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史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比较起来,宋代和元代的政府反倒十分关注社会的医疗措施。宋代政府曾编印许多大部头的医书,还在各个地方设置“惠民药局”;元代也延续这样的措施,甚至还动用官方力量,推动祭祀伏羲、神农与黄帝的“三皇庙”。明初虽然曾经延续前朝,经营地方上的公共医疗机构,但明中叶以后,这些机构大多荒废,如同吕坤的观察。直到清朝入主后,也未见复兴。竞争的手段
在缺乏官方规范的时代里,能读经典的儒医们,对于医学这一行中许多出身不明或是行为不检的从业者,不断地提出批评。如明代一位钻研中医经典《伤寒论》的医生方有执,就批评许多阿世媚俗的医生,只顾着赚钱,动不动说要为人调胃补虚,补血补气;还有些医生喜欢搞怪,打着秘方的旗帜来哄骗顾客,甚至号称自己能通神仙。他最后指出,这些医生把医药分成不同的专科,结果只是互相批评,助长嫌隙。这些现象显然都让方有执摇头叹息。
吴楚想必会同意方有执的批评,因为他在自己的书里也提及类似的意见。甚至更进一步,他将批评条列化,延伸成十条关于医生职业道德的规范,并命名为“兰丛十戒”。和方有执一样,吴楚尤其对那些为了得利而行医的医生深恶痛绝。
吴楚说,最初这十戒只是警惕自己所用。不过他的好友看到了,鼓励他将其放人书中,一并出版。吴楚起初还推辞,他朋友却借用佛教的修辞,说了一段颇为玄妙的话:“使人同守此菩萨戒,即同证无上菩提,岂非无度无量无边之大愿力,奈何秘之诊中,而犹存人我相耶?”换言之,是要吴楚不应藏私。吴楚这才点头答应,他说愿意与同道中人共同分享,却又意味深长地说,若是非同道中人看了,则能“听其吐骂可也”。
为何会有吐骂呢?大概是吴楚在十戒中,对所见的许多现象均直言批评,多少担心得罪人吧。他在十戒中,要医生们“戒贪吝、戒粗疏、戒偏执、戒势利、戒妒忌”;还要他们不要借着经典之名,乱开药方;不要有成见;不要滥用寒凉之方;不要汲汲营营于利益;更不要自满。
出版了十戒后,吴楚似乎仍意犹未尽。到了《医验录二集》,他又继续写下《医医十病》——另一个给医生的十戒。这些批评在在流露出吴楚对于当时医界的不满。
在这些文字中,吴楚提到,当时有些医者心存嫉妒,时常批评同业,甚至带着恐吓的口吻,要求病家不得服用其他医者的药方。吴楚自己就有类似的经验。他说有一些好事者,喜欢把他的药方拿去给别的医生看。别的医生看了,必定“交相诋毁,吐舌摇首”,然后说某药有害,某药不可服用。吴楚用感慨的口吻,病都已经治好了,哪有什么不可服用的道理呢?
只是,在一些传记中,我们确实也看到名医可能因为太受病家欢迎,而招来不少毁谤。可见医者间的竞争不仅激烈,还可能流于恶质。
既然曲高和寡,声势越高毁谤越多,有些医者就选择随波逐流。但吴楚又批评这些人全无主见,只会附和流行的治法,“群尚轻浮,我亦如之;群尚清降,我亦如之;群尚平守,我亦如之。”既然能够迎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口味,自然能赢得名声,又可赚得大钱了。吴楚对此提出警告:这样的行为可是造孽,而且利益越多,造孽越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