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与《给你一个好团队》等系列畅销书作者南勇又一力作。
你是否知道,“贫富差距”其实是个伪命题?
你是否相信,“未富先老”完全是胡扯?
你是否理解,“中等收入陷阱”根本是杞人忧天?
跟着热点学经济,《看懂热点,改变你的财运》!
股市跳水、房价飙升、人民币贬值……经济事件天天有,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显然,要想把日子过好,不可能躲得过这些或重大或平凡的经济事件。所以,只有读懂这些经济事件,才能理好财、过好日子,关键是还能够提升你的财运!
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自即日起取消贷款利率7折下限,各大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决定贷款利率。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刻轰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中国政府终于要真正实行“利率自由化”了!这可是一个可以载入世界经济史册的大事件!
但是,在世界舆论的一片躁动声中,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了某种冷静,甚至不屑。他们认为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中国政府做的一个改革姿态而已,对实体经济几乎毫无影响,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
那么,这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又如何理解呢?
对于央行试水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的举动,国内外有着种种不同的解读,看好者有之,唱衰者亦有之。
那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呢?
我个人的理解,看待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
一、为什么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金融系统的任务就是配置资金,而资金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高效,是通过利率决定的。
打个比方,对于相对靠谱、信誉好的借钱对象,利率可以稍低点;反之,对于相对不靠谱、信誉差一些的借钱对象,利率就可以定得稍高点。这样,银行不吃亏,借钱的人也服气,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就是资金的最优配置。
2.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体制并没有实现市场化,是由央行人为规定的。后来央行的管制有所放松,出台了一个“上下限政策”,即“存款利率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 倍;贷款利率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 倍”。
按照我国现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3% 和6% 计算,这就意味着存款利率最高可达基准利率的1.1 倍,即3.3% ;而贷款利率最低可达基准利率的0.7 倍,即4.2%。
这就是我国利率体制的现状。
3.现行利率体制对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的利率体制下,很明显,大型国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银行来说,既然把钱借给谁收益都相差不多,那为什么不把钱借给信誉好、风险小的大型国有企业呢?
所以,这样的利率体制极易造成金融市场中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即“越不缺钱的(大型国企)越有钱,越缺钱的(小微私企)越没钱”。
不过,公平地说,现行利率体制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长期以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往往是极其微小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一些明显的倾斜政策,大力扶持超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好经济发展的基础,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在经济所必须经历的所谓“粗放型发展”阶段,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是绝对有效的。不止中国在这样做,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这样做。
不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粗放型发展方式”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发展的任务将逐步由市场来承担。这个时候,很显然,利率体制僵化带来的“资源错配”现象就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予以根本性的改革。
二、本次利率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1.央行的算计。
本次改革,央行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
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信誉好、风险小的企业由于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会迫使银行以更低的利率贷款给他们,而这样做就会极大地影响银行的收益。因此,为了尽量减少收益的损失,银行就会增加向小微企业贷款的动机,因为这类贷款银行可以向对方要求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
这样一来,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所谓的“资金错配”现象就可以自然得到缓解。
2.银行的算计。
尽管央行的计划堪称完美,但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各大金融机构是否会买央行的账还是一个未知数。
道理很简单。在流动性环境较为宽松,即市场上不缺资金的情况下,由于市场处于一种“买方市场”的状态,接受资金的企业一方拥有较强的议价权,
央行的这一计划应该有相当大的成功实施的可能;但是现如今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一种市场上普遍缺钱,即“卖方市场”的状态,银行不愁没人来借钱,因此不太可能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迎合央行的改革计划。
事实上,现如今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都高于央行规定的下限标准,就足以证明央行此次行动“象征大于实际”的性质了。
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有一天中国的金融又回到了“买方市场”的状态,银行有了降低贷款利率的动机,资金也未必会如央行所愿,顺利流入小微企业的腰包。
事物有可能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发展。
既然小微企业风险高、信誉差,那么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还是把钱借给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的动机更大。但由于央行实行了利率改革,后者的议价能力变强,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为了挽回损失,银行可能铤而走险,做一个大胆的决策—向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投入更多贷款,借更多的钱给它们,从而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以便抵消利润率降低所带来的损失。
看见了吧?这就意味着,本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许非但不能纠正“资源错配”的弊端,相反存在让这种弊端更加恶化的可能。
3.企业的算计。
那么,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算计又是什么呢?
有种种可能,但最大的可能依然是:痛快地接受银行的好意,进一步扩大它们的负债规模。
道理很简单。降低利率就意味着还债成本的减少和债务风险的降低,既然债务的风险降低了,为什么不多借点钱呢?
所以,本次利率改革如果执行不当,则不但不能有效纠正“资源错配”的弊端,相反还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从而进一步抬高中国经济的总体风险。
三、后续改革的展望。
综上所述,本次利率改革不但象征意义偏大,而且一旦实行不当,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
所以,尽早出招、防患于未然就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后续改革应该如何进行才能实现真正的功德圆满呢?
