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凤凰寺管委会在寺内庭院左侧修建小屋,贮存这些墓碑和原先就在寺内的寺碑。对这些墓碑的研究,国内学者中,郭全美和郭群美贡献巨大,他们为这些墓碑进行了编号,还在陈达生教授的帮助下,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释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些墓碑很早就受到关注,但始终没有被完整释读,原因很简单:释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古碑铭非常困难,不仅要求同时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还要熟悉变体众多的特殊碑铭体,加上石花漫漶,辨识音点非常困难,常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国际伊朗学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学系是传统重镇之一。任教于此的讲师莫顿(A.Morton)先生是欧洲首屈一指的阿拉伯文碑铭释读专家。其弟子兰天德(GeorgeLane)博士近年来一直在中国寻访与波斯相关的史迹材料。2007年,他来到杭州,设法摄取了这些墓碑的照片,回国后,交由乃师开始释读研究。2010年,师徒二人初步研究成果发表在《清华元史》上。同年10月,杭州举办元代杭州国际研讨会,他们又应邀参加,并提交了论文。会后,兰天德博士与研讨会主办方杭州文史研究会联系,双方达成合作研究并出版研究成果的协议。与此同时,莫顿先生加紧工作,基本完成碑文的释读和注释。此后不久,他被查出患有皮肤癌,确诊时,癌细胞已扩散。研究工作被迫中断。2011年12月,莫顿先生病逝。笔者有幸在杭州研讨会上与莫顿先生有一面之缘。在会上,主办方为表示尊重,将他的职称从讲师升格为“教授”,这位国际知名的前辈学者当场予以纠正,一丝不苟,不求虚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我数次与他通信,他最后一封回信写于逝世前不久。信中没有一句提及自己的身体,仍然谆谆以学问为念,希望自己的研究为中国的同行所利用。
因为莫顿的工作整体上处于扫尾阶段,有不少地方,尤其是注释尚未最终完成,需要接着他的线索继续进行;对他的释读也需要进行独立的审核和校对;最后,还要将所有英文翻成中文。这样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并不比重起炉灶来得轻松。为此,杭州文史研究会联系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帆教授和党宝海副教授两位老朋友,请求帮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