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不仅要完成生产任务,而且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新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胡万春工业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1960年《人民文学》发表胡万春的小说《一点红在高空中》,题目就富含诗意,茅盾曾评价说,“这是抒情诗,这是风景画”。小说描写一个在高空作业的年轻女电焊工阿珍的生活。阿珍是父母的独养女儿,在家里是掌上明珠,父母像宝贝一样宠着她,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连一块手帕也洗不好。后来参加建筑工地的工作,在党和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思想进步、工作努力的电焊工。参加工作前,阿珍的身体是“三天好,两天歹,老是脸色苍白”。经过工地劳动和锻炼,在前来看望女儿的阿珍妈妈眼中,“女儿胸脯挺得高高的,是那么丰满,那么壮实,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姑娘”。社会主义的建设工地,不仅形塑了阿珍的身体,而且也形塑了阿珍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新人”塑造上,小说突出了党的教育作用。团支部书记小徐滔滔不绝地向阿珍妈妈宣教:“娘是伟大的,她生了儿女,辛辛苦苦地把他们养大成人……可是党更伟大,因为她把她的儿女培养成了钢铁般的、坚强的、真正的人。”小说这样的说教成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表述:“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此小说的艺术自足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