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如何看中国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8063
  • 作      者:
    王耀庭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何寄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考试院考试委员。并曾任幼狮文化公司总编辑,主持出版《观念史大辞典》、《世界文明史》、《幼狮少年百科全书》等经典作品。研究领域包括唐宋散文、现代散文、中国文学史等,著有《唐宋古文新探》、《北宋的古文运动》、《典范的递承:中国古典诗文论丛》等,并编辑整理了台静农的《中国文学史》。


  王耀庭,中国艺术史硕士,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工作三十余年,于处长任上退休。退休后在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研究所任教授,有《古书古画今日看》等著作以及大量专业论文发表,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

  当你在博物馆的画廊参观,或在其他场合面对着一幅美妙的图画,甚或在家里翻阅画册,看了之后,感到很有趣味,有份怡然自得的心情,那你已经获得了“欣赏”的乐趣。

  自古以来,提到中国画家的创作,时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画家对所见所闻有着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凭着优于常人的条件,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我们也常说,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进而使观赏者受到感染。反过来说,艺术品须被观赏者察觉到它的奥妙处,才能传达所含蕴的美。画面上所具有的美,是画家个人主观或客观的产物,虽然不一定能得到每位观赏者完全同意,照样可以引起多数人的赞赏,可见在美的观赏上还是有共同认可的范围的。

  实际观赏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一幅作品,难免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带着科学分析的眼光来审查,用超越理智的观点来批评,凭着一时情绪上的好恶来反应,甚至于三者错综复杂混在一起。更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说:“我欣赏不出这幅画在表现什么。”“你说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国画也好,西画也好,画家都是用“形状”与“色彩”作为表现的媒介。“形”与“色”不像一般语言文字,每个人都学过、认识,两个人看到同样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别。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通过学习、训练,懂得了运用语言文字来沟通彼此的心灵,可是在“形”与“色”的认识上,除了专业人员和特别爱好者,很少有人曾经用心过。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为什么看了还等于没看到呢?在欣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的“形形色色”,更要“见到”这“形形色色”告诉我们些什么。在这儿,我们不禁要问: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一则看画的故事。欧阳修家藏有一幅古画,画的是牡丹花丛下有只猫。他无法判定这幅画的好坏,而他的吴姓姻亲一见到就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时分的光景,因为花瓣无精打采,色泽干燥,猫眼只露出一线,正是中午特有的现象。”这位欣赏者已经深切体会到画家把握时间的特色,也说明创造者和观赏者都有很深刻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画家,和观赏者一样,要认真地去审视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比方说,中国的山水画家虽然很少对景下笔,却长年累月地流连在真山真水里,深刻地观察体会,才将其表现出来。例如公元十世纪、十一世纪间的大画家范宽,就是居住在深山里,纵目四顾,求取山川四时变化的趣味,即使是在寒冷的雪夜,也照样徘徊浏览,寻求创作的灵感。公元十二世纪,宋徽宗告诉宫廷画家们:孔雀往高处去时会先举左脚。好的画家在一番深刻观察后,才能把握画题的造型和色彩。

