值得再读一遍。
——日本读者
平家的逃亡者、义经,各式各样的人物逃到了隐蔽的村落。但是写得多的是历代天皇家的人们。每一次势力之争和政权交替的时候他们都会被幽禁在深山里。因此书中靠近京都的近畿地方才这样多吧。作为游记也很棒,但印象深的是丹生族和木地师。居然有这样的人,我根本不知道,后来居然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丹生都比卖神社所在的和歌山的天野,我想一定要去一次。
——日本读者
在被作者广泛的知识量压倒的同时,她卓越的审美意识也刺入了我的心。白洲正子在歌论随笔中给人以敏锐、细腻、感性的印象,但这本书却是在语言等各方面都充满力量的游记文章。她对现代的敏锐目光似乎重新审视了现状。虽然古都游已经不再新鲜,但那样的观光只是一片沾满了手垢的“传统”传声筒,也许日本的本来面貌就扎根于不为人知的山村之中。我强烈地想再一次踏踏实实地访问近江。
——日本读者
我深深地感到,虽然说着京都、奈良,但是只去过有名的观光地。一边检索,一边读完,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环绕山村及其背后的故事,用言语寄予历史的「路边小草」文。油日神社、丹生都比卖神社、三座白山神社、葛城之际、吉野,等等,我憧憬着有一天能慢慢地走下去。对白山信仰和泰澄大师也产生了兴趣。
——日本读者
不管景色多么美丽,没有历史的土地,对我来说是无性格的,就像明信片一样。以自然为开端,回归自然,我认为这种东西才是日本之美。
——日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