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全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370423
  • 作      者:
    蔡东藩,吕安世著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全是干货!绣像本《中国全史》十分通俗好读,可为国人的中国历史入门书。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春秋争霸,到盛唐大明气象、晚清维新变革,历数上古至今的历史演进,全面勾勒中华民族整体命运兴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2.《中国全史》一书,系有“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之誉的历史作家蔡东藩的作品。蔡东藩的作品出版之初,即风靡全国,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认为其作品“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所以作为学生课外补充读物。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蔡东藩的作品“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
3.《中国全史》一书,在创作手上法上,虚实结合、真野并存。蔡东藩的写作,有对大历史、大背景的描写,能看到历史进程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又有对人物命运细节的刻画,人物刻画并不脸谱化,而是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行文简洁,语多诙谐,道尽历史的波诡云谲、人性的良善好恶。
4.蔡东藩是人以文传的作家,普通读者,无分老幼,皆可听他娓娓道来,如身临其境,在叙事之中见识他的识见和感情、好恶判然。

展开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浙江萧山临浦镇人。
清末以优贡生朝考入选,调遣江西省以知县候补,因厌恶官场称病归里。一度宦游福建,辛亥革命后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
历十年之功,为会文堂撰写中国完整的历史小说“历朝通俗演义”十一部及《西太后演义》,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吕安世(1671—1742),名抚,字安世,号逸亭,浙江新昌人。
十五岁入县学,嗜书如命,与兄析产,“弃广厦腴田,独捡集遗书以去”。精天文、地理、兵法、性理、皇极之选。屡试不第,以著述为事,后海宁查嗣庭狱起,私下毁版过半,仅存《三才图》《四大图》《纲鉴通俗演义》(即《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
《纲鉴通俗演义》“越十寒暑而成”,于雍正元年(1723)付梓,蔡东藩于1918年增订,1919年易名“历朝史演义”,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真实再现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
本书起自盘古开天辟地,讫于清末,道尽中国几千年的兴衰治乱,具备作为简明历史读本的功能。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轮廓,了解历朝大政及其盛衰得失,读懂中华文明无数次浴火重生的神秘力量。
作者兼历史家小说家之长,忠于历史真实,筛选梳理浩如烟海的史传,融合野史,将史事和人物故事化、情节化和通俗化,敷演成这部既有趣味性,又有历史厚度的中华通史。


展开
精彩书评

◎蔡东藩研究人品和文品是统一的,他不肯混迹官场,曲意逢迎,宁愿布衣蔬食,贫贱不移,尤其于当世军阀劣迹,秉笔直书,斯人而有斯作,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可贵的士节。以人格精神统领史料,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后人可以不尽同意他的某些观点,却不能不钦仰他求真求善的史德。自然,文采也并非余事。蔡东藩的文笔,要柢来自“史”“汉”与唐宋古文,通俗则取径于稗官说部,就连穿插的诗句,章节的回目,也都见斟酌推敲之功。
——邵燕祥

◎蔡东藩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蔡东藩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做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 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
——来新夏

◎中国历史学家有史德、史识、史才之说。所谓史德,指的是忠于历史,忠于史实,能在任何状况下“秉笔直书”;所谓史识,指的是对历史判断方面的真知灼见;所谓史才,指的是掌握、剪裁史料以及叙事、表达能力。在这三方面,蔡东藩都颇多可取之处。
——杨天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十七回
明传世 十有二 一十七帝
诗曰:
慷慨樽前发浩歌,休教世事苦相磨。
东风要与花为主,无奈青春老去何?

