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国崛起:图文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71401
  • 作      者:
    朱东来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性大国的崛起,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如何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提高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展开
作者简介

  朱东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军事教育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曾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科研科科长、训练部副部长,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副部长,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等职。主持或参与完成军队(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获得军队(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6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全军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荣立三等功2次。主编参编的主要著作有:《素质教育通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军队党支部建设新论》《改革开放三十年》《军队信息化文化研究》《托起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教材》《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研究》《深化改革若干问题案例与启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发展寻找镜鉴,为民族复兴发掘动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殖民帝国“先锋”——葡萄牙
  葡萄牙是近代世界历史上首个称霸全球的海洋帝国。在成为海洋帝国之前,葡萄牙不过是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班牙的一部分。在西欧各封建王国相互吞并和领土争夺中,葡萄牙率先从西班牙分离出来,于1143年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权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封建王权小国,首开历史先河,通过海洋探险和殖民扩张,最早地将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在一起。16世纪中叶,葡萄牙几乎垄断了东西方海上的主要贸易活动,成为西欧最大的帝国之一。在短短的一个世纪时间里,葡萄牙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全球性帝国。
  一、“再征服运动”与王权的做大
  “再征服运动”是指公元8—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小王国为收复失地,同伊斯兰入侵者摩尔人进行的战争。6世纪以后,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帝国日趋衰落,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王国逐渐取而代之。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被生机勃勃的阿拉伯帝国侵占。信奉基督教的西欧封建诸王国,不甘心外族统治,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斗争,直到最后把伊斯兰教徒赶出西班牙,过直布罗陀而终。这场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和东部的十字军东侵差不多同时进行,持续数世纪之久,参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士,并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再征服运动”同时夹杂着西欧各封建王国相互之间的吞并和扩张活动。在这种相互并吞的斗争中,葡萄牙在具有雄心大略的阿方索一世的领导下,首先脱离了卡斯提尔王国(西班牙)的统治,于 1143年建立了统一的王权政权,从而为葡萄牙最早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一)摩尔人对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是欧洲面向大西洋的窗口,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半岛东部、东南部濒临地中海,北临比斯开湾。位于半岛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成为半岛与欧洲大陆的天然界限。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分别来自北非和中欧的伊比利亚人和凯尔特人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原住民。此后,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先后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商业据点和城市,但没有深入内地。公元前201年,罗马人战胜了迦太基人。此后的600年间,罗马人成为伊比利亚半岛的主宰者。公元5世纪初,由于罗马军事力量开始衰弱,日耳曼人侵入了伊比利亚半岛。