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光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800602
  • 作      者:
    (美)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关于爱、婚姻与自由的经典之作,中文版小说首度引进,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倾情译介。

★苏珊•桑塔格、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菲利普•罗斯、哈罗德•布鲁姆、约翰•班维尔、约翰•欧文、乔伊斯、卡洛儿·欧茨、迈克尔·翁达杰赞赏的作家。

★1975年,《光年》首版,奠定索特“作家中的作家”地位。2007年,《光年》绝版多年后由“企鹅现代经典文库”重版。2011年,《巴黎评论》授予索特“哈达达奖”并推出专题文学月,裘帕•拉希莉、杰夫•戴尔等一众名家撰文评述其创作。2013年,暌违三十年推出新长篇,引起“詹姆斯•索特风潮”,这位“美国当代文学被遗忘的英雄”(《卫报》),始从文学界进入大众视野。


展开
作者简介

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1925—2015),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成长于纽约曼哈顿,毕业于西点军校,做过空军军官和战斗机飞行员。1957年出版长篇小说《猎手》,后退役全职从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场游戏一次消遣》(1967)、《光年》(1975)、《独面》(1979)、《所有一切》(2013),短篇小说集《暮色》(1988)、《昨夜》(2005),回忆录《燃烧的日子》(1997)等。索特作品文字精巧,结构考究,不仅将极简主义风格发挥至极,而且对小说文体有新的开拓,被誉为“作家的作家”(《纽约时报》)、“美国当代文学被遗忘的英雄”(《卫报》)。曾获得福克纳奖(1989)、迈克尔•雷短篇小说奖(2010)、《巴黎评论》哈达达奖(2011)、马拉默德小说奖(2012)等。

◎  译者介绍

孔亚雷,1975年生,小说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短篇小说集《火山旅馆》等,译有保罗•奥斯特长篇小说《幻影书》,莱昂纳德•科恩诗文集《渴望之书》,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等。2013年获第四届西湖中国新锐小说奖,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提名奖。他住在莫干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展开
内容介绍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詹姆斯•索特精美绝伦的小说,将人生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酿成烈酒,一饮而尽。在他笔下,碎片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几个句子便足够丰富重大的事件隐秘地发生。“一部20世纪的杰作”,《光年》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

1975年,《光年》首版,奠定索特“作家中的作家”地位。

2007年,《光年》绝版多年后由“企鹅现代经典文库”重版。

2011年,《巴黎评论》授予索特“哈达达奖”并推出专题文学月,裘帕•拉希莉、杰夫•戴尔等一众名家撰文评述其创作。

2013年,暌违三十年推出新长篇,引起“詹姆斯•索特风潮”,这位“美国当代文学被遗忘的英雄”(《卫报》),始从文学界进入大众视野。


展开
精彩书评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理查德•福特(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对于那些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乐趣甚至上瘾的人来说,他是一个特别令人满足的作家。我将詹姆斯•索特列为少数我渴望阅读其全部作品的北美作家,并且迫不及待想看他还未出版的书。”——苏珊•桑塔格(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

“詹姆斯•索特仅用一个句子就能令人心碎。”——迈克尔•德达(著名评论家,普利策批评奖得主)

“索特是那种极为稀罕的现象:一位实干家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比成功更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的事业是海明威梦寐以求的。”——约翰•班维尔(布克奖得主)

索特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具有不寻常的精妙、智慧和美妙。——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著名小说家)

“(索特是)一位敏感、传奇、智慧的作家,他拥有超一流的平衡感。”——约瑟夫•海勒(美国著名小说家,黑色幽默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光年》才华横溢……它是动人的,并且充满真知灼见。”——埃德娜•奥布莱恩女勋爵(爱尔兰小说家)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亏欠这本书多到令人羞愧……詹姆斯•索特教我把写作浓缩为本质的东西。坚持正确的词,并且记住‘少即是多’。他告诉我一个情节可以同时是一条直线和一幅拼贴画,而张力和透视是流动的;还有,伟大的艺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产生。这些教导还在继续。每次当我重读这本小说时,我都为它的作者所设定的标准的高度感到谦卑。”——裘帕•拉希莉(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迷人,《革命之路》一样凄切,《兔子,跑吧》一样敏锐。”——《卫报》

“一部二十世纪的杰作。闪光,诗意,神秘,充满吸引力。”——《布鲁姆斯伯里评论》

“在当代小说家中,我不知道谁写出了比《光年》更美妙的作品。”——《纽约客》

“索特完全有资格被称为美国在世的伟大小说家。”——《格尔尼卡》

“詹姆斯•索特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故事的人。”——《巴黎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l  年复一年,梦想变得越来越隐形。它从对话中消失了,虽然并未从生活中消失。它将永远在那儿,直至最后,就像一艘大船慢慢腐朽。

 

l  他想要一样东西,一种可能性:出名。他想要成为人类大家庭的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期求、渴望?他谦逊地走在街道上,似乎对将要到来的了然于胸。他一无所有。只有仔细摆放的中产生活标本,他的头发已开始稀薄,他完美无瑕的双手。还有知识。是的,他拥有知识。他熟悉圣家堂如同农夫熟悉谷仓,法国和英格兰的“新城镇”,大教堂,拱顶,飞檐,隅石砌。他知道阿尔贝蒂和克里斯托弗•雷恩的生平。他知道沙利文的父亲是个舞蹈教师,而布劳耶的父亲是个匈牙利医生。但知识不保护你。生活藐视知识,迫使它坐在接待室,等在外面。激情,活力,谎言:那才是生活所赞赏的。然而,如果全人类都在观看,一切皆可忍受。这点殉教者可以证明。我们活在他人的关注中。我们需要它,正如花朵需要阳光。

