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蔡澜犀利真诚分享,积极的态度和处世的智慧
蔡澜总结近80年人生经验,给出了应对焦虑、恐惧和忧虑的简单方法:不要过于安分守己、要多一些生活本领。秉持这种人生信条,培养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尝新的劲头。
★十点读书、今日头条、金庸、陈晓卿、谢霆锋、黄佟佟诚心推崇
黄霑、倪匡、亦舒、鲁豫、《三联生活周刊》、二更视频、CCTV《开讲啦》CCTV《看点》《深圳卫视》《新周刊》《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一刻talks等倾情推荐。
★年轻人自救指南:解决年轻人的一切烦恼
人生没目标,卡里没余额,不想工作又不敢失业。脱发、购房压力、抗衰困扰、分手焦虑、自我怀疑……焦虑的年轻人,表面看着稳、心里慌得很。生活家蔡澜给年轻人提供简单可行的应对方法,对年轻人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tango老师操刀封面插画,随机附赠两款书签,限量版帆布包、徽章陆续开发赠送
特选蔡澜先生行草展书法作品一幅和著名漫画家tango老师的插画做成书签,两款随机送。封面同版漫画帆布包、徽章等限量周边陆续开发中。
本书是蔡澜先生写给年轻人的一本散文合集。收录的是蔡澜先生关于懵懂的青春、繁杂的生活、年轻的奋斗等方面的内容。
每年一月份,蔡澜先生都会开放微博评论与网友互动,他以四两拨千斤的幽默回复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蔡澜回复笑死了”的热门话题高达6738.9万次阅读。
本书针对年轻人的烦恼和焦虑,比如就业、生活、购房、分手、自我怀疑等等难题,给出 “蔡式解决法”。
蔡澜先生说: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的。能出人头地的,都要在年轻时有苦行僧的经历。所得到的,才能珍惜。对于人生,才更能享受。
教养
我整天说应该提高生活质量,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大家即刻反应:“钱呢?”
“并不需要大量的金钱。”我说,“有时反而能赚钱。”
众人示我不信的眼光。
举一个例子。义兄黄汉民曾经教过音乐,上一次我去新加坡时和我聊起男高音,说目前的那三个,还不如吉利和卡鲁索。
我也赞同,小时受熏陶,也是那两位大师的作品,当年收藏的七十八张黑胶唱片已经不知道哪去了,好久没听他们的歌,偶尔在收音机中接触罢了,想买几张送汉民兄,何处觅?
跑去尖沙咀的HMV 找, 好家伙, 五层楼都是CD 和VCD,男高音层属于经典乐部分,在顶楼,和爵士在一起。
一口气跑上去,唱片多得不得了,但客人只有我一个,一位年轻人坐在柜后,自得其乐地听交响乐。
看了一阵子,找不到我要的那几张,只好跑去问:“到底吉利和卡鲁索的歌还有没有人出唱片呢?”
“当然有。”年轻人带我到一个角落,纯熟地找了出来,
“这一排都是。”
嘻,可多得不知要选哪几张,只好先挑些他们的代表作,其他较为冷门的歌剧留下次慢慢听吧。
“你从小喜欢古典音乐?”我问。
年轻人笑摇头:“起先不懂,做了这份工慢慢学的。”
“现在呢?”“少一点钱我也愿意干。”他回答。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又笑了:“存够钱,去外国听演奏会。”
种花、养鸟、书局、乐器店等等,都是让我们一天比一天活得更好的学校。
凡事往好处想
减少压力,简称“减压”。
压力的死对头是好玩,什么东西都把它变成好玩,压力自然减少。
说得容易,你说:做起来难。
这话也对,但是如果不做,永远没有改变。我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做,机会是五十对五十;不做,等于零。
比方说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你和她谈话,她可能不睬你,50%失败;或者她答应了你一句,成功机会也是50%。眼巴巴地看她走过,一句话也不敢讲,那永远只是走过,你咒骂自己三千回也没用。好,开始做吧。
从何做起呢?
我们一生之中经过无数的风波,起起伏伏,但现在还不是好好地活着吗?昨日的压力,已是今天的笑话了。
举例来说,我们担忧暑假家庭作业没有做好,死了,死了,一定被老师骂死。好,骂了几句,没有死。
我们担忧考试不合格,死了,死了,一定被家长骂死。好,骂了几句,也没死。
初恋时,非对方不娶不嫁,但有多少个人成功呢?爱得要死要活,失败之后,还不是好端端地活着吗?现在想起来不是好笑吗?
出来到社会上做事,一时疏忽,做错了,死了,死了,一定会被炒鱿鱼。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司根本忘记有这么一回事儿,或者轻轻讲了几句算了,当时的压力不是多余的吗?
那么多的风浪都经过。目前谈起来还摇摇头,说一句:“当时真傻。”
好了,既然知道当时傻,那为什么不现在学精一点?目前所受压力也一定会过的。
“人,只要生存下去,总会过的。”你也开始明白地向自己说:过了就变成好笑。
好,等以后再笑,不如马上笑。
想那么多干什么?忘了它吧。
不过,一般人还没学到家。说忘,哪里那么容易?回头一转,那恐怖的压力又来干扰你。
我们最好能够用幻想的手把一切烦恼事搓成一团,扔进一个保险箱里面去。锁一锁,再把钥匙丢到海里,看着它沉下去。
但是,但是,又回来了。
今早被人家偷钱包,扒掉3000 块,拼命想忘,但一下子那不愉快的感觉又回来了。昨夜被人遗弃,拼命想忘,但那痛苦还是缠绕着你。
过,一定会过,你开始那么想,你开始去做,机会是五十对五十。记得吗?
