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7259
  • 作      者:
    林朝霞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林朝霞,1977年生于福建莆田,1997-200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主攻文艺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教于厦门理工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名著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艺术品鉴赏等多门课程,以文艺学、文化艺术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学术月刊》《文艺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点校《明诗话》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共分三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现代性角度得出的五四新文学属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判断,反驳了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其一,清除创作方法论的影响,为文学思潮正名。意识形态文学观运用创作方法论来抹煞文学思潮的历史内涵,把它抽象为一个超历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自古以来循环更替的文学史观,并将五四文学看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合璧。《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以现代性来界定文学思潮,摒弃“创作方法”论,恢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简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内涵。其二,驳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观点,廓清五四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历史界限。在以往的现代文学史中,五四文学被看作新民主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学的先声。其实,五四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历史断层,前者以西方现代性反对中国传统价值,属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后者则以苏俄式的国家理性、民族主义批判西方现代性,开启了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一课题研究,借鉴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金鹏善、吴素娥在《解剖国民灵魂,催动思想革命——关于中国现代启蒙文学创作主题的判定》①一文中提出五四文学属于启蒙主义文学的命题,他们以鲁迅作品作为典范,指出中国启蒙主义文学的特殊主题——国民性改造。但不足之处在于,未能从现代性角度对启蒙主义文学做出明晰的界定,也未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立论加以辩驳,其启蒙主义还不是文学思潮,而是社会思潮,因此学术贡献有限,学术反响不大。2001年俞兆平在《写实与浪漫》①一书中首次质疑五四浪漫主义说。他指出,浪漫主义反科学主义的实质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俞兆平还探讨了现代性的构成要质——“科学主义”与五四文学之间的关系,他以创造社、郭沫若等为例,指出五四文学提倡科学主义,不可能反对现代性,不可能产生浪漫主义,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五四浪漫主义说。2003年,杨春时开始全面反思五四文学的性质,发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一文,提出:“五四浪漫主义之不可能存在,除了科学主义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历史的、美学的原因?五四文学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的性质?如果五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不可能存在的话,那么五四文学属于什么思潮?”②杨春时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从现代性角度重新思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作为文学思潮的本质内涵,指出启蒙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肯定和呼吁,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抗议,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批判。杨春时着重分析了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以此为参照系考察五四文学的历史情境、精神气质、性质特征,进而驳斥了五四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定论,他认为,五四开启了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洪峻峰在《启蒙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③一文中,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情境、创作实绩和理论主张,认为五四文学有启蒙主义性质,呼应了杨春时提出的观点。逄增玉又从现代性角度重点探讨五四启蒙文学的叙事模式,进一步细化启蒙文学思潮的研究。他的《现代启蒙文学叙事中的现代性》④一文,选取鲁迅的小说、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及三四十年代的部分小说作为范例,通过看或被看的叙事视角与方式的分析,着重考察并说明西方的现代性转化、落实和积淀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结构与模式的过程。上述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但是,关于五四文学启蒙主义的研究还是草创性的,还有待于学理性更强的论著问世。
  ……
展开
目录
导论:去蔽与还原
上编 现代性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 现代性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三位一体:现代性透视
第二节 文学思潮: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第二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名”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
第三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三种类型
第四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世界性

中编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章 中国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现代性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知识分子文化圈的形成:同人杂志和同人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西方文学的传播和清末民初的文学积淀
第四章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五四文学性质的认定
第二节 五四文学现实主义的缺席
第三节 五四文学浪漫主义的缺席
第五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端:向旧文学宣战
第二节 发展:新文学的涌现(1917-1921)
第三节 高潮:新文学的繁盛(1921-1927)
第四节 尾声:启蒙主义的退潮
第六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个性化写作的出现
第二节 文学独立与启蒙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平民主义的高歌与贵族精神的低吟
第四节 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出现
第五节 忧愤感伤、焦虑彷徨的时代精神
第六节 拿来主义和艺术风格的杂糅性
第七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开创

下编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八章 重建现代性与启蒙主义的回归
第一节 现代性任务的重新提出
第二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转轨
第三节 民间意识的崛起和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九章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关于新时期文学性质的论辩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任务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题
第十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潜流:地下文学的萌动
第二节 发生与发展:反叛革命古典主义
第三节 转折:启蒙的吊诡
第四节 尾声:众声喧哗结束启蒙时代
第十一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反革命古典主义与个性化写作的复苏
第二节 文学制度与被规训的文学
第三节 平民精神与文学轰动效应
第四节 乐观精神与国民性批判的弱化
第五节 世界风潮与多元开放的品格
第十二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革命古典主义的终结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
结论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