5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西哥特人统治了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当时,西哥特王国正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由于实行采邑制,封地内的各领主拥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司法权和自己的武装。根据当时的法律,国王有权要求贵族提供服务,宣誓效忠,但国王也有义务保证贵族的合法权利。这就意味着国王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被分解为无数贵族的土地实际占有权,国家分解为无数个独立的地方政治实体。由于国王地位不是世袭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这导致各国争夺王位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王国处于分散、动荡和混乱的状态。这种状况为与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伊斯兰教徒,也就是摩尔人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史上的摩尔人主要指在欧洲的伊斯兰教征服者,大多由埃塞俄比亚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伊斯兰教发源于西亚,公元8世纪初的时候传入北非,相对先进的阿拉伯文明开始在北非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北非各部族多种文化也开始渐渐融合到一起。由于北非隔地中海与西欧相望,具有扩张野心的阿拉伯人又把目光抛向了海峡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为弄清对方力量的虚实,公元711年,阿拉伯大帝国辖下的北非部族中有人试探性地跑到海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派去的500人居然就打败了西哥特王朝的边防官兵,占领了整个塔里法半岛。随后,阿拉伯驻北非的统治者穆萨派遣塔里格率12000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国王罗得里克以25000人迎战,但西哥特国王的政敌倒向阿拉伯一方,向国王进攻,国王军队一触即溃,国王本人也失踪了。 最初,阿拉伯人将统治的中心设在托莱多。公元714至716年,他们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埃武拉、圣塔伦和科因布拉。从那时起,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从哈里发帝国中分离出来。半年工夫,绝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就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往东,阿拉伯势力的入侵受到了查理曼大帝的阻挡。732年查里曼击退了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迫使阿拉伯帝国的势力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
  阿拉伯人对葡萄牙这块土地及其人民的影响比西哥特人要大得多。与西哥特人的统治相比,阿拉伯人为半岛带来了更多的活力。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大兴水利工程,变荒野为良田,精耕细作,许多东方作物,如水稻、甘蔗、桑树、棕榈等,相继被引入半岛种植。养羊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优质羊毛蜚声西欧各地。采矿、冶金、金属加工制造、玻璃、造纸、纺织业等工业相当发达,数百个城镇拔地而起。首都科尔多瓦,户11万,人口50万,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都市,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长安并称当时世界的四大名都。
  在此期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发展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很多方面使基督教的欧洲文化大为逊色。在文学、教学、医学和艺术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甚至意大利人,似乎都相形见绌。这时,葡萄牙处在一个盛极一时的伊斯兰文化地区的边缘,因此也分享到一定的好处。
  (二)葡萄牙摆脱摩尔人统治的斗争
  尽管阿拉伯人对伊比利亚的统治带来了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但这终究改变不了穆斯林是外来征服者的事实。事实上,基督徒反对外来征服者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面对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基督徒无力抵抗,为保存力量,他们逐渐退居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这些小的封建政权互相竞争兼并,到10世纪时形成卡斯提尔、莱昂等封建国家。公元11世纪,卡斯提尔兼并莱昂,建立卡斯提尔王国,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身。到公元12世纪,在半岛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由查理帝国“西班牙边区”发展而来的阿拉贡王国。正是这几个逐渐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封建王国,利用阿拉伯人的倭马尔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成为反对摩尔人的中坚力量。他们反对摩尔人的斗争,史称“收复失地运动”,开始于8世纪,结束于1492年,前后持续了700余年。
