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供给侧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时代特点,对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分析;结合新经济的兴起,提出软价值概念,探寻产业升级转型之道;还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对中国未来经济状况做出展望。
中国如何抓住新红利,找到新方向?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无论是政府官员、决策机构还是政策研究学者、关注时政问题与国际问题的大众读者,都需要这样的著作提供新思路,带来有益的指导。本书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角度,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当前经济状况;结合新经济的兴起,提出软价值概念,探寻产业升级转型之道;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做出展望。
第一部分着眼红利褪去后的中国经济,分析目前的复杂性与新特点。第二部分打破对互联网等新经济的质疑,提出再造新红利,必须认识到软价值、软产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借力新经济,发展软产业。第四部分总结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革要点。第五部分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省营商软硬环境,聚焦优势、短板,助力地方发展。第六部分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风险与机遇等。新“大帽子”——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
2017年以来,很多从事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的企业家,都受到某些传统企业领袖和部分学界人士的攻击。不过他们攻击的主题既不是马云、雷军等人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其公司的运营问题,而是其关于新经济的一些言论,并给他们和整个互联网行业戴上了一顶新的“大帽子”——“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这顶“大帽子”,不仅抹煞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和居民福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直接否定了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很多新供给、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改造和引领作用。
少数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甚至指责一些新经济的企业领袖为骗子,或攻击购买股票的金融投机者是伤害中国制造业的“罪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也开始加入批评金融、互联网的队伍中,他们的紧紧围绕着某些行业是否直接创造真实财富这样的问题,道理简单而直观,不但迅速引起共鸣,甚至很快形成了一股社会潮流。
这些批评不无道理,却又似是而非,直到与一位台湾著名金融学教授的几句交流,才让我突然惊醒!在一个国内虚拟经济论坛上,面对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者,坐在我旁边的著名台湾大学金融学教授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一头雾水地凑过来,很害羞地悄悄对着我耳朵说“滕教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虚拟经济并不是个国际化、有共识的概念,无论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的全球金融中心,还是在哈佛、沃顿、牛津、剑桥的商学院,那里的人们都根本不知道虚拟经济这个概念!
考证一圈之后,我们才明白原来“虚拟经济”一词出自199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尝试着搞了资本市场之后,有人发现某些经典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描述仍然带着意识形态的贬义色彩,把股票说成“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是“虚幻的影像”,用“虚拟资本”这样的概念来否定股票市场存在的合理性,是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完蛋的重要理论构成部分。但是1990年代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而且又搞了股票市场,怎么赋予股票市场理论上的合理性呢?于是有的学者回避了“虚拟资本”这个词,带着理论修正和发展的善意发明了“虚拟经济”这个新词,用来研究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相关经济运行规律,当互联网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把信息、知识、文化等等这些非物质的经济领域也一并归为“虚拟经济”。
虽然提出“虚拟经济”这一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学者是出于建设性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却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虚拟经济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且成为与实体经济对立的非正义存在,甚至成为一顶攻击新经济的大帽子!
深受“物质财富观”影响的一批专家学者,除了把金融、互联网贴上“虚拟经济”的标签进行批判,还把很多实体经济的泡沫也说成虚拟经济,比如把房地产泡沫说成虚拟经济——难道盖房子的钢筋水泥也是所谓“虚幻的影像”吗?泡沫就是泡沫,股票市场涨多了会有泡沫、房地产涨过头会有泡沫、像郁金香那样的消费品被炒作也会有泡沫。哪里有泡沫就应该有针对性治理,但是把房地产泡沫也说成是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就让虚拟经济这个词更遭人恨,这个“大帽子”的威力也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