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颠覆城堡:理论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93550
  • 作      者:
    周闻道主编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br />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p>
展开
作者简介
<p>&nbsp; &nbsp;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现供职于四川眉山市某部门。文学硕士,作家,经济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委员,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在场》杂志主编。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第一位创立文学流派的政府官员。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等文学专著13部,330余万字;财经评论专著3部,100余万字。先后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多项文学奖,作品入选多种年选、选本、大学教材,被上海、湖北、河北、河南、陕西、浙江等省市中学选为高考联赛试题。</p>
展开
内容介绍
<p>  《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丛书&middot;颠覆城堡:孙绍振、南帆、周伦佑、郭小东等散文理论合集》为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争鸣集,全书从逾百万字的理论文字中精选出孙绍振、南帆、周伦佑、周闻道、范培松、陈剑晖、黄开发、郭小东等多位著名批评家、理论家的多篇精彩学术文献。《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当代散文:流派宣言和学理建构》《巴比伦塔与散文的推倒重建》等引发过广泛影响和讨论的重要学术文章均收录其中,是一册具有极高参考价值和可读性的理论读物。</p>
展开
精彩书评
<p>&nbsp; &nbsp; 在场主义就是在中国散文的这种大混乱的危机中宣告出场的。在此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披挂着朝阳出场的在场主义,决不满足于把自己局限为一个散文流派,它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p> <p>——《散文:在场主义宣言》</p> <p>&nbsp;</p> <p>&nbsp; &nbsp; 在场主义的出现,无疑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散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沉寂、对撞生成和嬗变的结果。</p> <p>——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著名文艺理论家)</p> <p>&nbsp;</p> <p>&nbsp; &nbsp; 在场主义理论系统的建构,“散文性”、 推倒“‘先秦散文’说”、推倒“‘广义散文’说”、“散文精神的自由向度”、“散文现代性与散文文体变构”等观念的提出,在散文写作界和散文理论界激起了沉重的反响与广泛的不安。</p> <p>——周伦佑(著名先锋诗人、文艺理论家)</p>
展开
精彩书摘
<p><strong>&nbsp; &nbsp; 散文:在场主义宣言</strong></p> <p>&nbsp; &nbsp; 我们在散文的优美中相识,我们因散文的忧患而接近。我们通过“在场主义”的命名,使我们的美学主张会聚、升华,并作宣言式呈现。当流星划过浩瀚的天空,人们被它璀璨的光芒所炫耀,那种短暂的辉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场主义”的命名,不是为一群人的写作寻求暂时的总结,而是要为中国散文的未来启动新的开端。在场主义如是说——</p> <p>&nbsp; &nbsp; 一、在场主义的历史使命中国散文已经被遮蔽得太久了。厚重的阴霾堆积在散文周围,弯曲着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散文的真面目。很久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读散文、写散文、谈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由于散文本体理论的缺失,散文的本质特性——“散文性”的长期隐匿,致使散文的身份不明,历史不清,从而导致了散文的定义模糊、批评失范、命名混乱。我们不能正确回答“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好的散文”和“比较差的散文”。白话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价值正在普遍的暧昧中不确定地动摇着。在场主义就是在中国散文的这种大混乱的危机中宣告出场的。在此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披挂着朝阳出场的在场主义,绝不满足于把自己局限为一个散文流派,它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在场主义认为,中国散文当前的种种乱象,皆是因为对散文本体的遮蔽造成的。这些遮蔽主要包括:子虚乌有的“先秦散文”概念所谓“先秦散文”,按学者们的定义,概指“中国秦代以前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历史阶段”的所有文化典籍,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山海经》,等等。这些文体分类清楚的卜辞体、箴言体、历史记言体、历史记事体、对话论辩体、神话寓言体的中国古代占筮、历史、哲学、伦理学、法哲学、政治学和神话著述,却被学者们强指为“散文”。一个指鹿为马的虚假命名,使中国散文的历史从此迷雾重重。对中国散文发生史和散文流变史的遮蔽,它造成了中国散文的历史混乱和来历不明。无边际、无标准的“广义散文”概念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1935年),由郁达夫等人从国外引进的文体分类概念,即英语里的prose,用以区别“韵文”(verse),概指“与韵文对立的、没有韵的文章”。