却说明太宗文皇帝,号永乐。既篡位,诏以北平为北京,复代王桂、岷王梗封爵。上议文嗣,武臣咸请立高煦,谓其有扈从功也。惟文臣金忠、解缙、黄淮曰:“嫡长承统,万世正法。”解缙复曰:“好圣孙。”上乃立高炽为太子,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以姚广孝为太子少师,赈济苏湖。广孝往见其姊,姊拒之曰:“贵人何用至贫家!”不纳。广孝乃易僧服往,姊坚不肯出,家人劝之,姊不得已,出立堂中。广孝即连下拜,姊曰:“我安用尔许多拜耶?曾见做和尚不了底,是个好人么?”遂还户内,不复见。李景隆僧逾不法,造图谶,谓十八子当有天下,遂伏诛。
安南国王陈日焜,为其臣黎季离所弑。季离窜易姓名,上表诈称陈氏绝嗣,求权署国事,上从之。逾年,故安南国王孙陈天平,走至京师诉冤,上遣人责之。季离卑辞,表请天平还国,上遂命广西都督黄中,以兵送天平还。季离伏兵杀天平,中等引兵还。事闻,上大怒曰:“蕞尔小丑,罪恶滔天,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乃命朱能、张辅等,帅兵分道进讨。朱能有疾,留龙州,寻卒。张辅等入安南。张辅等至安南,黎季离守备甚严,辅袭破其西城,又以画狮蒙马,用神机铳,破其象阵,遂克东都。黎季离遁入海,辅军追败之,生擒季离,及其子澄,余众悉降。安南平,得府十五,州四十一,县二百有八,户三百十二万。
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反,能剪纸为人马,相战斗,且言能知未来事。初以新寡祭夫坟,得书剑,因削发为尼,后复蓄发,美色妖淫,据益都等地,杀伤官军甚众,势甚猎獗。上遣安远侯柳升剿之,不获而遁。上捕之急,累及妇女。赛儿忽自首,裸而缚之,怡然不惧,临刑,刀枪箭铳俱不能伤,俄复遁去。
开浚会通河。上命皇太子监守京师,巡幸北京。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上率众北征,至清水源,其地水碱苦不可饮,人马皆渴,忽于营西北,有清泉涌出,赐名神应泉。上至长清塞,夜间南望北斗,车驾至干难河,即元太祖始兴处。本雅失里率众拒战,上一鼓败之。本雅失里远遁,上乃班师。次年,瓦剌顺宁王马哈木朝贡不至,且欲寇边,上复亲征之,击破其军。马哈木北遁,上遂班师,因定都于北京,以京师为南京。上封高煦于云南,以远不肯行,改封青州,又不肯去,阴造兵器,养死士,上大怒,欲诛之,太子力救,上徙封之于乐安州。曰:“如其祸作,可朝发而夕擒之。”阿鲁台寇边,杀兴利守将王焕,上亲征之,驾至鸡鸣山,阿鲁台闻之,夜遁。阿鲁台弑其主本雅失里,自称可汗,复寇边,上复亲征,至上庄堡,鞑靼王子也先士干率众来降,上遂班师。次年,阿鲁台复寇大同,上命皇太子监国,复率众亲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从,师次清水源,阿鲁台远遁,上梦神人告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上遂班师。师次苍崖,上不豫,七月庚寅,师次榆柳川,上大渐,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上崩,杨荣等秘不发丧,密奉大行皇帝讣至京师,皇太子遣皇太孙赴开平,迎梓宫,军中乃发丧。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捐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三十余国,亦盛矣哉。独于建文忠臣,男诛戮,女为娼,不能无遗恨焉。在位二十二年,寿六十五岁。
梓宫至京师,皇太子高炽即位,是为仁宗昭皇帝,改明年为弘熙元年,立妃张氏为后,任用蹇义、杨士奇、杨荣、夏原吉、金幼孜、黄淮、杨溥等,天下称治。赦建文时奸党,族属并放还家,发教坊者,并宥从良,给还田产。时有自南京来者,上问所过地方何如,对曰:“淮、徐、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征税方急。”上不令部议,召杨士奇草诏,悉免之,然后令户工二部知。
上明于星象,忽夜见星变,召蹇义、士奇等语曰:“天命尽矣!”乃叹息曰:“监国二十年,为谗慝所构心之忧危,吾三人共知,赖皇考仁明,得蒙保全,吾去世后,谁复知吾三人心者。”言已,泫然。蹇义、士奇亦流涕。五月,上不豫,召蹇义、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书敕,驰召皇太子于南京,翌日上崩。上天禀纯明,至性孝友,从善改过,恭俭爱民,足称令主,在位一年,寿四十八岁。
时皇太子未至,群臣请郑、襄二王监国。乙巳六月,太子瞻基至自南京,遂即位,是为宣宗章皇帝,改明年为宣德元年,立妃胡氏为后。汉王高煦在乐安,未尝一日忘反,及上帝位,谋益决,招集亡命,复遣人密约英国公张辅等,俾为内应。辅即缚其人,白于上。高煦上书,指夏原吉等为奸佞,当诛之。上曰:“高煦果反。”夜召辅臣入议,杨荣首劝上亲征,上有难色。夏原吉曰:“兵贵神速。”杨荣言是,上意遂决。明日,谕百官亲征,即治兵,遂与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杨溥发京师,命郑、襄二王留守。车驾至乐安,汉主大惧。上以书谕汉王,令执献首谋,归命朝廷,犹可保全。又以敕系矢射城中,令执献高煦,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上驻跸乐安城北,发神机铳,声震如雷,城中股栗。高煦狼狈失据,遂潜出,顿首谢罪,上遂班师,系汉王父子以归。群臣遂欲并取赵王,独杨士奇以为不可。杨溥与士奇意合,上乃封群臣奏章,遣使付赵王,使自处。赵王大喜曰:“吾生矣。”即献护卫,上表谢恩,言者始息。上至京,废汉王高煦为庶人,锁絷于大内逍遥城,上往观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急救起,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铜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顶负缸起,乃积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时火炽铜熔,庶人死,诸子皆死。
