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 散文:在场主义宣言</strong></p>
<p> 我们在散文的优美中相识,我们因散文的忧患而接近。我们通过“在场主义”的命名,使我们的美学主张会聚、升华,并作宣言式呈现。当流星划过浩瀚的天空,人们被它璀璨的光芒所炫耀,那种短暂的辉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场主义”的命名,不是为一群人的写作寻求暂时的总结,而是要为中国散文的未来启动新的开端。在场主义如是说——</p>
<p> 一、在场主义的历史使命中国散文已经被遮蔽得太久了。厚重的阴霾堆积在散文周围,弯曲着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散文的真面目。很久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读散文、写散文、谈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由于散文本体理论的缺失,散文的本质特性——“散文性”的长期隐匿,致使散文的身份不明,历史不清,从而导致了散文的定义模糊、批评失范、命名混乱。我们不能正确回答“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好的散文”和“比较差的散文”。白话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价值正在普遍的暧昧中不确定地动摇着。在场主义就是在中国散文的这种大混乱的危机中宣告出场的。在此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披挂着朝阳出场的在场主义,绝不满足于把自己局限为一个散文流派,它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在场主义认为,中国散文当前的种种乱象,皆是因为对散文本体的遮蔽造成的。这些遮蔽主要包括:子虚乌有的“先秦散文”概念所谓“先秦散文”,按学者们的定义,概指“中国秦代以前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历史阶段”的所有文化典籍,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山海经》,等等。这些文体分类清楚的卜辞体、箴言体、历史记言体、历史记事体、对话论辩体、神话寓言体的中国古代占筮、历史、哲学、伦理学、法哲学、政治学和神话著述,却被学者们强指为“散文”。一个指鹿为马的虚假命名,使中国散文的历史从此迷雾重重。对中国散文发生史和散文流变史的遮蔽,它造成了中国散文的历史混乱和来历不明。无边际、无标准的“广义散文”概念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1935年),由郁达夫等人从国外引进的文体分类概念,即英语里的prose,用以区别“韵文”(verse),概指“与韵文对立的、没有韵的文章”。按目前国内的划分法,在白话文中,包括:报告文学、杂文、特写、随笔、游记、文论、书评、时事评论、狭义散文、小品文、回忆录、演说辞、书信等,却又不包括同为“没有韵的文章”的小说、戏剧、文学评论,以及哲学著作、历史著述、人物传记和其他学术论文。在古代,则一直往前覆盖到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以及二十四史以外的应用文和文史哲,使散文成为身份不明、本质特征难以确认的一种暧昧的文体,造成了对散文本体的最大遮蔽。对散文本体的遮蔽,它造成了散文本体的隐匿和丧失,致使散文的身份暧昧,散文的本体理论和散文文体学长期不能建立。以上两种谬说对“散文性”,即散文的唯一性或散文纯粹性的遮蔽,致使散文不能独立自己、纯粹自己、明确自己,妨碍了散文上升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平行的,平等的,文脉系谱清楚的,本质特性鲜明的写作文体。由于“散文性”的隐匿和散文本体理论的缺失,导致了客观、公正、权威的散文价值尺度不能建立。致使批评失范,赝品泛滥,最终影响了散文这一写作文体的学科水平提升。此外,对散文的遮蔽还包括:在“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的双重遮蔽之下,历史著述对散文的遮蔽、哲学著述对散文的遮蔽、神话原典对散文的遮蔽、政治哲学对散文的遮蔽、传记文学对散文的遮蔽、伦理学对散文的遮蔽、宗教经典对散文的遮蔽、民俗学对散文的遮蔽、考古学对散文的遮蔽、文学特写对散文的遮蔽、文学批评对散文的遮蔽、学术理论对散文的遮蔽、小说叙事对散文的遮蔽、诗歌技巧对散文的遮蔽、报告文学对散文的遮蔽,等等。</p>
<p> 如果我们不能去除重负在散文身上的重重遮蔽,则散文的本体将无法彰显和得到最终的确认,我们将继续读散文、写散文、谈散文,而永远不知散文为何物。我们将会在“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的糊涂泛指中,离散文的审美本质越来越远;我们热爱的“散文”这一独特文体,将会在“历史”“哲学”“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非散文性因素的强力入侵下被肢解、强暴而最终归于消失。你们、我们——所有热爱散文的人们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吗?散文只能负载它能够负载的,散文只能表达它能够表达的,散文只能是散文。把历史的还给历史!把哲学的还给哲学!把神话的还给神话!把政治的还给政治!把传记的还给传记!把伦理学的还给伦理学!把宗教的还给宗教!把小说的还给小说!把诗歌的还给诗歌!把考古学的还给考古学!把民俗学的还给民俗学!把文学特写的还给文学特写!把文学批评的还给文学批评!把学术理论的还给学术理论!把报告文学的还给报告文学!把强加给散文的所有遮蔽还给遮蔽者,让散文成为散文!</p>
<p> ……</p>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