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文学怀旧之旅
第一辑 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
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
正在成为“知识”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
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
——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
“汉语新文学史”中的知谢权力问题
世界知识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第二辑 旧世纪中的文学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
——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
《女神》与中国“浪漫主义”问题
《创造十年》的三个关键词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
——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
历史如何“小说”?
——再论李劫人《大波》兼及魏继新《辛亥风云路》
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鲁迅传统”
左右难辨的胡风
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吴宓与梁实秋
区域经验、个体经验与文学史意义
——纪念周文诞辰一百周年
阿垅诗论的文学史价值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
——重审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第三辑 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与方法论
启蒙时代的“国学”与“新国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
文学感受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
“问题”与“前沿”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的思考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
隔岸的观看
——台湾郭沫若研究一瞥
从“解诗”到“诗学”
——孙玉石与骆寒超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文学研究如何“辩证”
——冯铁的《在拿波里的胡同里》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关于西部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关于“巴蜀学派”的调研报告
第四辑 旧世纪文学阅读札记
鲁迅小说两篇
《奔月》:红巾不捏英雄泪
《铸剑》:鲁迅如何复仇
何其芳散文四篇
《黄昏》:黄色的感伤
《独语》:孤独的诗意
《岩》:山之子的缅想
《画梦录》:童年的传奇
台湾散文十篇
台静农《伤逝》:历尽沧桑的人生感怀
王润华《在修道院静修记》:与信仰不期而遇
郭枫《笑和哭泣》:人生磨砺的感觉
龙应台《不要遮住我的阳光》:文明准则与个人权利
龙应台《美丽的权利》:如何捍卫女性
龙应台《正眼看西方》:文化的主体性
林清玄《新威山头的回响》:有力量的生活
林清玄《阳关已唱千千遍》:别样的校园记忆
方娥真《飞渡》:深度中的纯真
朱天心《沧浪吾有曲》:三重人生境界
闻一多诗歌三首
《狼狈》:无从自主的人生
《一句话》:危险究竟在哪里?
《长城下之哀歌》:难述的悲怆
穆旦诗歌十一首
《还原作用》:猪的梦境与人的现实
《五月》:两重时空的对照
《鼠穴》:苟且的巢穴
《摇篮歌》:成长的畏途
《出发》:先行者的觉悟
《幻想底乘客》:奴隶的现实
《裂纹》:反传统的宿命
《活下去》:挣扎者的柔情
《线上》:被压榨者的工艺程序
《被围者》:突围的可能
《我的叔父死了》:灵魂改造的反讽
苏童小说一篇
《妻妾成群》:家的梦魇与性的梦魇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