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
1.切实增加银行的“纠偏”动机。
很明显,利率的降低第一时间受益的总是那些强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者”,这就很容易让改革的目的落空。因此,完全的市场化改革是不易于“纠偏”的,适当的行政措施,也就是所谓的“僵化”政策还是必要的。只不过,这一次的“僵化”政策需要倒过来,从以前的向大型国企倾斜,到现在的向小微企业倾斜。也就是说,政府要伸出一只手,适当地按住银行向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贷款的冲动;同时,要伸出另一只手,适当地迫使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
除了行政手段这只“手”外,市场手段的“手”当然也可以使。
具体方法是取消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也就是现行基准利率),也就是说,只要银行和企业两厢情愿,它们之间就可以自由地决定利率水平。只要这一水平不至于达到放高利贷的程度,央行就不予干涉。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银行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向小微企业贷款,这就会增强银行向后者贷款的动机。
第二,既然银行可以通过正常的“表内业务”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那么,通过“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进行“表外操作”,攫取更高利润的动机就会大幅下降。这对于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及降低中国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而言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
2.尽快推进存款利率改革。
对于广大储户而言,由于存款利率长期低于通胀率(所谓的“实际负利率”、“利率倒挂”现象),购买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更靠谱的理财保值方式。而这一公众心理的形成极大地恶化了中国楼市的泡沫,并直接造成了“影子银行”泛滥的恶果。
所以,想方设法纠正“利率倒挂”现象,让老百姓能从正常的存款业务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成为当务之急。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显然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一个可行的招数。
只要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各大商业银行为了确保储户来源,一定会纷纷祭出“高息揽储”的大旗,向老百姓大幅让利。
老百姓得到实惠,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购买力,这一点对于建设消费型社会,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银行的盈利空间将受到巨大的打压,迄今为止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不过,这样做也有好处。我国的银行实在是太幸运了,中国的利率体制把它们惯坏了。而这种娇惯行为已经造成了许多奇观。
奇观一:不管中国经济多不景气,民间企业如何揭不开锅,我国的银行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
奇观二:中国的银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服务态度最差、服务质量最差的银行,但同时又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银行。
奇观三:中国的银行不怕坏账,甚至可以不懂金融业务,可以视经济规律为无物。因为有国家兜底,所以怎么折腾都无所谓。
因此,彻底改变一下游戏规则,让中国的银行真正变成一种“企业性质”的、“正常”的银行,绝对是为了它们自己好,也是为了国家好、百姓好。
除了利率改革外,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引狼入室”,将外资银行引进来和国有银行竞争。相信那个时候,中国的金融系统一定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总之,来日方长。毛主席教导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的利率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新一届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这条路我们一定会走得很好、很稳。
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1章 这些事,未必与你无关/1
狼与寄生虫/1
阿里巴巴IPO――输赢谁人定/7
户籍改革到底是谁的利好/10
通缩!通缩?!/19
搞错了对象/24
“贫富差距”的陷阱/30
“未富先老”是个伪命题/50
再谈“中等收入陷阱”/57
一只马桶盖引发的思考/63
“拖后腿”与“电话号码本”里的奥秘/68
“L 形”与“U 形”,孰真孰假/ 75
人均GDP 的“黄金期”/ 81
又是“网红”,又是“国民老公”,到底是什么/ 89
“泡沫”的光与影/ 98
除了“专业”,甭扯别的/ 104
楼市的终极归宿/ 114
第2 章 站在风口上的中国金融/ 127
利率自由化――一场真正革命的开端/ 127
钱荒,又见钱荒/ 133
“新国九条”“新”在哪里/ 137
房价管制是推广MBS 的唯一前提/ 142
互联网金融的新里程碑/ 147
“委托贷款”的喜与忧/ 150
“债转股”与杞人忧天/ 155
有序野蛮生长 ――“影子银行”与“债务危机”热的冷思考/ 160
第3 章 关于人民币,你不能不知道的几件事/ 168
人民币“内贬外升”是个伪命题/ 168
“大而不倒”/ 172
“狼”与“肉”的纠结――全球汇率趋势之我见/ 179
特别“例外”权/ 189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195
人民币“入篮”与“象征性意义”/ 203
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209
且战且走/ 218
让历史告诉未来――再谈人民币汇率问题/ 227
“暗箱”和“透明箱”,哪个更好/ 239
第4 章 不一样的风景――世界的中国和中国的世界/ 245
美国人是否在用“印钞”稀释债务/ 245
“美债违约”与“国家信用”/ 247
外资撤离的是与非/ 250
盼不来的“狼”/ 261
不值一提的TPP / 266
“需求”都去哪儿了/ 274
TTIP 与“两面夹击”/ 277
恼人的“两万亿”/ 283
“英国脱欧”,不是世界末日/ 285
何谓“地缘政治”?简单,“枪”与“钱”/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