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9852
  • 作      者:
    姜文振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姜文振,1967年3月生,河北邯郸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与文论、中西比较诗学。已出版《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等学术专著四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在中西异质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理论视野中,通过对中西文学价值论诸命题的文化阐释与比较研究,揭示中西文学价值论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味,探寻文学价值论与中西文化精神、文化生态的内在关联。以此为理论探讨的基点,作者在宏观比较的视野中探讨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取向及历史变迁、中西文学价值论的不同发展路径及生成语境等问题,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比较分析中西文学价值论的一系列核心命题,以“真”、“善”、“美”、“自由”、“超越”等核心价值观念为聚焦点,着力探讨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念的各层面的理论表达,立足于中西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平行研究,在中西传统文化精神的整体观照中,凝聚为对于中西传统文论价值论研究的五个彼此相互有别而又有着密切理论关联的问题域,即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论的功利之维、教化之维、真实之维、审美之维、心灵之维。这五个维度的分别只是为了理论阐释的方便而做出的区分,在具体的理论语境中,它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互文性,且都最终指向人的心灵,致力于理想的人的生命境界的构建。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西文化中的自然观的主要分别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直接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形成了重在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主客二分”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形成了“征服自然”的主导取向。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着久远的生成历史并发展形成了多种模式。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就已经包含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因子。“最早的神话和传说中天人交通的记载,应该是它原始的形态。入神不分,天人相接,宇宙被视为整体而人参与其间。这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一体的信念,成为以后各种模式的共同根源。”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出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但主导地位的是发源于《周易》,经过孔孟的“性天相通”和董仲舒“人副天数”的阐发,到宋代趋于完善的融合儒道思想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商周时代,作为宇宙最高主宰的“天”就已经呈现出入文化的趋向,天命与人事相通的又见念已经形成,例如帝尧治理国家是“钦若吴天”,启伐有虞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周朝的建立被视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都既强调“天命”、“敬天”、肯定天的主宰地位,又认为天意显现于人事,人的行为之“德”是天意、天命的表达。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理论化。儒家在天道观上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协调的思路去处理天人关系,形成“天人协调”的致思路径。《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从而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自然人论,表达了天命与人德观念相互关联之“性天相通”。这里的“天命”,即是指自然规律,更是指作为自然而存在的天的自然法则、权威;而“人德”即是指源于天命、天意、天道的道德原则。这在孔孟的思想中有着充分的表达。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曰:“天生燕民,有物有则”,“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中庸》中则曰:“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⑨天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意味着天具有了人的道德意义,人道合于天道,人间的道德秩序具有天道自然的意义,儒家的“仁”、“礼”因而具有了神圣化的意涵,正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价值·文学价值
二、本书的主要论域
三、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  中西文化精神——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生成的基本前提
一、中西文化精神与文学价值观念
二、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四、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功利之维
一、删诗与非诗
二、功利主义价值向度的多重融合
三、“载道观”与“真理观”
第三章  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教化之维
一、“教化”与“净化”
二、“美善相乐”与“寓教于乐”
三、中西文学教化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第四章  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真实之维
一、“本于心”与“本于物”
二、真情与真象
三、虚实相生与逼近自然I
第五章  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审美之维
一、中和与和谐
二、阴柔之美与优美
三、阳刚之美与崇高
第六章  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心灵之维
一、“发愤著书”与“愤怒出诗句”
二、“自娱”与“游戏”
三、超越与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