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京东尊享作者亲笔签名)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07236
  • 作      者:
    张宇凌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 一段西方艺术史的大开眼界之旅:情欲与政治、荆棘与王冠、裸露与审查、处女与独角兽、双性与异装、永恒的艺术与垂死的肉身……

★一次艺术史解读的独特视角和个人体验:与苏格拉底一起晨跑、在死亡面前的夫妻宴饮图、与K先生喝夜酒……          ★深度解读艺术名作背后的爱恨情仇:《纳芙蒂蒂王后胸像》、《握手言别》雕像、《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最后的审判》壁画、《土耳其浴室》油画……

★ 姜文、苗炜、唐克扬、舒可文、曾焱、汪建伟、许知远、冯唐、梅峰、张敢、btr一致推荐

★全彩印刷,精选超过100幅精彩图片和照片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宇凌,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为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艺食团”金杜艺术俱乐部创始人。著有《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以其独特视角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作者着重于探索身体、性别、情欲等观念的演化及其与权力和政治的关系,尤其是人性与规范的互动。除了学术性的文字,作者也在其中加入了个人化叙述,使得整本书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展开
精彩书评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btr(作家)


展开
精彩书摘

01  雅典之爱


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里,有一件让人不能移步的墓碑浮雕作品。它具有艺术佳作的一大特性:当你凝视它时,整个世界就仿佛来到了长途飞行的终点,随着优秀的驾驶员让飞机与陆地的接触化为一种猛烈、低频却深入体内的震颤,你内心的一切景致便透过这面舷窗开始渐渐静止并变得清晰起来。

这块浮雕创作于古代雅典,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公元前400年当地人最流行的墓碑样式。它不仅使用了雅典北面山区特产的潘泰列克大理石,而且浮雕表现的是一个“握手告别”(dexiosis)场面——这是几乎所有同时期的墓碑都会使用的主题。浮雕上位于左边的年轻人袒露右肩,身后跟着一条猎犬。与他握手的长者袒露前胸,左腕处挂着一个装精油的瓶子。

两个人就这样静止在比拥抱远一点的位置,他们的表情是如此困窘、羞涩,以至于仿佛各自陷入了沉思。死亡更容易让雅典人催发思考而不是感到悲痛,最极致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伴随着滔滔宏辩让毒液流遍自己的全身。我们无法光从构图上看出是谁离开了人世,唯一一丝不太确切的线索就是年轻人左手的食指伸出,其余四指紧握。这个手势意味着:“请等一会儿。”但我们仍然不清楚他是在请求逝者稍慢一些离去,还是在请求世界再给自己一点时间。

这个经典的告别场面还有另外一个经典之处:它表现了一种严格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雅典之爱”。如图所示,这种爱首先必须是一位年长者追求一位年轻人,而他们的差别在图像上通过有无胡须加以区分。其次,他们的相识在一开始就应该在公共场所进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只有男性公民出入的运动馆和狩猎场。这两种场合在图像中分别被呈现为随身携带的精油瓶和猎犬。

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浮雕时,我们现代人可能会觉得把一位毫无血缘关系且非终身伴侣的人放在墓碑上,就如同要求把初恋的形象刻在墓碑上一样,让人费解。


正当的爱

在公元前1650年的克里特岛上曾经流行一种年轻男子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中,年轻贵族男子被年长的男性“劫走”,前往荒野生存两个月,归来后仍与此男性紧密生活在一起。整个仪式被视为一种男性和贵族的“荣耀”,承担着教育和肉体两方面的功能。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米诺斯国王推行这种制度是为了控制克里特岛的人口。后来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这个基本生活在军营之中的民族便迅速承袭了这种有利于提高战士培训效率的制度,并把它传到斯巴达及半岛的其余地方。在雅典,这种制度在公元前6世纪时突然变得很流行。

公元前514年,一对同性恋人哈里斯托盖敦(Aristogeiton)和哈尔摩迪厄斯(Harmodius)组织了一次针对雅典僭主兄弟的暗杀。原因是,僭主的弟弟希帕科斯(Hipparchus)追求哈尔摩迪厄斯未成,于是愤而在公众场合侮辱哈尔摩迪厄斯的妹妹不是处女,无权参加泛雅典娜节的游行。

哈尔摩迪厄斯被当场杀死,另一人在被捕后遇害。这次刺杀行动导致了僭主希庇亚斯(Hippias)的高压统治升温,最终无法忍受的雅典人邀请斯巴达人围城,结束了僭主的统治。克里斯提尼领导雅典人民在公元前508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

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的青铜塑像在公元前509年(民主制度建立的前一年)被竖立在雅典城市中心的市集(Agora)上。塑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文字:“当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弑杀了希帕科斯的时候,一道亮光照亮了雅典。”

在古希腊,从雅典民主创建的那一刻起,这样的“雅典之爱”就与民主体制不可分割。这种爱人之间的关系强大到足以抵抗政治强权。这对恋人被描述为雅典民主的奠基者,因为民主的自由既包括政治自由,也包括爱欲(性)的自由;一旦任何一方面被独裁者侵犯,公民都应该不惜用生命来抗争。


展开
目录

序言

01 雅典之爱

02 弑僭主者

03 瞧,这个人

04 忧患之子

05 贞洁纱

06 Disruption:美人儿来了

07 多么美好的长期租约

08 忧郁的罗马人

09 献给我唯一的欲望

10 用一个身份来爱你是不够的

11 与苏格拉底一起晨跑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