  在反对摩尔人的统治中,宗教的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面对伊斯兰教徒,欧洲的基督教徒显示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基督教这面旗帜下,汇聚了欧洲各封建王国的力量,共同反对伊斯兰教的统治。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既包括欧洲大陆基督教国家,又包括十字军和骑士团。基督教的国王们用来鼓动基督徒投入战斗只需两句话:“为了上帝”和“抢来的土地和财富一半归你们”。在荣誉和财富的刺激下,基督教国王的军队迅速壮大。而当时摩尔人的帝国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在强大而团结的基督教力量面前各自为战,最后分崩离析。摩尔人在比利牛斯半岛建立的安达卢斯大区,渐渐被蚕食。
  作为反对摩尔人的主力军,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封建王国在斗争中节节胜利。1085年,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国故都托莱多;1212年,在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组织下,由法国、葡萄牙、阿拉贡、卡斯提尔等西欧各国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在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统率下,同阿尔摩哈德王朝哈里发的数十万大军,在托罗萨会战,取得辉煌战果,取得了“再征服运动”的决定性胜利;1236年,卡斯提尔攻占科尔多瓦,1248年再陷塞维利亚。在此前后,阿拉贡王国也占领了巴伦西亚和巴利阿利群岛。13世纪末,摩尔人只剩下半岛南端一隅的格拉那达王国。但该王国也没能支撑多久。1492年,在卡斯提尔王国的进攻面前,摩尔人在半岛最后的领地格拉纳达陷落,摩尔人被迫退回非洲。“再征服运动”取得最后胜利。
  (三)葡萄牙王权统治的确立
  现代葡萄牙人认为,他们国家的历史是从阿方索·恩里克斯开始的。阿方索统治持续达60年,为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阿方索生活在公元12世纪,与一些有名的君主是同时代的人。如果说,他的名望由于这些名人而显得逊色,那是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处在欧洲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阿方索同时代的名人们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而他的情况则与此相反,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可是,他却比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把国家建设得更扎实、更持久。
  1093年,西班牙尚处于卡斯提尔王国的统治之下。在卡斯提尔王国内部,一个名叫亨利的人获得了葡萄牙伯爵的称号,并得到了蒙德戈河与杜罗河河间地带作为封地。亨利是法国的封建主,因为与卡斯提尔和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里萨结婚而获得伯爵称号。1112年,亨利去世。他极为年幼的儿子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了伯爵的封号,并被宣布为这块领地的领主。恩里克斯成年之后,迫使自己的母亲离开葡萄牙。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这块领地的无可争议的统治权。在领地内的城市和教会、骑士的支持下,恩里克斯开始为摆脱对莱昂的臣属地位而斗争。
  恩里克斯掌握领地大权之后,一方面力争摆脱莱昂国王的约束,使自己的领地获得独立;另一方面则向南方进兵,继续与摩尔人作战。1139年7月,他率兵在奥里克战役中完全击败摩尔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恩里克斯威名大震,同时也信心大增,他觉得自己已经强大到足以称王了。当时,卡斯提尔已经在莱昂之后成为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强大的王国。面对这个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卡斯提尔王国也无力阻止,只能看着他不断壮大。经过长期的斗争,1140年,阿方索一世最终宣布脱离卡斯提尔王国统治,自立“称王”,成为该国的第一位国王。1143年,阿方索与卡斯提尔王国签订《萨莫拉条约》,卡斯提尔正式承认阿方索·恩里克斯为葡萄牙国王,并认同葡萄牙王国的独立地位。此条约还阐明了卡斯提尔及葡萄牙双方享有持久的和平。同时,精明的恩里克斯致信教宗英诺森二世,自称是国王及教会的仆人,并发誓把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后来,他又向教宗提出申请,把葡萄牙作为教廷管辖之下的一个封建领地,教宗承认他为臣属。这样,一个独立统一的葡萄牙王权正式诞生了。
  独立之后,恩里克斯继续南进,扩张他的领土。面对包括卡斯提尔的基督徒和摩尔人这些对手,毫不示弱,与他们同时开战。1147年10月,他联合十字军攻占了里斯本,把里斯本永远地作为葡萄牙的一个城市。同时,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恩里克斯开始向占领区移民和垦殖,建立城镇和修道院,鼓励农业生产和饲养牲畜、修筑道路和桥梁。同时,为了征服更广大地区,他说服圣殿骑士团参加他的战争。 这些骑士团在靠近摩尔人的边境分得领地和城堡,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平时,他们是边防军;战时,他们便是担任攻击任务的突击队。到1185年恩里克斯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结构上军事化的强大王国,形成了一个好战的贵族阶级和一个剽悍的农民阶级。尽管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该王国相当贫困,但它拥有资源,一旦和平到来,即能初步繁荣起来。 恩里克斯之后,几位葡萄牙国王大力加强国家建设。1279年,继承王位的国王迪尼斯,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排斥西班牙语,推广葡萄牙语,并于1290年创立了葡萄牙的第一所大学。随着葡萄牙的逐渐强大,1297年,葡萄牙真正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与之签订了《奥卡尼塞许条约》,明确了两国国界。葡萄牙成为14世纪欧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二、向海洋进军的先行者