 

l  没有完整的人生。只有碎片。我们生来注定一无所有,让一切从指间滑走。然而,这种流失,这潮水般的偶遇、挣扎、梦想……你必须不思不想,像只乌龟。你必须果断、盲目。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甚至无论我们不做什么,都会阻止我们去做相反的事。行动摧毁行动的可能性,那便是悖论所在。因此人生就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每个选择都不可更改,都有细微的影响,如同将石头扔进大海。我们有孩子,他想,我们永远不能没有孩子。我们微不足道,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会溢出我们的人生……不知怎么,他不再是自己。靠近绘图员的桌边正在放收音机,那微弱的声响是种奇异的困扰。他无法思考,他茫然若失,漂浮不定。

 

l  他给她们读故事,每晚如此,仿佛在给她们浇水,仿佛在给她们培土。有些故事他闻所未闻,还有些他小时候就听过,那些为所有人准备的垫脚石。这些故事的真正意义何在,他感到怀疑,那些甚至在想象中也不复存在的人物:王子,伐木人,住在茅舍里的诚实渔夫。他希望他的孩子同时拥有旧生命和新生命,一种是与所有过去的生活不可分割,从中生长,将其超越,而另一种则原始、纯净、自由,抛弃那保护我们的成见,那让我们定型的习俗。他希望她们既堕落又圣洁,既不知羞耻,又无所不知。他正在为她们筹备这次旅程。感觉似乎只有短短一个小时,而在这一小时里必须收集所有的食粮,提供所有的建议。他渴望能给她们一句话,让她们永远记住。它将囊括万物,它将指明方向,但他找不到那句话,他无法确定。他知道,那比她们将会拥有的任何东西都珍贵,但他却无法提供。

 

l  这幅画面让维瑞震惊,而曾有那么多次,是他借此让别人震惊,婚姻生活以其最纯净、丰美的形式呈现。他突然感到脆弱而无助。似乎他对一切都一无所知,似乎他已忘了所有。他试图在他们的美满中找到瑕疵,但表象使他茫然。她没戴戒指,那纤细光溜的手指让他迷惑,她脸颊的轮廓,她的膝盖。他突然感到惊恐,那种无法坦承的惊恐,当一个人在某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一片虚空。

 

l  但我一直相信,我知道那是对的,任何分枝都会直接将你带向主干。如果你能透彻地了解一样事物,就会触及所有事物。不过,当然,你必须真的了解。

 

l  有时她去看他演出。她坐在观众席,隐藏在他们中间,尽情欣赏他的样子,沉浸于他们之间那不为人知的一切。她可以无休止地凝视他,去收藏、去窃取他的脸,他的嘴,他大腿的力度。终于,她满足了,便去找伊芙喝一杯,或在特罗伊家享用咖啡甜点;他们不问她从哪儿来,他们把她介绍给朋友,她比客人更受欢迎,她令人惊艳,仿佛被生活灌醉了,全身上下都写满了激情。她是那种丈夫和妻子都乐意看见的女人,他们会当她的面讨论事情,那些本不会被提及的事情变得轻松,而同时,不知怎么,她的勇往直前也让他们对自身的美德更为确信。她在透支她的人生,这一目了然,从她的表情,她的每个姿态;她将挥霍一空。他们为她着迷,正如一个人为这样的念头着迷:将人生一饮而尽。而她的坠落会证实他们良好的判断力,他们的理性。

 

l  一切都以缓慢的、难以察觉的速度离她而去,如同你转过背时的潮水:她熟悉的每个人,每件事。所有的悲伤和快乐,根本来不及做你的陪葬,就已提前消散,除了一些零星的碎片。她便活在那些遗忘的片段中,那些失去名字的陌生面孔中,她已被自己创造的那个独特世界排除在外。人生终将如此。但我要不露痕迹,她想。她的孩子们——不能让她们看出来。

 

l  日复一日,她塑造着自己的生活,所用的材料是空虚和惊慌,以及如发烧般涌起的阵阵满足感。我已经超越了恐惧和孤独,她想,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这个想法让她振奋。我已经超越,我不会沉没。

这种屈服,这种胜利,让她更为强大。似乎她的人生,在经历了各种低劣期之后,终于找到一种与之相称的形式。天然去雕饰,随之而去的还有愚蠢的希望和期盼。她不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似乎并非源于天赐,而是由于她自己的争取,她为此四处搜寻,毫无线索,不惜放弃一切次要之物——即使有些东西无可替代。她的人生属于自己。它不会再被任何人主宰。

 

l  她所说的自由是征服自我。那不是一种自然状态。它只对某些人有意义,他们知道,没有自由的人生不过是吃吃喝喝,直到牙齿掉光,因此,为了自由,他们孤注一掷。

 

l  她看见镜中的自己。光线黯淡。她下巴附近的一颗痣变黑了。她脸上的皱纹已不再隐约。毫无疑问,她看上去老了,到了令人崇敬而不是爱慕的年纪。她的朝圣之旅已越过虚荣心、杂志内页,越过嫉妒本身,来到一个更为辽阔、宁静的世界。就像一个旅行者,她有太多东西可说,也有太多东西永远无法诉说。

 

l  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一切都只是漫长的一天,一个无尽的下午,朋友离去,我们伫立在岸边。

是的,他想,我准备好了,我早就准备好了,我终于准备好了,终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