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 读史札记》:
二、《周纪》 《资治通鉴》第一卷至第五卷为《周纪》。《周纪》并没有记述周朝的全部历史,而是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承认“三家分晋”写起,到赧(na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朝(东周)灭亡为止。换句话说,《资治通鉴》的《周纪》写的是周朝的灭亡史,探讨的是周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的原因。
周室衰落 天子自坏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
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周王室东迁洛邑(即洛阳)之后史称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分封诸侯,号令天下。到了东周,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东周后期,随着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天下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此后,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已是名存实亡了。
《资治通鉴》首篇第一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说的是魏、赵、韩三家瓜分晋权,当时是破坏礼制的行为,威烈王居然命这些大夫为诸侯。
司马光在《周纪》中是这样评点“三家分晋”的:“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他说的是崇礼、守分、正名的关系:天子的职责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崇礼再没有比守分更重要;区分上下地位没有比正名更重要。他用大量史事说明这个道理。幽、厉二王丧失为君的德行,纲纪散乱,礼制丧失十之七八;周数百年仍为天下共主,以晋楚齐秦等国的强盛,也不敢随便加害于它,是名分存在的缘故;季氏、田常、智伯三家大夫的强势能够驱除鲁、齐、晋三国国君,但始终不敢为所欲为,不是力量不够,只是因为害怕干犯名分,受天下人辱骂;现在晋国大夫无视君主,瓜分晋国国土,周天子既不能起兵讨伐,反而百般宠爱,使他们身列诸侯的地位。连这样小小的名分都难坚守,先王的礼制可以说败坏完了。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使原来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他在《资治通鉴》中谴责周天子“自坏”礼制的行为,并以此为史鉴首事。
毛泽东主席晚年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曾评论过《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想法。
并说:“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周室衰落,天子自坏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