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莫扎特。你我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的形象,或单薄或丰满,或欢乐或悲情。对于保罗约翰逊来说,他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尤其擅长撰写历史人物),还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多有契合,更因为他们都热爱音乐和美——在这一点上,相信你我也是如此。
1.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被公认为旷世奇才。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 35 年,却为人类留下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他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在中国也有众多莫扎特乐迷,他们都是潜在的读者群。此类名人传记,具有长销书的潜力。
2.该书作者是保罗约翰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著名的历史学者之一,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2000 年一百大人物。保罗约翰逊撰写的传记,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保证。他作为知名历史学家,对莫扎特的描写与莫扎特所处历史时代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
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个人喜爱的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钱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八九岁时在伦敦居留15 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贝多芬对于定音鼓的了解远不及莫扎特,但他借鉴了前人的技巧并新加了一种。1793 年,在莫扎特去世两年后,让—保罗—埃吉德马丁尼(Jean-Paul-Égide Martini)在他的歌剧《萨福》中发明了一种由两面鼓演奏的和弦。贝多芬对此进行了改良,运用到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并获得了绝佳效果。这是据我所知唯一一次,莫扎特错过了创造出一种新声音的机会。莫扎特似乎已经感觉到,科洛雷多大主教从一开始就是反音乐的。身为一个拥有绝对音感并能够辨别和记住音高的细微差异的人,他对于音感不敏感的人有着一种非凡的直觉。绝对音感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他能够不参照之前听到的音符就认出或唱出一个音符;其次,它意味着他能够察觉音调上的细微差异。7 岁时,莫扎特偶尔被准许演奏他父亲的朋友约翰沙赫特纳(Johann Schachtner)的一把好琴。他喜欢这把小提琴柔和顺滑的音色,因而称它为“ 黄油小提琴”。有一天,沙赫特纳发现莫扎特正在拿他自己的迷你小提琴消遣。“ 你的黄油小提琴怎么样了?”莫扎特突然问道,“ 如果自从我上次演奏后,你没有改变它的音高,那么它的音高要比我这把小提琴低四分之一音的一半。”对于如此精确的耳力和记忆力,大家一开始只是付之一笑,但当那把小提琴被取过来并经检查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小男孩说得完全正确。这段逸事听上去不像真的,但确实有很多个案表明,全音的八分之一的细微差别是能够被人察觉的,很有可能莫扎特就拥有一双这种敏感程度的耳朵。也可能因此,科洛雷多对待音乐的态度引起了莫扎特的厌恶,从而在两人之间树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
第一章 “ 奇迹”之神童 1
第二章 乐器大师 27
第三章 一部已婚的作曲机器 57
第四章 莫扎特的歌剧魔法 89
第五章 一个没有虚度的美好人生 119
尾声 154
附录:莫扎特在伦敦 159
进一步阅读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