安南黎利反,屡败官军。利请于朝,请复立陈氏后。上以疲毙中国,远征无益,遂许之,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罢征南兵。后黎利篡陈暠而自立,遣使入贡,谢罪,求封,群臣请讨之,上亦不许,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即交趾国,自后朝贡不绝。
上欲立贵妃孙氏为后,乃以意导胡后,使以疾辞后位,因废胡后而立孙氏为后。胡后居别宫,上亦不废恩御。进膳如常仪,每燕会必命居孙后之右。上以秋高马肥,恐胡骑寇边,遂整士马,驻喜峰口以待之。守将奏报兀良哈率万骑寇边,上选铁骑三千,驰赴之,敌望见,以为戍边之兵,即悉众来战。上命分铁骑为两翼,夹击之。上亲射其前锋三人,殪之,两翼飞矢如雨,敌不能进。继而神机铳叠发,敌人马死者大半,余悉溃走。上以数百骑直前,敌望见黄龙旗,始知上亲征,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而归。
乙卯正月,上不豫,百官朝皇太子于文华殿,翌日上崩,在位十年,寿三十七岁。上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赃吏。或言臣下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则重惩言者。张辅、夏原吉、蹇义、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吕震、胡荣等,同心辅政,号称治平之世。及崩,太子年方九岁,内议颇有欲立长君之说。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等入临,哭罢,请见星太子,即叩头呼万岁,浮议乃息。
太子祁镇即皇帝位,是为英宗睿皇帝,改明年为正统元年。太监王振,山西大同人,初侍上于东宫,及即位,遂命掌司礼监,宠信之,呼为先生而不名,振遂专权,大作威福。张太皇太后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荣等入内。上东立,太后顾谓上曰:“此五人,先朝所简以贻皇帝,凡有行,必与之计。”命宣王振至,太后颜色顿异,欲诛之。上跪为之请,乃得解。二年六月,京师旱,时御巷小儿,为土龙祷雨,拜而歌曰:“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成群呼噪,不知所起。未几,有监国即位之事,继有复辟之举,说者谓雨帝者,与弟也,城隍者,郕王也,再来还土地,谓复辟也,后悉如谣。太皇太后张氏崩,王振益无忌惮。侍讲刘球劾王振专权,下狱。振使小校入狱,断球头而去。王振忌大理少卿薛瑄,下之狱,将杀之,赖诸大臣救免,放归田里。适三杨俱卒,王振益横。福建民邓茂七反,僭称闽王,乌合至数十万,一时震动。其媳廖氏,尤妖淫善战。御史张楷讨斩茂七,宁阳侯陈懋,削平其余党。
十四年,北敌也先,遣使二千余人马进,报三千人。王振怒其诈,减去马价。北使回报,遂失和好,发兵寇边。荧惑入南斗,久不退舍。侍讲徐珵,苏州人,颇知天文,曰:“祸不远矣!”丞命妻孥南归。妻孥重迁,有难色。珵怒曰:“汝欲作鞑子妇耶?”北敌也先,大举入寇,大同兵失利,边塞城堡多陷没,声息甚急。王振不与大臣议,挟天子,帅师亲征,百官伏阙上章恳留,不从。七月十七日,驾行,命太监金英,辅郕王居守,文武大臣皆匆匆随行。官军及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非风则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边将井原等败报踵至,随驾文武,连上章留之。振怒,皆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至大同,振欲进兵,北行益急,迫成国公朱勇膝行听命。户部尚书王佐,竟日跪伏草间。惟钦天监正彭德清斥振曰:“象纬示警,不可复前,若有疏虞,谁任其咎!”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振始有回意,明日班师。大同副总御郭登,谓驾宜从紫荆关入,庶保无虞。振不听,师过鸡鸣山,敌追至。遣朱勇率兵五万御之,敌于山下,张两翼夹攻,杀之殆尽。兵部尚书邝野,请车驾疾驱入关,而严兵为殿。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次日,驾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怀来城二十里,欲入保怀来。振辎重千余辆,在后未至,留待之,遂驻土木。敌见我营不行,伪退,遣使持书来通和。上召曹鼐草敕与和,遣二通事,与敌使偕往。振急传令,移营南行。既行,未三四里,敌四面追之,士争先奔走,行列大乱,敌骑跳阵而入,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乃弃甲,相蹈藉而死,蔽野塞川。

