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诗接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79780
  • 作      者:
    栾慧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栾慧,四川达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199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研究。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与作品三十余篇,主研国家级课题两项、教育部课题两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三项,主研著作《中西比较诗学史》、《比较文学学科史》均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部教育部高校教改重点规划教材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中国新诗接受研究》从新诗的效应和接受研究两个方面,分别从横向、纵向展开,来探讨新诗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问题。新诗的效应研究注重同一时期新诗的共时效应,诗人的创作(经验谈、自述、自序)、批评家的评论(赞美、批评、导读)、读者的反应(欣赏、拒绝、冷漠),报刊、广电、出版社等现代传播媒介和文化机构的作用、传统审美心理的制约(抒情言志意象系统)、时代风潮的影响、先在的传统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等因素制约着新诗的接受反应和实际传播效果,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潮流和风尚趣味。新诗的非审美功能也值得重视。新诗的接受研究则从不同时期的历时接受人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同一诗人、同一诗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情况,探析同一诗人、诗作在不同时代语境受到追捧或冷遇的命运及原因,这才能体现出新诗作品在文学史中真实、全面的存在情况,表现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及变化情况。受众是新诗生存、发展的土壤,新诗能否在读者当中得到接受,是关系着新诗生死存亡、兴衰起落的大事。探讨新诗与受众的关系,必将对解决新诗的创作与理论问题提供新颖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中国新诗接受研究》:
  他认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要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不一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他将周作人的长诗《小河》作为例证,认为这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那样细密的观察,那样曲折的理想,决不是那旧式的诗体词调所能表达得出的”。他又举自己的《应该》、康白情的《窗外》来证明旧体诗不可能表达得如此细腻、复杂。
  这里,胡适还专门谈到新体诗的音节。因为“现在攻击新诗的人,多说新诗没有音节。不幸有一些做新诗的人也以为新诗可以不注意音节。这都是错的”。他认为诗的音节一靠语气的自然节奏,二是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至于句末的韵脚,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要的事。语气自然,用字和谐,就是句末无韵也不要紧。关于新诗的“用韵”,胡适认为:“新诗有三种自由:第一,用现代的韵,不拘古韵,更不拘平仄韵。第二,平仄可以互相押韵,这是词曲通用的例,不单是新诗如此。第三,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
  康白情刊于1920年《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的诗论《新诗底我见》系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诗所以有别于旧诗而言,旧诗大俸遵格律,拘音节,讲雕琢,尚典雅。新诗反之,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对于新诗的形式,康白情持激烈的观点,认为:“新诗在诗里既所以图形式底解放,那么旧诗里所有的陈腐规矩,都要一律打破。最戕贼人性的是格律,那么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格律。”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媒介革命与受众革命
第一节 近代报刊业兴起及深远影响
第二节 晚清的诗界革命

第二章 新诗的阅读研究
第一节 新诗的倡导与发生
第二节 新诗读者群的出现
第三节 初期新诗的接受反应

第三章 新文学运动时期期待视野的变化
第一节 诗的新旧之争
第二节 小诗热潮与白话新诗的期待视野
第三节 新诗的“贵族”“平民”之争
第四节 新诗集《冬夜》、《草儿》与读者反应

第四章 新诗发展时期的多元追求与反应
第一节 象征诗派纯诗主张及其反应
第二节 读者引起的《现代》“谜诗”讨论
第三节 新月派格律诗运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追求

第五章 抗战文化语境与新诗接受
第一节 边区的呼喊——大众歌调
第二节 沦陷区的诗歌活动——心灵的哀音
第三节 国统区的反抗——讽刺诗的盛行

第六章 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
第一节 郭沫若《女神》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接受命运
第三节 李金发的新异诗风及评价
第四节 艾青诗歌的接受轨迹
第五节 诗人穆旦的重新发现

第七章 当代新诗的接受潮流
第一节 新民歌运动——诗歌的意识形态化
第二节 朦胧诗诗潮——审美经验的提升
第三节 汪国真热一一读者的作用
第四节 新诗的否定接受及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