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傅志寰自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3238551
  • 作      者:
    傅志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傅志寰老部长亲笔撰写的自传《傅志寰自传》已由我社正式出版。本书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铁路系统少有的精品力作,也是向党的献礼的重要作品。作者以实践亲历者和组织领导者的角度,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客观展现了铁路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作者以严谨求证、科学求实的精神,对中国铁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对未来铁路如何更好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阅读学习这部著作,对于科学理性地走好中国铁路未来发展之路,更好担当推动中国梦伟大目标实现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作者以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前些年铁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了不科学、不理性的做法及弊端,纠正了被扭曲的历史事实。阅读学习本书,对于全路干部职工正本清源、肃清刘志军的流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傅志寰同志历经八年精心打磨,屡易其稿,并经过铁路总公司近百名部级、司局级领导帮助审核,后定稿成书。本书文风严谨,朴实无华,史料详实,既具有高度政治性、思想性和哲理性,又具有很高性、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傅志寰 193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铁道学院,曾任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所长,铁道部科技局局长,哈尔滨铁路局局长,铁道部副部长、部长。曾被选为中共十四届中纪委委员、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加和主持了我国韶山1~4型电力机车和我国列电动车组的研制工作,是我国铁路电力牵域的开创者之一,并为创立机车车辆自主品牌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之一,组织了我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领导了中国铁路改革,实现铁路运输扭亏增盈。组织建成时速250公里的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我国条高速铁路),筹划和组织了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等。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工作期间,组织起草和审议了多部经济法律。主持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对我国节能减排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部断断续续写作八年的自传是作者在工作之余完成的,期间查阅了大量资料,核对了许多笔记,力求客观地描述了作者学习、工作经历和生活,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索。书稿分成四编,分别为激情岁月、重担在肩、天外有天、闲来杂谈,另有作者的年谱。书稿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八十岁老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读到了他亲历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和他所经受的时代大潮的磨炼,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他写道:“实现中国梦尚需长期奋斗,要披荆斩棘、攻难克险,这一重任必然落在年轻一代的肩上,我们这些人已力不从心。不过,作为祖国曾经的建设者和一个时代的见证人,我还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那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乃至遗憾书写出来,希冀对年轻人有所帮助和启迪。”书稿与一般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传记不同,而是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选取了作者成长的数个节点,描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之子,进而留学苏联、返国从事科技工作、赴德进修、奉命调京、任职哈尔滨铁路局、重返铁道部直至担任一届部长的生命历程,也记录了之后任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欧美同学会、中国节能协会的部分经历。可以说,这部传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哲理性,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铁路具有多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部书稿既可以作为铁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教材,也可以作为铁路职工了解铁路史的重要资料。建议各铁路局和铁路相关单位做好该书的征订工作,特别是给各级铁路领导干部作为学习资料配备,也争取配备给铁路车间和班组。这是一部了解中国铁路史的书
这是一部记录院士成长历程的书
这是一部写老铁路人艰苦奋斗的书
这是一部既朴实无华又闪烁智慧的书
这是一部铁路人阅读铁路历史故事的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傅志寰自传》:
  一 少年时光
  1938年4月,中国东北仍旧春寒料峭之时,我出生于“三棵树”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三棵树,这个偏居哈尔滨市郊一隅,名不见经传,甚至在中国版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地方,却有意思地印在了由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时刻表》上。事实上,三棵树才是北京一哈尔滨列车的终点站。那里地方虽小,却是铁路基层站段集中的地区,除火车站外,还设有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众多与铁路有关的单位,因而形成了一个“铁路地区”,上万铁路职工和家属聚居于此。20多年前,为避免旅客误解,这里便改称为“哈尔滨东站”了。
  我的父亲傅宝和是名火车司机,母亲宁玉珍是家庭妇女。听长辈说,在我之前还有哥哥和姐姐,由于家境贫困,医疗条件匮乏,他们出生不久便夭折了。而我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加之是个男孩,父母疼爱有加,起个了“树生”小名,以此作为出生于三棵树的纪念。后来,又有了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我成了家里的老大。
  我的幼年正值日本占领东北的“伪满”时期,当地老百姓都成了“亡国奴”,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铁路工人住在简易房屋里,每家的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进门就是一铺炕,全家人都睡在这铺炕上。一年中,吃的是高粱米饭、苞米面饼子、窝窝头之类,只有过年时才能偷偷地吃一两顿大米饭和白面。因为伪满洲国规定,细粮只供日本人,中国人只能吃粗粮。那时,日本人在中国领土上以“主子”自居,看见中国人不顺眼,轻则骂声“八格牙路”(混蛋),重则拳打脚踢。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背后称其为“小鬼子”。
  对男孩而言,无论置身于多么艰难的生存环境,都无法改变他们调皮捣蛋、找寻快乐的天性。孩童时的我,没地方玩耍,就时常和邻居的小伙伴跑到火车站,在车厢间穿梭往来、上蹿下跳。实在没的可玩,捡个钉子摆在钢轨上,然后跑到一边等着,眼瞅着火车开过,赶紧跑上前去争抢自己的“战利品”:轧成薄片的钉子,再用这个薄片做成一把小刀,是那般的喜不自禁。儿时的我是个淘气包,打架是家常便饭,也为此时常“挂彩”。记得有一次打闹中,有个小伙伴拿消防用的铁钩子,一下就刨在了我的脑袋上,而我即使血流满面也不松手,非得一争高下。头上至今残留的伤疤便是当年留下的印记。
  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奴化”教育,声称我们是“满洲国”人,父母也不敢告知真相,孩子们都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小学一年级,日语是必修课,不学就得挨板子。那时在同学问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日本话不用学,过了三年用不着”。结果,这句话还真说中了,我进小学仅半年,东北就光复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往日里盛气凌人的小鬼子顿时失去了从前的嚣张气焰,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灰溜溜的,不久即被遣返回国。我们搬进了日本人住过的大房子,房间宽敞、豁亮,而且每户还都有一个小院子。不到一年,哈尔滨来了东北民主联军,老百姓管他们叫“八路”。有几个就住在我家。刚开始,家里人见到当兵的都心生畏惧,不敢与他们接触。不过,这些当兵的挺和气,还不时帮助劈柴、扫院子、挑水。日子一久,我们内心的紧张戒备逐渐消散,与他们相处融洽,逢人母亲必夸“八路”好。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激情岁月
一 少年时光
二 父母兄弟
三 苏联留学
四 难忘株洲
五 赴联邦德国进修
六 奉调进京
七 任职哈尔滨铁路局

第二编 重担在肩
八 重返铁道部
九 经营扭亏
十 体制改革
十一 工程建设
十二 青藏铁路
十三 大提速
十四 机车与车辆
十五 高速铁路
十六 对外合作
十七 确保安全
十八 “三讲”教育
十九 交接班

第三编 天外有天
二十 任职全国人大
二十一 加入院士队伍
二十二 服务“海归”
二十三 为节能奔忙

第四编 闲来杂谈
科学发展
自主创新
事故联想
权力作风
道德操守
精神力量
约束与官箴
国外铁路见闻
并非闲话
伟大的祖国
傅志寰年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