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09777
  • 作      者:
    刘丽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研究多将中国古典悲剧数量少、冲突弱化等“原因归之于儒释道思想及宗法伦理道德的作用,本书认为这些说法过于浮泛,不具有普适性。
  《中国古代文学丛书: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认为,轴心时代型定的史官文化“三统一”思维模式是古典意剧,“大团圆”结局的最主要根源;悲剧依据的道德指标体系决定悲剧主题的深度和冲突力度;古代戏剧作者将史官文化“三统一”思维对历史的宏观体认微观化,导致悲剧的减少和思想的肤浅。
  《中国古代文学丛书: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以复仇悲剧、弃妇悲剧、政治悲剧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近现代对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主要人物及观点
  (一)蒋观云
  蒋观云是与王国维几乎同时用西方悲剧概念论及中国文学的学者。1904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一文,其主要观点,一是认为中国无悲剧:“且夫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曾见有一剧焉,能委曲百折,慷慨悱恻,写贞臣孝子仁人志士,困顿流离,泣风雨动鬼神之精诚者乎?无有也。”二是高度赞赏悲剧而贬抑喜剧,认为悲剧有改造社会的巨大功用:“虽然,使剧界而果有陶成英雄之力,则必在悲剧。”“剧界佳作,皆在悲剧,无喜剧也。”“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剧界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社会所以有惨剧也。”三是主张用悲剧来革新国剧:“而欲保存剧界,必以有益人心为主,而欲有益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国剧刷新,非今日剧界所当从事哉!”
  (二)王国维
  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楼梦》,阐述了他的悲剧观;1912年出版的《宋元戏曲考》中他又进一步提出对中国古代悲剧的看法,进一步阐发了他的悲剧理论。要言之,王国维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认为元代有悲剧,明清之后悲剧极少。
  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明确提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之后,他又在1912年出版的《宋元戏曲考》中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即王国维认为中国的元代有悲剧,明清之后悲剧极少。
  第二,表述了叔本华式的悲剧观。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以《红楼梦》为依托,表述了他叔本华式的悲剧观。他说:“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夫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之《法斯德》(按:即歌德之《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胜箧》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所以未能者,则以黛玉尚在耳。至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
  即王国维认为,欲望造成了人生的苦痛。要解除苦痛,就要消除造成痛苦生活的意志,抑制欲望。而悲剧艺术,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手段。因此,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作品才够得上悲剧。他认为,《桃花扇》也具有这种特点,因此也是一部悲剧,但却比不上《红楼梦》。因为,“《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③因此,《红楼梦》才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也”。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对本书相关概念的阐释
第二节  近现代的中国古典悲剧研究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古典悲剧研究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问题及基本观点
第一章  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三统一”思维模式
第一节  《左传》、《国语》对“三统一”思维模式的建构
第二节  《周易》对史官“三统一”思维的哲学化
第二章  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三统一”思维与古典悲剧关系
第一节  “三统一”思维是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渊源
第二节  “大团圆”结局是“三统一”思维逻辑发展之必然
第三节  悲剧依据之“德”决定悲剧主题的深度和冲突的力度
第四节  明清政治剧对“三统一”道德原则的狭隘化
第五节  明清悲剧将“三统一”思维对历史的宏观体认微观化
第三章  “有仇必报”的复仇文化与复仇悲剧
第一节  正史对复仇文化的记录与褒扬
第二节  伦理复仇是被儒家之“礼”推奖的崇高道德
第三节  中国复仇文化的酷烈性和强烈的悲剧性
第四节  中国古代复仇剧的发展状况及分类
第五节  复仇剧的道德取向:重视血缘与有仇必报
第六节  中国古典复仇剧矛盾冲突的酷烈性
第七节  古典复仇悲剧减少的原因
第四章  男权文化和等级文化的道德标准与弃妇悲剧
第一节  弃妇悲剧的发展状况及与“三统一”思维模式的关系
第二节  弃妓悲剧主题改变的原因:“良贱禁婚”与史官文化思维模式的结合
第三节  男权道德的“三统一”思维与弃妻复仇悲剧的减少
第五章  君臣观与政治悲剧
第一节  回归轴心时代的元代君臣观
第二节  元杂剧政治悲剧剧目钩沉整理
第三节  元杂剧政治悲剧:封建社会政治的全方位呈现
第四节  元杂剧政治悲剧:批评君主泼辣尖锐
第五节  余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