  探索海洋、走向海洋,是葡萄牙走向强大的鲜明标志。带着对荣誉和财富的向往,葡萄牙统治者坚定地支持向海洋进军。统一后的葡萄牙首先试探性地把脚踏入了家门口的大西洋。在经历了海上的无数次惊涛骇浪的考验,在如迪亚士、达·伽马等无畏的海洋探险者的努力下,葡萄牙先后发现了好望角、印度、巴西、马六甲等地。依靠强大的舰队,葡萄牙横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征服非洲、亚洲和美洲大片土地,一跃成为世界海上霸主。
  (一)亨利王子与海岸探险
  海洋探险是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欧国家普遍的兴趣和爱好,但与众不同的是,葡萄牙首先把海上航行作为国家计划。可以说,亨利王子是这一计划和事业的开创者,此后200年,历代国王也大力支持和倡导海外探险。正是国家和政府主导的这种有组织的行为,使得葡萄牙的航海探险成果丰硕,走在所有国家前列。
  统一后的葡萄牙之所以很快把触角伸向海洋,既有有利的国际条件,又有有利的国内因素。从国内条件来看,虽然当时的葡萄牙社会充满着矛盾,扩张也不是唯一选择,但总体来看,扩张符合各个阶级的利益。首先,普通人民把扩张作为一种移民形式,既可以摆脱压迫制度,又可以追求较好的生活条件。其次,对于教士和贵族来说,扩张可以追求名誉和财富,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占领土地。第三,对于商人来说,扩张则顺应了他们长期以来扩大海外商业贸易的愿望。第四,对国王来说,扩张是继承传统、提高统治威望的重要机会,并可以开辟新的财源。葡萄牙统治者有着强烈的扩张意愿,成为推动扩张最为重要的力量。大致说来,有四方面的原因促使葡萄牙的统治者向外扩张:
  一是征服的需要。在近代初期的葡萄牙,尚留有不少中世纪的风尚。其中一个主要特征便是骑士阶层所崇拜的十字军精神。“因此,仇视以及排斥伊斯兰教以及其他一切外教的事物,以武力的手段解决宗教上的差异,用征战获取财富的骑士风尚,在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是寻找几内亚的黄金。黄金是葡萄牙人追求的主要目标,他们最初就是抱着寻找黄金的想法,来到非洲西部海岸的。当时,整个欧洲,特别是葡萄牙苦于黄金不足,主要原因是黄金不断地通过苏伊士运河地域流向印度和印度以东的地方。在葡萄牙,黄金不足,加上以往实行减低铸币成色的政策,引起了货币缺失与贸易受阻的双重困难。
  三是长老约翰王的影响。无论作为真实的,还是传说中的人物,“长老约翰王”在12至15世纪美洲发现之前的西方历史中,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海洋探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接踵而至的地理大发现的事业中,他成为激励葡萄牙在大海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四是葡萄牙对香料的寻求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香料贸易在早期的东西方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在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时代,葡萄牙人将寻找长老以及亚洲的香料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了。
  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与西班牙国王若昂一世的儿子亨利王子的推动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说,是亨利王子开创了葡萄牙的航海事业。
  令亨利王子一举成名的是休达战役。1415年,国王若昂一世携王子一起,投入大规模陆军和海军,出动大量战船,迅速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休达城。休达战役是葡萄牙向海洋扩张的开始。“占领休达,对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葡萄牙人进行领土占领迈出的第一步,并且占领的这座城市位于欧洲版图之外……葡萄牙国王占领摩洛哥地区沿海大片领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15世纪、16世纪在那里形成一个较大的军事训练基地,为以后向东方扩张奠定重要基础。”
  1418年,少年亨利放弃了陆战生涯,对海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海洋事业之中。为此,他离开首都里斯本,来到葡萄牙最南端的海角萨格里什。在这里,他主持开办了航海学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识;建立了天文台、图书馆,学习天文、海洋知识;在萨格里什以东20公里的拉各斯建立了港口和船厂。他从意大利和热那亚网罗了大批航海人才为他效力,这些人搜罗了几乎当时所有关于地球的资料,为葡萄牙的航海探险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亨利王子的领导和督促之下,葡萄牙的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在大西洋上取得一系列成果。1420年,葡萄牙人首战告捷,占据了物产丰富的马德拉群岛,随后于1432年到达亚速尔群岛。占领这些岛屿后,亨利王子就按照封建制度,将这些岛屿分封给发现者。岛屿的占有者开始移民、垦殖这些小岛屿,有了收成之后就开始向国家交纳大量的赋税。这些小小的岛屿当然满足不了葡萄牙的胃口。他们要继续南下。1441年,葡萄牙人到达了非洲,开始占据非洲领土、掠夺非洲的财富,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1445年,亨利王子的探险者取得重要成果。他们通过了沙漠海岸,进入物产富饶的西非海岸,1456年又到达佛得角群岛。这样,经过十几年的航行,葡萄牙终于到达了非洲绿色国家塞拉利昂。到亨利去世,被葡萄牙划进地图的非洲西海岸已经达到4000公里。不仅如此,在亨利后期,大量岛屿和非洲土地被发现后,王子的船队已经不满足于探险,而是对发现的地方进行勘探,寻找黄金、掠夺财富,把探险和殖民结合起来。亨利还鼓励私人探险,他独创了对西非冒险的船只征税抽成的制度,既刺激了全民探险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他进一步探险积累了财富。
  (二)好望角的发现
