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瑜采流长(刘长瑜评传)/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245790
  • 作      者:
    彭维
  • 出 版 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长瑜先生依然默默地为京剧事业的传承出力,为京剧的未来谋求发展。她着眼大局,服从组织;她脚踏实地帮忙不添乱,一心埋头做实事,可谓初心不改,奉献不已,坚守着中华文化立场,用实际行动为青年人做榜样,树标杆。 “嗟君如美玉,外彻中乃厚。”长瑜先生如玉般温润而丰盈,行动力强劲而内心充实,她以精湛的艺术功力演尽世间美好女子,创造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她用真挚的人格魅力,成为剧院后生晚辈的良师益友。
展开
作者简介
彭维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戏剧戏曲学博士。现任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剧目生产策划,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曾参与50余个重点新创、复排剧目及重大艺术生产项目的策划、论证、立项、申报,并参与部分剧目的制作实施,担任制作人。戏曲理论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史,完成学术论著《国家京剧院剧目研究》及传记著作《济世秋声》。发表艺术评论文章50余篇,分别刊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艺术评论》《中国京剧》《中国戏剧》《剧本》等文集报刊。负责“国家京剧院口述史”项目,组织完成《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等相关书籍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之一,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分册。《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以“描绘国京谱系,书写名家列传,铸就国粹精神,打造文化名片”为宗旨,以对历史文献进行再创作的理念,通过图文并茂的评传形式,呈现出国家京剧院历代京剧艺术家的舞台风光、生平事迹、艺术谱系和人格魅力。刘长瑜,原名周长瑜,1942年1月1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的亲授,攻青衣、花旦、刀马旦,尤其擅长花旦。曾任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1997年,荣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称号。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根扎戏校
1951年,刘长瑜9岁,因为父亲很喜欢京剧,就去报考了中国戏校并且顺利入校。刚入校的学生戏校是管饭的,一日三餐,成鸭蛋就半个窝窝头,辣咸菜丝随便吃,这对她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她那时年纪很小,算是贪玩儿的,也不知道要额外多用功,闲时跑到芦苇塘、河沟边捞蝌蚪。自己的日常生活,像是拆洗被子之类的事,还是刘秀荣、谢锐青等师姐帮衬。
等到年龄大一些了,刘长瑜在学校也懂些事了,跟同学们一比,发现自己当演员的条件并不是最好的,身体瘦小不说,演员传情达意最重要的那双眼睛也不大。试想,作为职业演员,吃戏饭的专业人员,一双眼睛不灵光不传神那是不可想象的。遗憾之余,也开始用功。当时戏校的老9币、师姐都很好,大家舍得耐着性子教。尤其筱翠花老师的眼神功夫,给了她很大的震动和启发。于是,她也学着老师,在熄灯铃响后燃上香,在黑暗中盯着香火练,被熏得泪流满面也不间断。后来,又听说梅(兰芳)先生通过鸽子来练眼神,而她本是乒乓球迷,就通过看球来练眼神。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艺术也一直在进步。当年戏校全方位地培养人才,连她这个高度远视的单眼皮经过老丹炉这么一炼,也炼出来了。
在戏校学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回史若虚校长把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叫过去,让她们念《打渔杀家》萧桂英的词,这当然既是考查也是指导,史校长对这些学生都很负责,既统一教育,也懂得因材施教。刘长瑜当时念了“女儿舍不得爹爹”一句,配合着念白也运用了一个很是凄惶的眼神,获得了史校长的认可,也许先生认为她有表演天赋,演戏开窍,所以后来她总是得到重点培养。
