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适在米粮库胡同的日子
1930年12月,胡适离开上海再次北上,携家带口入住米粮库胡同4号院。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共有六七年之久。其间,胡适的名声和地位节节攀高,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名人。从胡适私人档案保存的来往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国民党的党政军要人,如蒋介石、汪精卫、蔡元培、吴稚晖、胡汉民、廖仲恺、李宗仁、张学良等人;也有共产党的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诸人;还有一大批社会知名人士和中间派代表,如梁启超、马君武、林长民、丁文江、章士钊、张君劢、张东荪、梁漱溟、杨杏佛等。与此同时,由于米粮库胡同距离北京大学仅一箭之地,许多青年学生也没放过这一难得的机会,拜访“胡博士”的“粉丝”络绎不绝。
1.举家入住小洋楼
1929年,胡适因连续发表批评国民党政府的文章,受到警告、围攻、查禁等胁迫。1930年5月,他被迫辞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之职。胡适在“公学”任职时间很短,满打满算才二十个月,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可圈可点,对中国公学在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状况,促进了学校发展。
11月28日,当胡适确定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负责人的职务后,他便从上海迁居北平,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儿以及秘书罗尔纲。
胡适在地安门米粮库胡同4号的新居,较之前住的陟山门住所更为宽敞,院中嘉树成荫,清新整洁,有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房间不仅高大,间数亦多,但最大的变化是买了汽车。之前住在钟鼓司和陟山门时都是自备人力车,再雇人拉,如今经济比较富裕了,胡适上下班外出可以坐汽车,还有朋友坐,妻子江冬秀有时也坐,只有两个儿子不准坐。胡适说,这不是为了节省几个汽油钱,而是教育小孩,不要养成“幼年享福,从小摆谱”的坏习惯。
罗尔纲在《师门五年记》一文中,对胡适的新家做了详细的描述:“米粮库四号是一座宽绰的大洋楼。洋楼前是一座很大的庭院,有树木,有花圃,有散步的广场。庭院的左边是汽车间。从大门到洋楼前是一条长长的路。从洋楼向右转入后院,是厨房和锅炉间,还有一带空地,空地后面是土丘,土丘外是围墙。走上土丘,可以瞭望。洋楼共三层,一楼入门处作客人挂衣帽间,进入屋内,左边是客厅,右边是餐厅。客厅背后很大,作为进入大厅的过道……从那里向东就进入大厅。这个大厅高大宽阔,原来大约是个大跳舞厅,胡适用来作藏书室。大厅的南边是一间长方形的房,是胡适的书房。”
历史研究学者胡不归在《胡适之先生传》中记述道:“他的书房光线很充足,很静、很干净,有活动座椅,有沙发,有电灯,有煤炉。书桌边有二三个书架。书房外五大间,陈列的中西文书籍有五十多个书架。卧室、餐室、会客室、客房、厕所和洗浴间,也都有书。他的厕所,是西式抽水马桶,很干净,真可以洗苹果。马桶边放着几册书,一札纸,一支铅笔。”
米粮库胡同4号房间多,三层楼,向南最大的一间房是胡适夫人江冬秀的寝室,另有几间是胡适的两个儿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寝室,以及家里的用人住房等。即便如此,还是有多个空余房间,于是成为胡适的堂弟胡成之、弟子罗尔纲的客房。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来北平时,也应邀住进小洋楼。当时,上海亚东图书馆派人来编辑胡适著作,大厅过道的房间就成了编辑人员的工作间和寝室。《独立评论》刚创刊时,编辑部也在他家开会
办公。
由于空间宽阔,胡适家便成为朋友和文化人的聚集地。来这里吃饭叙旧的每一个客人,都会禁不住夸奖这个院子的摩登、舒适;这令胡适夫人江冬秀满心欢喜。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米粮库胡同中已然难见胡适故居的遗迹,特别是罗尔纲所描绘的“洋楼”更是难觅遗迹。有“知情”者说,现如今的米粮库胡同4号,就是当年胡适所住的院落。答案是否定的,如今这个4号院落(原21号),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四合院,既不是花园洋房,也没见嘉树成荫。
胡适的侄子胡友立、胡文立撰文说:“胡适在北京居住最长的寓所,要算是米粮库4号,我们也去看过,并作了调查。现在的4号,是以前的21号;而原来的4号,解放前后是画家陈半丁的住家。但在1950年到1951年时,原来4号以及附近的住户,突然全部搬走了。究竟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有书上说是某中央领导去住了。”
根据各方面的文字记载,邓小平在米粮库胡同的故居,就是先前胡适故居的原址。李克农之子李力,回忆父亲在米粮库胡同居住的日子里时就说到:父亲住的院落很宽阔,据说以前是洋博士胡适的公馆。此说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