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8812
  • 作      者:
    马晓冬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以往的译者研究多以生平研究与译介成果介绍为主,往往缺乏对译者的"作品"_——翻译文本的整体考察与具体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翻译活动的独特性质。而单纯的翻译批评又往往忽略对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译者自身文化历程与选择的研究,忽略译者本人出于自身文化背景及经历与原作进行对话、在译入语中对原作进行独特"演奏"的过程。《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以原文到译作的文本比较分析为基础,同时考察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译者本人的文化历程,兼顾翻译行为本身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努力在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翻译文本这三者之间呈现出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面貌。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晓冬,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Pays de la Literature, Editions de l'enseignment et des recherchers des langues etrangeres,2005;《风骚国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孟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已退休)。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法文学关系研究、形象研究、18世纪研究。主要学术著作:《伏尔泰与孔子》《他者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Visionsde l’autre: Chine, France)、《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等。曾先后三次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叶学术勋章”(骑士、军官、统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丛书·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选取近现代文学家曾朴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转型期的历史框架内考察他从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实践,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对新材料的挖掘以及具体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曾朴对法国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并通过对其翻译策略、翻译与创作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折射出文化转型时期的译者所面临的跨文化对话问题。《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丛书·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有意识地考察曾朴作为译者-作家-出版者的多重文学实践,关注译者作为“历史存在”与“翻译主体”的双重维度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力图呈现一部更具比较文学视角的译者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那时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无论对《孽海花》是褒是贬,这部小说都成为学者论及国人小说创作时难以忽视的作品,也使得当时投身政界的曾朴不断出现在文学话语之中①。如果没有《孽海花》为曾朴在文坛奠定的地位,很难想象,经历了十几年宦海沉浮的曾朴会在二三十年代希望通过办书店、办杂志等文学活动加入到新文学建设之中。
  小说林社的创办又使已经学习了近十年法文的曾朴真正开始了翻译实践。晚清译者中的大多数人或是有机会接受西式教育甚至出洋留学,利用自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介绍西学、革新思想(如严复、梁启超等),或是因家境贫寒,将译事作为一种职业化活动(典型的如周桂笙、周瘦鹃等)。曾朴从未有过出洋经历,同时他优越的家境以及正途出身的士大夫身份又令他与第二类译者拉开了距离,因此,在创办小说林社之前,他并不具备从事译介活动的足够动力。自己亲身创办小说出版机构,希望以小说创作和翻译为起点改良中国文学,自然会动用自身资源投身这一事业:曾朴不仅将自己对京师官场生活和上层知识分子的熟悉应用于《孽海花》的写作,还借助法文能力开始了译介活动。而且,此种亦著亦译的方式还是当时小说林社主要同人的一种共同写作模式②。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即使当曾朴离开出版界停止了创作活动时,始终延续的译介活动,仍使他在近20年的宦海生涯中没有完全脱离文学事业。
  最后,作为从事文学出版事业的初次尝试,小说林社还为曾朴日后创办《真美善》提供了经验和启迪。在曾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出版活动中,小说林时期的很多特点都有所延续和发展。最明显的包括以文学为主的出版内容,将图书出版和杂志出版合并运作的模式等。还有一些细小的经营方法,也令人看到二者的联系,比如小说林社曾发行便于携带、价钱便宜的小本小说,而真美善书店则出版了类似的“一九小丛书”③:当时一般书籍的价格在三角到一元不等,而“一九小丛书”每本标价均不足一角。另外,真美善书店创办读者俱乐部,通过游戏、有奖问答等休闲方式加强编辑部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让人联想到《小说林》杂志征集楹联、酒令、笑话等面向读者的娱乐活动。
  小说林社的创办使曾朴开始了文学创作和译介活动,并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时期作为创作者和出版者的曾朴也由此在晚清小说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二、“译”与“介”
  要讨论小说林时期的译介活动,首先需简单考察一下此时曾朴对法国文学的了解程度。据曾虚白撰写的年谱记载,1900-1903年间曾朴因病改换了生活方式,由动人静,开始认真研读法国文学:“抱病家居,在普通人总是光阴的浪费,可是在不甘闲散的先生却还能想方法利用这病中的光阴。在呻吟中,在挣扎中,他孟晋地开始他法国文学的研讨。”①由于缺乏直接的材料,我们只能从小说林时期曾朴的文字中,获得曾朴研读法国文学的一些有限的线索。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走向译者
二、作为译者的曾朴
三、关于曾朴研究的课题史及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译者曾朴的文学道路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准备:同文馆的学习和陈季同的启蒙(1895-1903)
一、语言学习与救国心态
二、文学的转向:陈季同的启蒙
第二节 走上文学之路:小说林时期的文学活动(1904-1908)
一、小说林社:曾朴的文学出版事业
二、“译”与“介”
第三节 重返文坛:真美善时期的文学活动(1927-1931)
一、登上新文坛
二、《真美善》杂志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三、法国文化的世界

第二章 翻译观念与翻译选择
第一节 曾朴的翻译观念
一、文学理想与翻译动机
二、“翻译是创造的肥料”
第二节 曾朴的翻译选择
一、时代风尚与个性选择
二、语言转型期内的翻译语体选择
三、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

第三章 翻译实践:曾朴笔下的雨果
第一节 译介取向之转变
一、历史思考与现实政治
二、知识倾向
第二节 《九十三年》:在阅读与创造之间
一、不一样的“革命”
二、译者:阅读与创造
第三节 曾朴对雨果戏剧的译介
一、戏剧翻译的独特面目
二、翻译与改编:一部雨果剧作在中国的流传

第四章 翻译与写作
第一节 作者与译者:曾朴的文学追求
一、从真事实到真情感
二、为人生而艺术?
三、对“美”的推重
第二节 创作中的异国因素:从《孽海花》到《鲁男子》
一、《孽海花》中的异国因素:知识场和交游圈
二、作者与译者的对话:《鲁男子》的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曾朴翻译作品目录
附录二:曾朴著作目录
附录三: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曾朴日记手稿中的文学史料
附录四:《影之花》的译者问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