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辇毂之地,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古代都城发展中政治功能尤为重要,北京受传统道德思想、文化机制的禁锢颇为严格。时至晚清,封建文化虽已走向没落,但积淀千年的文化在天子脚下仍有根深蒂固之影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这里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帝王将相、文人士子、四方游士皆云集于此,构成帝王之都的人文图景,他们“互相结识攀交,讲学论道,对北京的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②。京师具有独特的帝王气息、道德权威及文化氛围,影响着北京人的风俗习性、审美情趣、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数千年中原文化和华北文化的滋养积淀,八百年帝王之都的浩然正气,以及近世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终于孕育酿成凝重醇厚,况味独特的北京文化”③。帝王贵族、士绅官僚以及庶民百姓皆濡染京城气息,形塑着京城文化。
相比于北京的灿烂辉煌,位于东南一隅的上海在晚清迅速崛起,呈现出别样景观。上海作为晚清中国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城市,与帝王之都——北京南北相对。
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雄峙一方,为东南大埠,北枕吴淞,南瞰黄浦,大海东环,九峰西拱,此形势之大略也”④。上海占为吴越之地,因渔民在此捕鱼,故有“沪渎”之称。秦代设置海盐县(今金山县内),唐天宝十载(751)设置华亭县。宋初,东南海上贸易发展,华亭以东海滩成为重要盐场。南宋在此设立上海镇,藉水运之利,上海作为优良港口而迅速发展。元初,上海隶属松江府华亭县,后在华亭东北境地设立上海县,县治的设立大大促进了上海的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海禁,在上海设立江海关,港口的开放带来上海经济繁荣。至嘉、道年问,上海港成为东南沿海的一大商港,上海县也成为我国江南的商业城市。①随着社会发展及受江南战事影响,清末江南的经济发展重心渐移向上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署《南京条约》,上海于1843年正式开埠。开埠后西方经济迅速涌入,刺激了上海的发展。租界是专门划出供外国人居住的区域,占据上海东北,分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周十余里,以河为界,其中英租界地广人繁,洋行货栈鳞次栉比,法租界人口密集,后英美租界合为公共租界,尤为阜盛。《淞南梦影录》记载:“沪上法租界在洋泾浜南,英租界在洋泾浜北。人烟稠密,街市喧闹……计热闹之处,法以大马路为最。英以棋盘街、四马路、大马路为最。”②租界道路畅通、车马交驰、屋宇华丽、灯火辉煌,租界布局与城市建设皆有异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上海租界是一个东西方有趣的集合体。政治司法和经济方面的大权掌握在西方人手中,然而大部分的居民却是东方人”⑧。租界中西交汇,华洋杂处,新的城市格局及管理规划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