当时在校学戏的时候,学校派来教学的都是很好的老师,给学生的基本功也都扎得很实。教基本功的包括舞台经验丰富的范富喜先生、方连元先生、迟月亭先生、郭庆永先生、李少泉先生、毕鑫如先生、于玉蘅先生、罗玉萍先生等,还有著名京剧艺术家于连泉(筱翠花)先生、赵桐珊(芙蓉草)先生、华慧麟先生、萧连芳先生等,刘长瑜就是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开始的专业学习生涯,虽然她年纪小,也顽皮淘气,刚开始领悟能力也不行,但有这些好老师和学校把着,基本功算是都练到了。
1958年,中国戏校的领导派几位同学一起向荀慧生先生学习,刘长瑜成为其中之一,她跟先生学的是《红楼二尤》。此前她并没有看过荀慧生先生的演出,但知道先生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名旦之一,所以得到这个学戏机会后很上心。一开始跟先生学戏时没适应,唱、念、做与她在学校学习近7年的状况并不一样,这也让她感到很陌生。她当时已经有了较强的听音记谱能力,原打算把荀慧生的唱腔用谱子记下来,课后慢慢揣摩,可是跟先生开始学戏才发现,荀派唱腔用谱子是记不下来的。荀派唱腔完全是根据人物的感情、心境行腔,唱人物的心声,里面有很多传神的擞音、半音,唱念有生动的语气,根本不是能用谱子记下来的。于是,刘长瑜学戏就更加全神贯注,毕业后就到先生家里去学,听他谈戏论艺,举手投足都以先生为圭臬。学完之后就实习演出了,实习中她演的是尤三姐。在排练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说她学得很好,学得很像,实习那天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但散戏后,荀先生到了后台,十分严肃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就糟改我吧,我再也不教你这样的学生了!”小姑娘当时真是觉得五雷轰顶,冷水浇头怀抱冰啊!虽然她平时很顽皮,但也很少落泪,此时的泪水却如断了线的珠子似的落下来,也不敢出声大哭,只是心想:这辈子当演员唱戏没门了!荀先生见她的伤心模样(那时16岁),语气又稍微缓和地说:“你演谁呢?你演三姐呀,你别演我60岁的老头子呀!”当时小姑娘想的是:我跟您学习就得像您呀,怎么都错了呢?荀先生看她一脸的不解,又说:“让令香(荀令香是先生的大公子,当时在校任教)给你说说吧。”荀先生走后她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令香老师十分耐心地一场一场地教,她才渐渐明白了尤三姐爱憎分明的刚烈性格,以及如何演出自己的三姐。过了一段时间,毕业前巡回演出,她又演了尤三姐,回到北京再演出时荀先生也来看演出,这次他没有生气,后来他在《演剧散论》中对刘长瑜的表演也给予了基本肯定,同时指出学生的尤三姐“闹宴”一场力度还不够的问题。
转眼间60多年过去了,刘长瑜在人生与舞台生活的实践体验中,对荀慧生先生的艺术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荀先生的剧目主题立意大多是为封建社会受压迫的、最底层的女子所作的呼吁与呐喊,这些剧目歌颂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坚强与智慧,如她学演过的红楼二尤,琢磨过的金玉奴、卓文君、红娘、霍小玉等,一个个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女性形象,荀先生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悲剧催人泪下,喜剧令人捧腹,他独具特色的表演,广泛吸收、融为己有的艺术手段,情真意切的表达,都值得后辈用一生去学习和研究。
刘长瑜她们进戏校刚开始学戏时并不分行当,基本功打好了以后才根据个人条件进行分行。在老师的教导下,刘长瑜初学戏时只有老旦戏没学过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艺
第一节 根扎戏校
第二节 转益多师
第三节 博观约取
第二章 演艺
第一节 剧目纷呈
《桃花村》啼笑反成鸳鸯
《春草闯堂》丫鬟行善乖张
《秋江》相思困锁离船
《野猪林》旁观“神仙”说法
《红灯记》融铸传家宝
《平原作战》中华好儿女
《惠嫂》昆仑山上草
《草原兄妹》人民小英雄
《风雪云山路》壮志万里酬
《红灯照》丹心挽乾坤
《卖水》回雪舞萦盈
《辛安驿》安能辨雌雄
《拾玉镯》清水出芙蓉
《红楼二尤》香冢悼双妹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燕燕》相思与君绝
《玉树后庭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郎探母》旗装自有样
《游龙戏凤》几曾看王侯
第二节 千练千演
深入生活
扎根基层
文化交流
第三章 授艺
第一节 让台搭台
第二节 桃李天下
余 良匠采斫
第一节 梨园少年江湖行走
第一节 老生打底武生归行
第三节 珠联璧合幕后编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