  在葡萄牙海洋探险史上,发现好望角是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不仅意味着多年来葡萄牙通过海洋开辟东方航线的努力是有利益收获的,而且好望角的发现,成为开辟东方航线的重要转折点。
  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险为发现好望角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亨利王子60岁那年,奥斯曼帝国突然崛起,横跨欧亚和北非,阻断了原来的西欧通向东方的香料贸易之路。一时无力与奥斯曼帝国抗衡的欧洲,必须找到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个历史任务首先地摆在了葡萄牙面前。此时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刚登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决定把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作为国家使命。在他的领导下,葡萄牙海洋探险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1481年12月,若昂二世派阿赞布雅出发探险。第二年他们到达今天的加纳(当时称“黄金海岸”)沿海,发现这里的黄金矿藏极为丰富。 葡萄牙在这里建立了圣乔治堡要塞,作为进一步进行海洋探险的基地。1486年10月10日,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任命迪亚士带领一支探险队沿非洲大陆海岸航行,目的是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大陆到达印度的贸易航线。
  1487年迪亚士率领他的船队前去寻找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的航路。船队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西非海岸一路南下,到达葡萄牙设在非洲沿岸的最后一个据点——黄金海岸的米纳堡。船队从米纳堡继续航行,进入热带非洲并竖起一块石碑。1487年12月,船队到达孔塞桑湾(现鲸湾)。继续航行相当一段时间后,在今好望角附近,船队遭遇到了风暴,被海浪向南推去并远离海岸线。待风暴结束后,迪亚士船队向东航行却无法再找到原本南北走向的非洲大陆海岸。于是船队转向北航行,1488年2月3日,海岸线再次出现,他们在非洲南端遇到了一些当地的土著牧民,便将此海湾命名为“牧人湾”(后称莫塞尔湾)。从该海湾继续向东,海岸线逐渐转向东北方向的印度,打通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1488年3月12日,迪亚士船队到达了此次航行的最远端——布希曼河河口附近的夸伊胡克,并竖起了第二块石碑。迪亚士想要继续航行到印度,但船员拒绝继续前行,迪亚士被迫返航。返航途中,船队又经过当初遭遇风暴的地方,他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并竖起了第三块石碑。1488年12月,经过16个月的长途航行,迪亚士船队返回了里斯本港。此次航行,迪亚士将航路延伸了1260英里。
  迪亚士的这次探险具有重大意义,风高浪急无比凶险的“风暴角”,被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改名为“好望角”,因为这是葡萄牙无数次寻找的结果,代表着成功开辟东方航线的美好希望。好望角的发现,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打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通道,标志着欧洲可以绕过伊斯兰世界,直接与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开展贸易。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之后10年,葡萄牙再次沿着他的足迹向印度洋派出舰队。
  (三)开辟印度洋航线
  迪亚士成功发现好望角,为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开辟印度航线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信心。同时,受到西班牙王室资助的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与西班牙对新大陆归属权的争夺大大刺激了葡萄牙。葡萄牙决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于是,王室选中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和领导力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肩负重任的达·伽马从里斯本出发,踏上了通往印度的探险航程。此行,他率领4艘船共计170多名水手,沿着10年前发现好望角的航路前进。在茫茫大海,船队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经过近4个月的航行,在行驶了 4500多海里之后,船队到达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拿湾。航行至此,水手们已精疲力尽,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但达·伽马意志非常坚定,执意继续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决不罢休。正是在他的坚持下,船队最终闯过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在此,他们幸运地遇到了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在他的导航帮助下,船队于1798年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航行23天,穿过阿拉伯海,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
  卡利卡特的繁华和发达,令达·伽马始料不及。他带来的粗劣礼品和货物受到嘲笑。但达·伽马不愿无功而返。依靠武力,在当地抢到了很多宝石和香料。虽然船队返航时遭受重大损失,船员死伤数量巨大。但这次航行却令葡萄牙王室大喜过望,因为运回的香料等货物在欧洲的获利为这次远征费用的60倍!
