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训化与役使牛最早的国家。《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新唐书.王求礼传》:“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今辇以人负,则人代畜。”中国文明史,自人文初祖黄帝以来,即与牛密切相关,所谓“服牛”即使用牛,古人用牛,最初不过作为负重、拉车、骑乘,这就叫做引重
致远,以利天下。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尤其农耕社会,牛除了作为肉食的重要来源,也成为重要役使动物。农业生产活动中,牛成为主要役使对象,成为农耕主要劳力来源。
中国社会进入周代,尤其春秋前后,即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具的改进密切相关。周以前及西周前期,实行耦耕。《礼记.月令》说季冬之月“命农计耦耕事,修末耜,具田器”。耦耕就是两人并耕,一人牵引,一人执末耜翻耕土地。人身直立,力量又小,拉犁耕地既辛苦效率又低。牛是四脚动物,体型庞大,牵引力强,用于耕地,是十分理想的畜力。在春秋前后,金属农具,尤其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再加上牛的使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农业发展出现一次飞跃。孔门高足冉耕字伯牛,《论语》有孔子对仲弓说,“犁牛之子骋且角”,都是春秋时期使用牛耕的确证。
用牛耕地,使得地耕得深又耕得快,既可以开垦更多荒地,又使土地肥力增加,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产量和质量,较之从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以供养更多人口,促使人口空前增加,经济空前繁荣,这又为更多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带来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农学家、科学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此后两干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可以说我国的农耕文明,是建立在牛脊梁骨上的,为保护这个主要动力源,历代都有禁杀耕牛的严令。
牛伴随着农耕文明的生长发育,走过了两千余年的风雨历程,献其力,献其身,对创造辉煌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磨灭之功绩。我国北方多饲黄牛,南方多饲水牛,水牛总离不得水,南方气候炎热多雨,水系发达,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池沼密布。即使没有湖泊江河所在,也有山溪涧流,小沟小洼(俗称牛滚凼),利于水牛生存繁衍。君不见每到烈日炎炎,水牛多在小河小溪中泡澡,或在牛滚凼中打滚,故牧童又被人称作“溪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