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36601
  • 作      者:
    夏丽君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著作《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今我国文艺思潮的一部新著和力作。我们知道,这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关键和难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艺和文艺思潮两方面的通融,并把后者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视野之中,从而对现存文艺思潮进行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而又不游离文艺思潮及其属性的深入具体的解析评析。这种工作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对从事这方面著述的任何一位作者都难以例外,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夏丽君同志原专业是美术,后攻读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方向博士,专攻文艺思潮,致力于文艺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部著作是作者多年辛劳的结晶,体现着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我国文艺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显示出作者学术理论探索的勇气,因而是难能可贵的,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
  3.文艺作品
  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的最大不同,不是通过其理论观点的直接阐述传播其观点,而是通过文艺作品宣传其观点,使深刻晦涩的理论观点变成了渗透力极强的艺术形象,征服欣赏者,使欣赏者在娱乐中接受其观点。
  文艺作品是作为欣赏与审美对象而存在的,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和概括生活,因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对欣赏者具有明显的直观性。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①文艺作品的直观性,以及基于这种直观性而使人产生各种感受和体验.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是其产生作用的突出特点。但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必然与人的社会意识联系,所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是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维交织在一起的。
  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主要特点:第一,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来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杜勃罗留波夫曾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事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概念所引起的。”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文艺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感染作用,影响人的情感活动,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文艺作品对人的感染力比较迅速与强烈,会产生其他教育手段很难达到的效果。恩格斯曾针对一幅名为《西里西亚的织工》的油画说:“从宣传社会主义的角度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强大得多。”①这显然是就文艺作品的这一特殊作用来说的。第二,模仿作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往往成为先进思想的旗帜、崇高道德规范的体现者、美好精神的化身而让人们效仿。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在文艺作品中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大众,但只有体现了进步思想和道德规范的艺术形象才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列宁说俄国无产阶级在看了高尔基《母亲》作品后,才知道如何自觉地去斗争。鲁迅的作品对我国“五四”以来的青年一代起到了教育作用。这些都表现了正面艺术形象的这种示范和教育作用。第三,思想认识作用。文艺作品中的思想认识作用与哲学和科学有很大的不同。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②由于文艺作品中的思想都包蕴在具体与个别的艺术形象之中,充满了创造与体验.因而,对欣赏者来说,它永远是新鲜的、独特的与不可重复的。甚至老生常谈的和众所周知的思想,如果能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也会成为真正的发现。第四,道德的感召作用。文艺作品是树立道德规范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家对于他们要描写的事物,总是鲜明地表现着艺术家的道德观。”③他把道德观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重要意义。由于文艺作品所树立的道德观蕴含在具体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并具有美的魅力,这就具有更大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对个人来说,可以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对社会来说,则可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文艺思潮的基础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文艺思潮的概念和要素
第二节  文艺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文艺思潮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  列宁的文艺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人本主义文艺思潮对新时期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社会影响

第四章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
第四节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般特点

第五章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质

第六章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表现与特点
第三节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质

第七章  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低俗化文艺思潮的表现与特点
第三节  低俗化文艺思潮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思潮
第一节  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
第二节  提升科学认识,客观评判多样化文艺思潮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加强疏通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  开展文艺批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文艺大事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