  印度洋新航路的开辟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即使后来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距离,但是往来东西方的大型货轮仍然要走达·伽马开辟的航线。新航线的发现对葡萄牙来说意义巨大。大量东方财富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大批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麇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掠夺香料、珍宝和黄金。
  成功开辟印度洋航线后,葡萄牙人继续向西太平洋挺进。经过多次努力,1511年占领战略重地马六甲,随后又占领并控制了科伦坡、爪哇、印尼等香料产地。1522年9月,经过3年零12天的生死搏斗,葡萄牙的又一位伟大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人类首次从西向东环球航行的壮举。至此,葡萄牙海上霸权以这次圆满的环球航行而达到顶峰。
  三、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建立
  葡萄牙的海洋探险过程,也是其殖民帝国的建立过程。尤其是随着印度洋航线的发现,葡萄牙迅速建立了横跨非洲、亚洲、美洲的庞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以霍尔木兹、果阿为战略根据地,在印度洋的东非沿岸和印度沿岸建立据点,控制了整个印度洋的制海权,封闭红海和波斯湾的入口,并相继侵占马六甲、暹罗、苏门答腊、香料群岛、孟加拉和长崎等地,“从而使这个帝国东西横跨140个经度,从里斯本出发,需跨70 个纬度才到达好望角。从好望角到波斯湾的航程4000英里,从波斯湾经科摩林角、孟加拉、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有1.5万英里。”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建立,伴随着贸易、掠夺甚至战争,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第一批从特茹河口启航驶往神秘远方的葡萄牙舰船,仅仅是想发现新的土地,而第二批舰船还想同新发现国家进行和平贸易,到了第三批就已经全副武装了。”“因为葡萄牙来到南亚和远东是为了贸易,显然,对他们来说,不首先占领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中心,他们便无法在远离祖国的世界上这一地区保障这种贸易的安全。所以,征服必须与贸易同步进行。”
  16 世纪30 年代,葡萄牙政府在巴西建立了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色彩的殖民统治。设13 个总督府,后又把巴西分成南、北两大行政区,由葡萄牙国王任命的总督在巴西行使最高统治。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殖民帝国“先锋”——葡萄牙
一、“再征服运动”与王权的做大    001
二、向海洋进军的先行者    008
三、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建立    015
四、教皇子午线与瓜分世界    025
五、葡萄牙的盛极而衰    030
六、结语    036
第二章·“太阳永不落”帝国——西班牙
一、光复运动中王权的不断增强    041
二、地理大发现与海洋霸权的确立    047
三、美洲殖民帝国的建立    054
四、西班牙的争霸战争    059
五、“黄金时代”及其终结    064
六、结语    075
第三章·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
一、尼德兰革命建立主权国家    079
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089
三、“海上马车夫”地位的确立    099
四、在竞争中衰落的荷兰帝国    106
五、结语    113
第四章·“日不落帝国”——英国
一、“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7
二、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确立    125
三、“岛国心理”与“光荣孤立”政策    131
四、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帝国的建立    139
五、英帝国的陨落与转型    145
六、结语    153
第五章·追求欧陆霸主梦想的法国
一、百年战争与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    159
二、路易十四的欧洲霸权争夺战    164
三、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进程    172
四、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帝国    174
五、波旁王朝复辟与第二帝国的衰败    179
六、第三共和国的最后辉煌    185
七、戴高乐主义与 “第三种力量”    191
八、结语    197
第六章·欧洲“丛林”中奋起的德国
一、神圣罗马帝国衰落与普鲁士的崛起    199
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与德国的统一    208
三、“世界政策”的推行与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21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的覆灭    222
五、战后德国的分裂与再造    227
六、德意志的文化特质及其嬗变    237
七、结语    243
第七章·东方资本主义强国——日本
一、明治维新与日本的现代化改造    246
二、争霸东亚与东方霸主地位的确立    254
三、军国主义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败亡    261
四、战后的经济立国与重新崛起    268
五、冷战后日本经济与政治的结构转型    276
六、菊与刀并存的文化特质    281
七、结语    288
第八章·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俄罗斯
一、从莫斯科公国到沙皇俄国    291
二、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与俄罗斯扩张    297
三、叶卡捷林娜二世的扩疆拓土    301
四、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05
五、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其成败    310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314
七、普京的俄罗斯复兴之路    320
八、东西文化结合的代表    325
九、结语    330
第九章·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
一、独立战争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332
二、西进运动与美洲霸主地位的确立    340
三、南北战争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345
四、从“进步运动”到罗斯福新政    350
五、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世纪”的确立    358
六、战后经济社会改革与华盛顿共识的演进    361
七、冷战结束与对单极霸权的追求    366
八、金融危机与美国单极霸权的削弱    371
九、结语    374
参考文献    379
后记    3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