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伯伦的书信
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在任)写给他妹妹的大量家信,内容多涉政治问题,是研究张伯伦其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必须参考的史料。
张伯伦出任首相后,亲自掌握外交政策,要做“自己的外交大臣”。他极力推行绥靖政策,直至二战爆发这一政策破产,仍然执迷不悟。下面略举五则,予以说明。
1.1937年8月8日致其妹艾达信
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对象不仅是德国,还有意大利。他企图以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为代价,使英、意关系恢复到1935年意埃战争以前的状态。1937年7月、8月,他与墨索里尼互相交换信件,准备举行英意谈判。张伯伦对于即将开始的英意谈判充满自信,以致狂妄到以欧洲救世主自居的程度。1937年8月8日,他在给他妹妹的信中写道:“当我回顾自我第一次见到格兰迪(意大利驻英大使——笔者)以来欧洲紧张局势出现的那种令人惊异的缓和,感到十分满意。格兰迪自己也说,这种缓和百分之九十应归功于我,它使人产生了一种首相职位所赋予的妙不可言的力量感。作为财政大臣,我简直连一小块石头也挪动不了,但现在我只要抬一抬手指,整个欧洲的面貌就改变了。”①但张伯伦十分盼望的英意谈判,却因意大利于8月中旬在地中海发动的潜艇战而流产了。①从张伯伦的这封信,可看出他的极端的狂妄自大和他对于推行绥靖政策的盲目自信。
2.1937年11月26日致妹艾达信
张伯伦相信,把中欧和东南欧让给德国,必要时再在非洲划给德国一些殖民地,就能平息它的不满,实现英、德和解。1937年11月26日他在信中写道:“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该对德国说,'请给我们以满意的保证,表明你们不会用武力对待奥地利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我们也愿意给你们同样的保证,表明我们不会用武力阻止你们所需要的变更,只要你们以和平手段取得这些变更'。”②
这封信说明,张伯伦早已决定牺牲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与德国的妥协。他之所以强调“和平手段”,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国内群众,减轻推行绥靖政策的阻力。
3.1939年3月26日致妹艾达信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有人主张结成英法苏联盟,共同对抗德国,但张伯伦坚决反对联苏。他在3月26日的信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对俄国极度的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任何能力去维持有效的攻势,即使它想这样做。而且,我怀疑它的动机,在我看来,这些动机同我们的自由观念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只想搞得人人不和。”①张伯伦错过了联苏的机会,以致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4.1939年7月23日致妹艾达信
张伯伦政府重整军备的进度很慢,而且措施不力,这是因为它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略。他在1939年7月23日的信中说:“你不需要足以赢得一场击溃敌人的胜利的进攻力量。你所需要的是强大到足以使另一方不可能获胜的防御力量,除非对方要付出使这种胜利成为不可能的代价。”②这种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战略使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大战爆发初期统帅英国第三师的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说:“在战争爆发前的数年里,英格兰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我们派陆军参加最现代化的战争,而配备的却是极不适当的武器和装备,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耻辱。”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