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52277
  • 作      者:
    陈跃红,张辉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集中刊载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国际国内最新研究信息。
展开
作者简介
  陈跃红,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展现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跨文化角度研究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揭示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彰显了比较文学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跨越学科的特色和鲜明的人文品质。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当代文学在民主德国的译介:从亲密合作到冷冻割裂
  承上文所述,我们将从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热潮人手,考察“冷战”期间民主德国汉学领域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与研究历史并探讨其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民主德国因与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交往的西方国家。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民主德国的汉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显示出了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极大兴趣。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的记者、作家、汉学家可以到中国学习或]二作生活好几年,这些生活经历为这一时期德国关于中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提供了的大量的原始素材。更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留学北京大学等中国高等学府、能讲现代汉语并了解当代中国的汉学系毕业生,奠定了民主德国对于当代中国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汉学学者,如梅薏华、费路(RolandFelber)、贾腾(KlausKaden)、蒂洛(ThomasThilo)、穆海南(ReinerMueller)、尹虹(IrmtraudFessen—Henjes)等,不仅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民主德国的最重要的译介者和研究者,而且他们此时开设于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现代汉语课程培养起了更年轻一代的汉学学者,其中有一部分后来又成为了更新一代的中国文学译介者。各种迹象似乎都显示着,民主德国的汉学研究拥有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良好氛围与独特优势,他们的汉学研究理应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然而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以及汉学学科与外交格局格外密切的天然关系,使得民主德国汉学学科的发展并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般顺利,相反,它历经颇多辗转起伏与曲折坎坷,甚至是异常艰辛与黑暗的无望岁月。而其研究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段里遭受了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时代和政治的牺牲品。他们的汉学成果很多因为属于“机密”级别或尘封或销毁,至死都不曾发表,即使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由于“冷战”时期民主德国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在整个国际汉学领域的发声也极其微弱,远未能到达其应该达到的影响力。
  依照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在汉学领域所表现出的相应特征,民主德国的汉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指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的“蜜月期”,也就是上文所述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出现的时段。此时的民主德国与中国是典型的“兄弟国家”,正经历着两个国家有史以来联系最为紧密的“蜜月期”。这一时期民主德国出现了很多介绍新中国的作品,它们通常出自作家、记者和政治家之手,而且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缺乏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另一方面,汉学学者在此阶段显示出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热情,翻译了大量的当代文学作品。这当中既包括诸如鲁迅以及其他左翼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很多毫无文学价值的、转瞬即逝的政治宣传品。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学术焦点(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登)
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旅:郑超麟《冈果旅行》研究
作为“历史存在”和“翻译主体”的译者:从译者曾朴说开去
试论严复的“名教”观念:以译本《群己权界论》中的“”名教“”一词为个案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德国的中国形象

批评空间
【本刊专稿】Poetry and Possibilities of Gifts
穿越时空,仰望伟人:纪念莱蒙托夫200周年诞辰
上帝存在的文学理由:读《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
“秘索斯”与“逻各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考辨
异邦新声
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普罗文学”传统
当代批评理论和西方神学:以Kairós为例

青年园地
文学史书写中意识形态的对垒:评晚期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的《德意志文学史》(1857)
“宗”“无”“悟”“空”:保罗·克洛岱尔诗学中的道禅美学

学术动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比秘书处)
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东西对话 “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宋旭)”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第二十至二十二讲纪要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盐城年会纪要(岳峰)
东方文学研究:传承与创新——第六届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侧记(林丰民)

新书快递
历史叙事中的修养小说及其诗性阐释:评谷裕《德语修养小说》
极具活力的批评力量——评《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