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148115
  • 作      者:
    付马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利用多语种资料尽可能还原一个在既有历史书写中语焉不详的西域政权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荣新江,现为北京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西域历史语言、敦煌吐鲁番文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西州回鹘王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历史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抛开丝绸之路的背景研究西州回鹘历史,抑或在不理解西州回鹘历史的情况下讨论9-13世纪的丝绸之路东段,都很难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全貌。厘清西州回鹘历史的基本问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唐、元两代之间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打下基础。一般认为,陆上丝绸之路在盛唐时代一片繁荣,而随着唐朝势力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退出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也因此衰落。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著作中,唐代以后、元朝以前的陆上丝绸之路往往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唐代以后传世汉文史料对中亚东部地区缺乏系统记载有关。而正是史料和相关研究的缺失,给世人造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在盛唐以后步步走衰的错误印象。通过对西州回鹘历史的复原、对9-13世纪丝绸之路中亚东部地区的复原,本书将展现出这样的一幅历史图景:丝绸之路东部天山段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回鹘的治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州回鹘史所反映出的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中亚东部地区的城市文明在9-13世纪间产生了爆发式地增长。这正是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的写照。
展开
精彩书摘

隋唐时代天山北道的兴起

 

公元7世纪初,前述情况发生重要转变,天山北道悄然兴起,成为沟通中原汉地与中亚的交通干道之一。《隋书·裴矩传》引裴矩所作《西域图记序》记载,当时东西往来的商贾在敦煌和西域间行进的道路“凡为三道”。其中,“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正是天山北道。此道经过突厥可汗庭,直接受西突厥汗国控制。当时正值粟特人与突厥人共同体(Turco-Sogdian Milieux )发育成型,粟特商人依托突厥帝国在整个中央欧亚草原的霸权,通过草原之路四处通商。这条商路的兴起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裴矩的记载中并不见“北道”有城郭、道路等属于定居文明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各地之间明确的道里数,则当时的“北道”应仍是一条草原之路。

 

天山北道在唐朝的经营之下得到了发展。7世纪上半叶,唐朝先后在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南部设置伊、西、庭三正州,开始了其对东部天山地区的直接统治。7世纪中叶,唐朝攻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反叛势力,将军事势力辐射至整个东部天山地区。唐朝随即开始在西域地区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定居文明的交通体系。《唐会要》记:“显庆二年(657)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大破贺鲁于金牙山,尽收其所据之地,西域悉平。定方悉命诸部,归其所居。开通道路,别置馆驿。”贞观二十二年(648)贺鲁率部内属唐朝时,最初被置于庭州下。永徽二年(651),他率众西迁,于双河和千泉建帐,自立为沙钵罗可汗,统摄西突厥咄陆、弩失毕十姓。贺鲁势力在天山北麓地区称霸,数度侵扰西蕃诸部,并进寇唐庭州。为剿灭贺鲁势力,唐朝先后三次西征,主要行军线路和交战地点均在天山北麓。永徽三年,梁建方、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府兵、回鹘兵与贺鲁属部作战。行军涉及天山北麓的处月、处密、处木昆等部所在和牢山、凭洛水等地。永徽七年,程知节于葱山道行军讨击贺鲁,唐军在鹰娑(今巴音布鲁克)与贺鲁部交锋。显庆二年,唐朝发两路大军,分别从天山北道和阿尔泰山南麓向西进攻贺鲁牙帐,最终攻灭贺鲁势力。唐朝在击破贺鲁势力、收服西突厥地面后,为保证其军事控制而实行“开通道路,别置馆驿”的措施,应覆盖了天山北麓地区。692 年,唐朝从吐蕃手中夺回安西四镇,发三万汉兵驻守安西,标志着唐朝西域镇兵化时代的开始。702 年,又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从此形成安西、北庭两大军区防御东部天山和塔里木盆地的局面。随着唐朝屯重兵在东部天山地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和驻防的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展开。天山北道正处在北庭都护府的防卫、经营之下,它逐渐从一条几乎无迹可寻的草原之路蜕变成一条有着明确的道里、完善的路政设施和严密的驻防体系的“阳关大道”。《新唐书·地理志》记北庭的情况如下:

 

北庭大都护府,本庭州……县四。有瀚海军,本烛龙军,长安二年置,三年更名,开元中盖嘉运增筑。西七百里有清海军,本清海镇,天宝中为军。南有神山镇。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至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又渡白杨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过思浑川、蛰失蜜城,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水皆北流入碛及入夷播海。金满,下。轮台,下。有静塞军,大历六年置。后庭, 下。本蒲类,隶西州,后来属,宝应元年更名。有蒲类、郝遮、咸泉三镇,特罗堡。西海。下。宝应元年置。

 

唐朝沿着天山北道设立众多城镇,用以屯兵、供给行人。各城之间的距离里程明确,说明这时天山北道的道路已经固定下来。唐代天山北道不但联结着草原地带,更一跃成为中原进出中亚的首选道路。


展开
目录
导论 西州回鹘史:史料与研究状况/1
  史料/6
  研究状况/47
第一章 前史:东部天山地区进入回鹘时代/72
  从“二庭四镇”到回鹘时代/72
  漠北回鹘对东部天山地区的统治/85
  从回鹘西迁到西州回鹘政权的建立/100
第二章 西州回鹘建国史的重构/106
  西州回鹘王朝建立之初的挫折/106
  回鹘文历史文献xj222-0661.09所记史事的性质/115
  西州回鹘对东部天山地区的统治/132
第三章 回鹘不是“突厥”
    ——回鹘文献中的“突厥”与回鹘的族群认同/155
  回鹘的自称/156
  漠北时代的回鹘与“突厥”/159
  回鹘文献中的“突厥”/161
  对“突厥”的贬低和对“突厥语”的接受:渊源初探/168
  小结/177
第四章 回鹘时代的北庭、西州与伊州/178
  回鹘时代的北庭城/178
  回鹘时代的西州诸城/196
  宋元之间伊州地区独立政权的出现/225
第五章 回鹘时代的丝绸之路天山南道诸城/239
  焉耆/240
  龟兹/242
  拨换/245
  巴楚(据史德)/249
  喀什/254
第六章 回鹘时代的丝绸之路天山北道/259
  隋唐时代天山北道的兴起/261
  回鹘时代文献所见天山北道各地/264
  从游牧带到城市带:回鹘时代天山北道的文化转型/280
  小结/282
参考文献/284
致谢/3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