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中国新诗接受研究》从新诗的效应和接受研究两个方面,分别从横向、纵向展开,来探讨新诗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问题。新诗的效应研究注重同一时期新诗的共时效应,诗人的创作(经验谈、自述、自序)、批评家的评论(赞美、批评、导读)、读者的反应(欣赏、拒绝、冷漠),报刊、广电、出版社等现代传播媒介和文化机构的作用、传统审美心理的制约(抒情言志意象系统)、时代风潮的影响、先在的传统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等因素制约着新诗的接受反应和实际传播效果,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潮流和风尚趣味。新诗的非审美功能也值得重视。新诗的接受研究则从不同时期的历时接受人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同一诗人、同一诗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情况,探析同一诗人、诗作在不同时代语境受到追捧或冷遇的命运及原因,这才能体现出新诗作品在文学史中真实、全面的存在情况,表现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及变化情况。受众是新诗生存、发展的土壤,新诗能否在读者当中得到接受,是关系着新诗生死存亡、兴衰起落的大事。探讨新诗与受众的关系,必将对解决新诗的创作与理论问题提供新颖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