按目前国内的划分法,在白话文中,包括:报告文学、杂文、特写、随笔、游记、文论、书评、时事评论、狭义散文、小品文、回忆录、演说辞、书信等,却又不包括同为“没有韵的文章”的小说、戏剧、文学评论,以及哲学著作、历史著述、人物传记和其他学术论文。在古代,则一直往前覆盖到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以及二十四史以外的应用文和文史哲,使散文成为身份不明、本质特征难以确认的一种暧昧的文体,造成了对散文本体的最大遮蔽。对散文本体的遮蔽,它造成了散文本体的隐匿和丧失,致使散文的身份暧昧,散文的本体理论和散文文体学长期不能建立。以上两种谬说对“散文性”,即散文的唯一性或散文纯粹性的遮蔽,致使散文不能独立自己、纯粹自己、明确自己,妨碍了散文上升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平行的,平等的,文脉系谱清楚的,本质特性鲜明的写作文体。由于“散文性”的隐匿和散文本体理论的缺失,导致了客观、公正、权威的散文价值尺度不能建立。致使批评失范,赝品泛滥,最终影响了散文这一写作文体的学科水平提升。此外,对散文的遮蔽还包括:在“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的双重遮蔽之下,历史著述对散文的遮蔽、哲学著述对散文的遮蔽、神话原典对散文的遮蔽、政治哲学对散文的遮蔽、传记文学对散文的遮蔽、伦理学对散文的遮蔽、宗教经典对散文的遮蔽、民俗学对散文的遮蔽、考古学对散文的遮蔽、文学特写对散文的遮蔽、文学批评对散文的遮蔽、学术理论对散文的遮蔽、小说叙事对散文的遮蔽、诗歌技巧对散文的遮蔽、报告文学对散文的遮蔽,等等。</p> <p>&nbsp; &nbsp; 如果我们不能去除重负在散文身上的重重遮蔽,则散文的本体将无法彰显和得到最终的确认,我们将继续读散文、写散文、谈散文,而永远不知散文为何物。我们将会在“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的糊涂泛指中,离散文的审美本质越来越远;我们热爱的“散文”这一独特文体,将会在“历史”“哲学”“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非散文性因素的强力入侵下被肢解、强暴而最终归于消失。你们、我们——所有热爱散文的人们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吗?散文只能负载它能够负载的,散文只能表达它能够表达的,散文只能是散文。把历史的还给历史!把哲学的还给哲学!把神话的还给神话!把政治的还给政治!把传记的还给传记!把伦理学的还给伦理学!把宗教的还给宗教!把小说的还给小说!把诗歌的还给诗歌!把考古学的还给考古学!把民俗学的还给民俗学!把文学特写的还给文学特写!把文学批评的还给文学批评!把学术理论的还给学术理论!把报告文学的还给报告文学!把强加给散文的所有遮蔽还给遮蔽者,让散文成为散文!</p> <p>&nbsp;&nbsp;&nbsp;&nbsp;&nbsp; ……</p>
展开
目录
<p><strong>理论建构</strong></p> <p>散文:在场主义宣言</p> <p>散文:在场主义小词典</p> <p>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周伦佑)</p> <p>散文“在场”的文本踪迹(周伦佑)</p> <p>——读《七城书》兼论在场主义散文的流派标志</p> <p>在场的旗帜是介入(周闻道)</p> <p>在内外珠联中追求根性真实(周闻道)</p> <p>在场刍议八则(周闻道)</p> <p>在场主义与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孙绍振)</p> <p>在场主义散文面临的三个理论问题(范培松)</p> <p>在场主义辐射下的存在之思(陈剑晖)</p> <p>——周闻道散文论</p> <p>叙述: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唐小林)</p> <p>——“在场主义散文”一议</p> <p>在场主义:重返和介入(沈荣均)</p> <p>——二十一世纪汉语先锋散文流变</p> <p>在场性即局限性(周强)</p> <p>——关于散文文体特征的思考</p> <p>作为散文流派的“在场主义”(李思瑾)</p> <p>论在场主义的当下意义(叶从容)</p> <p>“在场”与“诗性”(刘茉琳)</p> <p>——两种散文研究新论</p> <p>&nbsp;</p> <p><strong>在场争鸣</strong></p> <p>当代散文:流派宣言和学理建构(孙绍振)</p> <p>——兼谈“在场主义散文”的内部争鸣</p> <p>巴比伦塔与散文的推倒重建(陈剑晖)</p> <p>——驳周伦佑的《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p> <p>在混乱中重建散文价值尺度(周伦佑)</p> <p>——回答陈剑晖对《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的批评</p> <p>警惕散文的第三次文体危机(孙绍振)</p> <p>从在场主义看散文的变革及可能(范培松)</p> <p>巨大的文体空间(南帆)</p> <p>散文的“身份焦虑”及文体界限(杜光霞)</p> <p>——重谈关于《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的争议</p> <p>在场:意识到的思想即艺术(李伯勇)</p> <p>——与孙绍振先生商榷</p> <p>在场主义:一场散文观念的革命(朴素)</p> <p>打开缺口寻找新天地(陈艳玲)</p> <p>——在场主义对散文观念的革命</p> <p>&nbsp;</p> <p><strong>圆桌对话</strong></p> <p>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前途</p> <p>——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讨论纪要</p> <p>中国当代散文理论研讨会纪要</p> <p>——关于《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的讨论</p> <p>&nbsp;</p> <p><strong>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strong></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