  作为一个欣赏者,如能了解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被大多数人欣赏,乃至于创作上所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则,当有助于更深层地领略这门艺术的奥妙。本书就是要讨论如何去了解中国画的。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也是主要的篇幅,介绍的是如何欣赏中国绘画。自古以来,有关中国绘画的评鉴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可以视为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公元六世纪,南齐谢赫就曾整理前代人的看法,发表了有名的“六法论”,直到今天仍是论画所常引用的。至于各朝各代的画论,更是琳琅满目。循着先贤的脚步,我们今天谈国画的赏鉴,当然还是植根于传统,不敢说是绝对超越前人,然而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具备了许多往昔累积的优厚条件。谈画最重要的还是直接拿画来谈,古代所憧憬与标榜的左图右“文”,在今日的印刷技术下,已经可以毫无问题地克服。就画论画,才能直接接触到画的核心,画是“看”的,不是“听”的,眼见为准,耳食是病。本着这个原则,这一部分所谈到的,一定是举图为证,让读者能看得到,避免坠入谈玄说理的层次。拜今日印刷术之赐,图片的效果虽比不上原画,已经可以做到“次真迹一等”了,这也使我们比古人更容易去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苏东坡形容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一幅画时何尝不是如此?这是前面提到过的,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画的分析,本书采取的步骤,可以从篇目的次序看出来。首先是国画的“观”点。这个“观”点,毋宁说是画家如何来看大自然,尤其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画”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到画家如何作画,也就容易起共鸣了。其次谈的是画面的整体气氛,以及如何从画家所安排的章法虚实来领略。画既是以“形色”为基础,接下来谈的则是构成画里形象的“用笔法”和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单色的“墨画”是中国绘画的特“色”,国人论画甚至于只归结到“笔”、“墨”两端,可见它的重要性。毛笔是中国美术的利器,书法与绘画一向相提并论,关系犹如孪生子,技巧与美感的相通之处,当然值得我们讨论。诗、书、画又是三位一体,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国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本书用了两个章节来介绍。画上的款题、加盖的印章,以及能卷能舒的装裱方式,都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虽是画外之物,却不能忽视。此外,画有正正规规画出的,也有逸出常规的做法,“笔墨游戏”这一章希望带给读者相对宽阔的看法——只要是好画,就可以欣赏,而不必管表达方式如何。真画、假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观赏后又有“鉴别”的需要,上篇的最后一章是想带给读者关于真画和假画的观念。最后一部分介绍的是中国画的历史,从上古到晚清,是纵向的发展关系,期望能在欣赏的层次上使读者了解到画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作者多年来从事的都是有关绘画教育的工作,如这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中国绘画的领域,于愿已足。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中国绘画赏鉴

第一章 仙山楼阁何处寻 —— 国画的观点

一、写实和意境

二、构图和视点

--------

第二章 别有天地在人间 —— 国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的意境

二、人物画的传神

三、虚实的构图

--------

第三章 点线的艺术——国画的笔法

一、线和用笔

二、用笔的方法

三、衣纹的描法

四、山水画的皴法

五、界画

--------

第四章丹青彩绘——颜料与色彩

一、国画的颜料

二、色彩与光

三、色彩的调和

--------

第五章 墨海翻出精神——墨韵的表现

一、墨与用墨

二、墨色

三、用墨的方法

--------

第六章 书画同源——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一、用笔的共通点

二、构成

三、意境与神韵

--------

第七章 诗画的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诗意的空间境界处

二、画有诗意的情趣

三、象外之意、言外之味

--------

第八章 画外仍须用功夫——国画独特的装点

一、题款

二、印

三、装裱

--------

第九章 笔墨游戏——国画里的奇门怪招

一、指头画

二、米氏墨戏

三、漆画

四、泼墨

五、洗绢

六、混墨

七、含毫吮墨

八、弹洒

九、拓印

十、影壁、堆金立粉

--------

第十章 国画的鉴定——摹本与赝品

一、摹本例

二、赝品的制作

三、真伪的鉴定

--------

下篇 中国绘画史概况

第十一章 上古时期

一、汉

二、六朝

三、谢赫六法

--------

第十二章 隋、唐

一、人物画的黄金时代

二、山水画的变化

三、中唐以降的画坛

--------

第十三章 五代、宋

一、北方画系

二、南方画系

三、徐熙、黄筌二体

四、宫廷美术的全盛期

五、文人画的萌芽

六、雄浑空灵的风味

七、减笔的画法

--------

第十四章 元

一、文人画的奠基

二、元末四大家

三、简逸的花鸟人物画

四、宋、元画的异同

--------

第十五章 明

一、宫廷绘画的重建

二、奔放的浙派

三、温雅的吴派

四、风格野逸的花鸟、人物画

五、南北二宗论

--------

第十六章 清

一、遵行古法的四王山水画

二、洒脱创新的遗民画派

三、西风吹来的涟漪

四、狂怪不羁的扬州画坛

五、金石派及海上画派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