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厦大史学.第四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45072
  • 作      者:
    王日根,张侃,毛蕾主编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厦大史学(第4辑)》编辑完成的时候,厦大历史系刚好进行了系领导班子的更替。王日根教授因接任人文学院副院长之职,离开了历史系主任和历史研究所所长的岗位。新的一届系领导班子组成为:鲁西奇教授任历史系主任,毛蕾、曲天夫副教授任历史系副主任,张侃教授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徐东升教授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厦大史学(第4辑)》正式面世的时候,厦大历史学在教育部学术评估中占有着相对合理的排名,即中国史排名全国并列第五名,世界史排名全国并列第五名,考古学排名全国并列第七名。这较过去历史学在全国排名第八,有所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终极构想与道德关怀
  ——从一个前定和谐的预设前提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说教
  中国传统的道德说教,是一个以儒道学说为主体的建构体系。在这一建构体系中,儒道之间一向被认为具有某种互补性,即认为它们在共同促成人们的德行生活这一点上体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应该说,这是一个颇有洞见的结论,因为它充分注意到了在儒道之间长期纷争的背后,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似分而实合的学术旨趣,或者说,正是由于二者的纷争以及它们从不同层次上对道德事物所作的具有针对性的强调,才使得人们的德行生活避免了诸如内与外、体与用等环节上的偏执,共同为营造一个道德充满的人格风范,为人们的快乐与幸福,开拓了无限广阔的人性空间。
  由此看来,要完整地了解中国传统的道德说教,不能对儒道互补这一构造特征有所了解显然是不得要领的;但问题在于,儒道何以能相济互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内在必然性?儒道除了以互补的形式体现其一致性之外,是否还存在更为根本的一致性?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以考究的问题。因为只有当我们确信儒道之间在互补性背后还存在更深层次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儒道之间除了存在事实上的互补关系,必然同时还存在学理上的互通关系,而后一层关系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核心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前定和谐的终极构想:儒道共同的学理基础
  到底在儒道互补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一致性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看二者对世界本原以及世界总体的构成原则的看法是否存在共同之处。因为我们知道,每一种自我体系的学说都会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和根据,而对诸如何为世界本原之类的问题提出某种构想(“终极构想”),并继而依据这一构想为自己的学说提供据以立论的预设前提,故这种带有“终级构想,,J陸质的预设前提也就构成了该学说最深层次的核心结构,而该学说整个思想体系必然就是这一预设前提的逻辑展开。那么,儒道之间是否存在相近乃至相同的预设前提呢?回答是肯定的。简单地说,儒道所信奉的这一共同的预设前提乃是一个类似于前定和谐的理论设定①,即它设定:一方面,世界总是按照整体和谐的理想来创造万事万物并给它们注人各种不同的属性;另一方面,各种具体事物又恰好都是以展示自我属性来揭示自我满足或自我实现的最高原则。这样一个建立在逻辑循环假设前提之上的形上学观点,它的一个广为人知的古典表述就是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因为历来所谓的“天人合一”无非就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内在相互合目的性,也就是通过对“天道”意图与“人道”理想的相适性关系来构想世界的绝对完美性:万物按“天道”意图(或即世界整体和谐的既定要求)构造而成,必然又以促成世界整体和谐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如果说古老的“天人合一”观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学派的儒道学说而言,则尤其显得如此。这里,我们不妨首先从庄子的相关观点谈起。按《庄子.天地》: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同乃虛,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
展开
目录
传承中的开创
——杨国桢教授访谈录
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终极构想与道德关怀
——从一个前定和谐的预设前提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说教
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与局限
——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
20世纪以来宋元时期闽南经济与信仰研究的回顾和瞻望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禅宗的心性自由
周代青铜盛酒器制度研究
——兼论三礼文献中有关酒器使用的记载
两岸民间古玉收藏及保护
论厦门大学嘉庚建筑
从秦蜀到晋蜀:时代变迁下的蜀人身份转变及认同危机
从古文献看清代之前古人对薯榔的认识
王维《终南山》诗之“天都”考
夷洲与流求新考
建茶从北苑向武夷转变的内在机理分析
永春汉口《蒲氏族谱》解读
也谈“仁宣之治”
从月港到十字门:明代漳州海商严启盛史事补论
世界的宁波:16—17世纪欧洲地图中的宁波港 
明代“铺”、“境”、“社”含义考辨
——以福建地区为例
明代月港督饷馆杂考
——兼与郑有国先生商榷
明清时期崇明沙总制度初探
易代动乱与地方兵制
——以明清之际山西省交城县兵制变迁为例 
清前期海防拓展与疆域观变化
钱谦益的史学述略
从《巡漳谳词》看徐士林的司法素质与地方司法实践
支派竞争与跨域互动:海外关系对宗族内部的影响
——以安溪廖氏为中心的研究
苏闽宗族族谱内容比较研究
全球视野下的19世纪中期东南海盗问题述论
——基于近代报刊的考察
黎烈文与永安抗战进步文化三题
女性为自我言说
——《妇女共鸣》(1929一工944)的性别论述
制度、科层、实践:南京国民政府战后社会救济研究
——以滞汕缅侨寻求救济活动为中心(1947一1948)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性
——郝家桥村调查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老树新芽:由文庙变迁看闽南文化的弹性再生
解析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发展的障碍
近代早期苏格兰的海外从军潮
——以詹姆斯六世及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