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一个学术疑点
一 本书接着谁讲
二 接着讲的第一个层面
三 接着讲的第二个层面
四 贯穿的思想线索
五 由此的写法
第一章 学界诗性话语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现状的清理
一、基本现状
二、共同特征
三、主要表现
第二节 动机的还原
一、动机之一:海德格尔热大兴于中国
二、动机之二:民族传统文化本位认同
三、两种动机之间有关联吗
第三节 问题的呈现
一、混淆历史差异
二、陷入逻辑矛盾
三、忽视学理依据
四、简化中西语境
五、泛化语用实践
第二章 诗性话语在古近代的演变
第一节 源头的发生
一、古近代诗性话语基本特征与本书叙述方式
二、诗性话语的古希腊观念源头及其词源交代
第二节 理路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前后的诗性观
二、英国经验主义的诗性观
三、大陆理性主义的诗性观
四、近代启蒙运动的诗性观
五、德国古典主义的诗性观
六、近代浪漫主义的诗性观
七、近代俄苏国家的诗性观
第三节 症结的分析
一、二元论与主体性
二、古近代诗性话语演变对我国诗性话语研究的初步启示
第三章 诗性话语在现当代的演变
第一节 转折的枢纽
一、转折的背景:文学对抗哲学
二、转折的标志:叔本华与尼采的诗性观
第二节 理路的推进
一、生命哲学的诗性观
二、现象学一存在哲学一解释学的诗性观
三、精神分析学的诗性观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诗性观
五、其他现当代思想的诗性观
第三节 变化的诠释
一、对伯林观点的追问:浪漫主义与存在主义呈何关系
二、对刘小枫观点的追问:诗的本体论与本体论的诗呈何关系
三、变化之一:从过去到未来
四、变化之二:从神圣到世俗
五、变化之三:从观看到倾听
第四章 诗性话语的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节 人类的诗性
一、历史视野中的维柯诗性观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第二节 本体的诗性
一、历史视野中的海德格尔诗性观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第三节 语言的诗性
一、历史视野中的雅各布逊诗性观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第五章 三者的差异及其转化关系
第一节 差异的区分
一、求异比求同更接近真相
二、诗性观:从同一到差异
三、维柯与海德格尔在诗性观上的差异
四、海德格尔与雅各布逊在诗性观上的差异
第二节 转化的理据
一、维柯诗性观与海德格尔诗性观的转化理据
二、海德格尔诗性观与雅各布逊诗性观的转化理据
第三节 实践的检验
一、文学诗性的历时层面:民本与人本
二、文学诗性的共时层面:消极乌托邦与积极乌托邦
第六章 如何以诗性话语研究文学
第一节 近义的辨析
一、诗性与诗歌性质
二、诗性与诗意、诗化
三、诗性与文学性、审美性
四、诗性与存在可能性
五、诗性与人性、神性、哲性
第二节 组合的考量
一、诗性作为名词接受修饰
二、诗性作为副词修饰别词
第三节 修辞的批判
一、是私有语言或以言行事吗?
二、神话修辞与非纯粹性立场
第七章 诗性与中文传统如何联结
第一节 中文的传统
一、单音节 性
二、同音众多
三、音形混成
第二节 联结的可能
一、节 律上的可能
二、声韵上的可能
三、时态上的可能
第三节 融合的限度
一、释文化维度上的融合限度
二、道文化维度上的融合限度
三、儒文化维度上基于非纯粹性立场的扬弃性融合
第八章 诗性正义是否可能与必要
第一节 形式的正义
一、形式正义的积极性
二、形式正义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以自由牺牲平等
三、形式正义面临的第二个困难:以平等牺牲自由
四、对形式正义的超越:以“公民写作”与“人的写作”之辨为例
第二节 实质的正义
一、实质正义的积极性
二、实质正义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以自由牺牲平等
三、实质正义面临的第二个困难:以平等牺牲自由
四、对实质正义的超越:以“国民性批判”与“人性批判”之辨为例
第三节 诗性的正义
一、诗性正义不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叠加
二、诗性正义在非纯粹性立场上让自由与平等同时和谐扩展至最大限度
三、诗性正义在西方的应用限度与在中国的应用洽适性
四、诗性正义在文学上的落实
五、诗性正义的具体运作:三种诗性观的融合
六、诗性正义的实践途径举隅
结语一种学术信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重构诗性: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全面检审了新时期以来国内“诗性”话语讨论的得失,细致梳理了古、近、现、当代诗性观的学理发展脉络,考察了三个学理关键点的差异及其转化,引出了文学艺术的见证—悲悯功能与诗性乌托邦的两重性等理论观点,为新世纪我国文艺学现代性建设提供某种补缺努力。
在此基础上,《重构诗性: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深入分析了“诗性”话语在当今文学研究中的语用合法性、与中文传统的联结与限度及诗性正义如何成立的理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贯穿这些论证的根本线索,则是人类思想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积极演进。重构诗性,有助于关怀人的个体生存状况,推动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其意义立足现实而指向未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