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空谷传响:林贤治、齐邦媛、资中筠、高尔泰、王鼎钧、许知远等访谈集》为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历届获奖作家、评委、组织者的深度访谈录。全书收入了林贤治、齐邦媛、张承志、夏榆、资中筠、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等多位著名作家的精彩访谈,全部访谈均为首次结集,见证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及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具有巨大的文献性、可读性、稀缺性。聆听大师的声音,收获智者的思想。
许知远:尽管我强调“现实感”,却是个浪漫主义者
一
傅小平:你获此次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新著,题为《时代的稻草人》,实际上是对别让自己成了另一个“稻草人”的警醒。而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你这种“抉心自食”的自我审问,这种彷徨迷惘后的反省和思考。因为眼下的思想界,仿佛是一个闹哄哄的兜售场,“思想中人”唯恐自己的声音被淹没,都会铆足了一锤定音的架势,以便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或是维护自己的市场。你会有因此被同道中人视为异类,或失去一些读者的忧虑吗?
许知远:我想知识分子多少都有边缘之感,正因如此,才令他保持思想的敏感性。自我追问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前提,否则你的思考毫无立足之本。此刻的中国处于一种转型期的混乱,大部分以知识分子名义的发声,却与知识分子无关。我曾对这种状况深感焦虑,现在却逐渐有一种淡然之感。我们都会被虚荣吸引,要学会驯服这一人性弱点,它妨碍你对更高理想的追逐。
傅小平:我之所以特别看重这种省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在根本上考验一个写作者的真诚。我们面对的时代和生活,是如此的错综复杂、矛盾悖反,但读了一些国内思想随笔后,你看不到这些写作者思想转变或是灵魂挣扎的印记,他们总是试图告诉你:这实在是没什么复杂的,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写作者以现实利益为转移,巧妙地转变自己的立场,他自然也无需承受那种理想主义者会遭遇的迷惘和伤痛。你怎么理解?
许知远:人与社会都不是机器,只要遵循合理的说明书,就能自行运转。常识写作的一个致命弱点是把问题简单化,把人的内在挣扎平面化。在很大程度上,我不相信那种浅薄的理性主义。至于后一种投机分子,则没什么可争辩的。
傅小平:实际上,不管怎样去理解“时代的稻草人”的命名,这个命名本身都透露出了个人面对时代的无力感。而如何让个人在喧嚣的时代里,发出坚定有力的声音,才是你试图解决的问题。那么,是否如你所说的把那些被玷污、扭曲的词汇、情感拯救出来,赋予它们本来的光彩;让精神、思想、知识彰显出永恒的力量,并以此确立起自己的内在世界,就可以做到?你何以有这样的确信?
许知远:这个过程自然是复杂的、反复的,我也没有好的方案。我只能选择自己的道路,它也未必导向一个我希望的结果。但是,它是目前最吸引我的方式。因为美好的语言、崇高的思想、纯粹的精神生活对我充满吸引力。
傅小平:突然想起村上春树一篇题为《高墙与鸡蛋》的演说。他说,人类面对名为体制的坚实高墙,注定毫无胜算。“唯一胜过它的可能性只有来自我们将灵魂结为一体,全心相信每个人的独特和不可取代性所产生的温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似乎从来没能“将灵魂结为一体”,而是为过往时代里少见的人心失衡;而每个人的独特,都更像是为自己筑起高墙,以抵御外界的寒冰,或是让温暖只为自己一个人照亮。你怎么理解?
许知远:我们既缺乏宗教生活,也缺乏文学生活,怎么可能有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更谈何灵魂?此刻的我们谈论灵魂时,常是置于功利主义框架下的,它很容易沦为心灵鸡汤。
傅小平:现在很多自由主义的言说,都在重复强调着个体的重要性。但我的担忧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价值支撑,个体很可能成为自私自利的辩护词。苏珊?桑塔格在一篇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文章里,就对“个体”的概念提出质疑。在她看来,个性和自由,可能只不过是意味着无限扩大自我的权利,以及逛商店、采购、花钱、消费,弃旧换新的自由。她的话似乎是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箴言。
许知远:我想,桑塔格已说得很清楚了。一个真正的个体,必须以某种坚定的价值观做内在支持的,它也必须与社群达成某种平衡。自由主义者言说的个体,必须是权利与责任兼顾的个体。
傅小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真正的个体而言,都有必要加强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平衡。而进一步的问题在于,眼下我们谈论个体,谈论作为个体应该拥有的独立立场,就相当于强调个体要站在国家、民族,或是体制的对面做一种对抗,甚至于偶尔与主流合拍,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对于独立的背叛。那么,个体得怎样承担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难道对抗已经足够?
许知远:卢梭不是说了吗,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寻求个人自由的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不会终结的斗争。只是在此刻,个体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体制压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体制瓦解,我们就能自动获得个人自由。旧体制会变形成各种新的压迫。况且,人天生也有逃避自由的倾向,渴望放弃个人自主性。
傅小平:对于你,我有一个或许并不很恰当的联想:你就像是一个枕戈待旦的斗士,随时准备着起身作战。要把你迄今所有的著作搁在眼前,的确传达出一种特别的焦虑,让人止不住有紧张感,你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于此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你时时刻刻的“在场”。我倒是隐隐有另一种期待:期待你有中场休息,或是暂时离场的时候。不妨由此谈谈你对“在场”及“在场主义”的理解。
许知远:这是因为你不了解我的生活啊。对待生活,我有一种明显的轻浮倾向,常常离场。正因为这种“轻浮”,我才尤其在书写中寻求紧张。当然,我不是个特别有天赋的作家,也仅仅是在这三四年开始寻求更为严肃的思考。我对“在场主义”的理解,更像是以赛亚?柏林所说的“现实感”,你必须有能力感知四周的环境,而不仅仅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
发轫篇
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闻发布词
在场对话:散文思想的对撞生成
在场主义在学界——中国散文学会眉山专题研讨会纪要
在广州
在场主义:一场正本清源的散文革命
林贤治:我承认,我是主观主义者
全力评出不负众望的散文好作品——周闻道就“在场主义散文奖”答记者问
赞助1000万干什么——访“在场主义散文奖”赞助商李玉祥
在上海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
张承志:不想侮辱自己的生命
筱敏:执笔的方式,是一种思想的方式
李娟:来自阿勒泰山原的清新之风
在场主义:眼光向上,看更远的风景
在苏州
资中筠:启蒙首要在于探明真相
夏榆:我没有雅趣,也无意玩赏
冯秋子:用最少的翅膀飞翔
在场主义:渴望点燃清澈明亮的“心灯”
在青岛
高尔泰: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
金雁:我希望做“狐狸型”知识分子
刘亮程:作家的心灵应该更慢
阎连科:我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世界
郑小琼:《女工记》,被固定在卡座上的青春
争议与声音
在海口
王鼎钧:往事并不虚幻,只是转化
许知远:尽管我强调“现实感”,却是个浪漫主义者
毕飞宇:想象无论多远,都有它的出发点
塞壬:当生活“硌”着你了
刘醒龙:再伟大的男人,回到家乡也是孙子
纳兰妙殊:在场的散文是带着温度脚踩大地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