佛学所说:“境由心生。”
一切都是你想出来的。你想好,就好;想坏,就坏。不相信吗,多举一个例。
八号风球台风,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一块瓦片,打中前额,流血了。
啊!我为什么那么背?为什么这块瓦片不掉在别人头上,偏偏是打中了我?我真是倒霉!这是一种想法。
八号风球台风,另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同一块瓦片,同样打中了前额,同样流血了。
啊!我真幸运!要是这块瓦略为偏差,打中了脑中央,我不是死定了吗?啊!我真幸运!这也是一种想法。
要选哪一个,不必我告诉你,你也应该知道。
这是阿Q 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
阿Q 精神有什么不好?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鲁迅满肚子牢骚,别听他的,听了之后就会变得和他一样愤世嫉俗,钻牛角尖去了。
生老病死,为必经过程。
既然知道有这么四件事,还不快点去玩?
玩,不需要有什么条件,看蚂蚁搬家也可以看个老半天。养条便宜金鱼、种盆不值钱的花,都可以玩个够。
虽说生命是脆弱的,但一个长者曾经告诉我,他被日本人关在牢里,整整8 天,不给饭吃不给水喝,也没死掉。看周围,活到七八十岁的人渐多,要是你是例外,那也就认命吧。自己是少数的分子之一。要有我们这种人,大多数的别人才会活老一点。不如这么去想。
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是年轻人的愚蠢,我们哪会有那么多空闲去记愁?记点开心的吧。
为了避免成为不幸的少数,那么珍惜每一刻应得的享受,把人生充分地活足了。有了万一,也已够本。
压力来自别人管你。有人管,做错了事,便有压力。所以必须力争上游,尽量减少管你的人。我从小被家长管,被老师管,长大后被上司管,那就要拼命地出人头地,把上司一个个甩掉,那么压力自然而然会减少。不过做人也真难,等到没有上司,回到家里还是有个老婆来管。管管管,管是女人的天性,既然知道她们一定要管,就不如多弄几个来管。被管惯了,麻木了,就等于没人来管啰。
壹 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的
未来/ 002
已晚/ 004
教养/ 006
怕/ 008
二窟/ 010
拖稿/ 012
长不大的商人/ 014
原谅/ 018
花钱/ 020
行空/ 022
最/ 023
下一代/ 025
手纸/ 027
年轻人和东京/ 029
贰 生老病死都躲不过
凡事往好处想/ 032
圣诞/ 036
退休/ 038
助教/ 040
悼甘健成兄/ 042
一生一世/ 046
朋友/ 048
丰子恺漫画全集/ 050
感情/ 052
轻物/ 054
求神拜佛/ 056
美梦/ 058
清福/ 060
看开/ 062
飞苑/ 064
街头剧/ 068
叁 人生就得有趣地活着
股见/ 072
语言/ 074
味噌/ 075
水王/ 077
Nidom / 079
同学/ 081
早餐之都/ 083
引老友游微博/ 086
肆 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
普洱颂/ 092
札幌拉面/ 096
一个最错误的决定/ 097
闲聊早餐/ 101
钻石晚餐/ 105
陈慈黉故居/ 107
逐臭之夫/ 109
避风塘之夜/ 113
重访澳洲/ 117
内脏的食饮文化/ 123
民宿Atsumaya / 127
葡萄吾爱/ 129
生活在巴厘岛上/ 133
鲤/ 137
伍 好奇地把一生活完
倒吊鸭母口水/ 142
钱仔/ 144
炒饭天下/ 146
家/ 150
舀汤/ 152
粿汁/ 154
柳北岸诗选/ 156
极品番薯/ 158
女大将/ 160
陆 江湖老友
牛丸大王/ 164
浒苔/ 168
吃肉记/ 170
匈牙利厨房/ 174
羡慕/ 178
东尼/ 180
莎菲姐/ 182
沈云/ 184
丁茜/ 186
何藩/ 188
柒 杂论
花生颂/ 192
说烧烤/ 196
如何成为专栏作家(上)/ 200
如何成为专栏作家(下)/ 204
执笠/ 208
B 级片/ 210
论李安/ 214
力量/ 217
原动力/ 219
一桌斋菜/ 221
鲍/ 225
推落海/ 229
六十年代/ 231
大烂片/ 233
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金庸
他以“真”为生命真谛,行文如此,做人如此。
——倪匡
《锋味江湖》邀请蔡澜先生来担任美食家一角,真是一本饮食活字典。
——谢霆锋
他说过他把悲伤都锁进保险箱里,也许同样沉重。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吧。
——许知远
他是一个有文化、读书、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只不过世事不能够尽如人意,他就选择放开。
——陈鲁豫
有经历有生活有眼光而且有年纪的人纵写的是鸡汤,还真是不一样。
——黄佟佟
人生很简单,是人心太复杂。好想像蔡澜先生这样,潇洒而闲适地活着!
——CCTV《开讲啦》
他,游历世间美景,吃遍全球美食,写尽人间烟火。
——CCTV《看点》
大半生下来,蔡澜一直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
——《新周刊》
写作以小品文见长;书法、篆刻、绘画都很了得;更将喜爱美食的天性发挥至极。
——《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