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先唐说唱文学》:
虽经齐末藏书秘阁火灾,书籍有所损失,但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多次敕令抄书,很多书籍得以保存,对文化、文学的传播是极大的促进。“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粱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7万余卷运回江陵(今湖北江陵)。梁元帝承圣三年(555)十一月甲寅,西魏大军围江陵,困在内城的粱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14万卷图书全部焚毁,制造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从秦始皇到唐初,古代的书籍已经遇到了大小无数次灾难。散处民间的书籍虽然免不了虫蛀鼠啮、水火之害,也难免不毁于战乱,但一般却不会有被集中起来付之一炬的灾难。所以秦始皇“焚书”自然是毁不尽天下之书,图书在一次次浩劫之后总会有“幸存者”被收藏保留,比如清朝列入“禁毁”书目的一些书,我们现在还能见到,恐怕其来源主要还是民间的收藏。假如梁元帝没有下令焚书,那么即使在西魏军队占领江陵时有所破坏,也总有一部分会作为战利品被劫到长安,也总有一些会流传到今天,而间接传播到今天的信息必定会更多。因为被毁灭的永远不能恢复,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那些被焚毁的书籍中有文人俗赋文本,但作为一种推测,应该不是毫无理由。
(三)皇权统治下的“文化清剿”
秦始皇和粱元帝公开焚书,就因为恃皇帝之威,无人敢反。而历史上还有更多的皇帝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不动声色地损毁了大量的书籍,有时比直接“放火”更为可恶。历史上有些朝代,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收书、征书,都紧接着进行大规模的抄写、整理和编纂(如上节所列),那么抄写、编纂的原则、标准,理所当然都得符合皇帝的旨意以及当时的主流意识,这也就必然会对所收集来的书籍进行加工、篡改以至销毁。《隋书·经籍志》中提到的几次大规模的征集图书,无不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