展开
目录

第 一 回 谈天地 稽人物 盘古首出..........................................................001
第 二 回 历三皇 经多氏 乃及羲娲..........................................................006
第 三 回 五帝起 亶聪明 大兴制度........................................................011
第 四 回 尧禅舜 舜禅禹 天下为公..........................................................016
第 五 回 夏后氏 四百年 一十七世..........................................................022
第 六 回 商汤氏 三十世 六百余春..........................................................026
第 七 回 周室兴 至平王 迁都洛邑..........................................................031
第 八 回 齐桓公 晋重耳 五霸称尊..........................................................036
第 九 回 简王后 至灵王 时生孔圣..........................................................045
第 十 回 李老子 释迦氏 说法谈经..........................................................054
第十一回 周社稷 八百年 三十七世..........................................................062
第十二回 九州中 诸列国 并入强秦..........................................................065
第十三回 秦无道 四十年 止传二世..........................................................078
第十四回 刘项起 分楚汉 逐鹿争衡..........................................................086
第十五回 汉高祖 定江山 一十二帝..........................................................094
第十六回 西汉衰 遭王莽 篡国鸩君..........................................................105
第十七回 汉光武 复中兴 世称东汉..........................................................112
第十八回 传汉献 曹操起 汉室三分..........................................................120
第十九回 三国志 乱纷纷 五十余载..........................................................130
第二十回 汉归曹 吴入晋 依次销沉..........................................................140
第二十一回 司马氏 五十年 五胡大乱..........................................................150
第二十二回 走江东 承旧统 百岁云奔..........................................................161
第二十三回 宋齐梁 传陈主 俱都江左..........................................................172
第二十四回 索头魏 分齐周 北地称尊..........................................................184
第二十五回 周并齐 隋篡周 平陈一统..........................................................198
第二十六回 隋炀帝 恣淫乱 授首江都..........................................................207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 立根基 二十一帝..........................................................216
第二十八回 宠妇寺 及藩镇 祸乱相寻..........................................................225
第二十九回 朱温起 号梁朝 归于李氏..........................................................248
第三十回 晋灭唐 汉继晋 郭氏周承..........................................................264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 统中原 未能混一..........................................................281
第三十二回 西北方 辽金夏 不住相争..........................................................303
第三十三回 康王构 仗名将 偏安半壁..........................................................315
第三十四回 蒙古兴 灭金夏 覆宋江山..........................................................341
第三十五回 有元朝 九十春 群雄并起..........................................................347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 明太祖 应运龙兴..........................................................355
第三十七回 明传世 十有二 一十七帝..........................................................370
第三十八回 李自成 寇京邑 明社为墟..........................................................394
第三十九回 清室兴 平世乱 戡定中原..........................................................411
第四十回 康熙帝 靖内外 创制显庸..........................................................421
第四十一回 雍乾朝 拓版图 清室全盛..........................................................431
第四十二回 嘉道继 兵祸兴 国祚中衰..........................................................441
第四十三回 洪杨起 英法来 世变日亟..........................................................451
第四十四回 东西后 秉朝政 内难敉平..........................................................460
第四十五回 外患迫 增国耻 百日变法..........................................................469
第四十六回 母子争 酿拳乱 悔祸嫌迟..........................................................476
第四十七回 仆专制 创共和 清帝退位..........................................................485
第四十八回 稽历数 及年号 演义告成..........................................................4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