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人的精神事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90140
  • 作      者:
    何言宏著
  • 出 版 社 :
    昆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何言宏,男,1965年4月生,江苏淮阴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介入的写作》、《精神的证词》等,另有论文多篇,主编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丛书”等。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批评与研究既是专业工作,又应该介入现实、行使使命。基于此,《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知识人的精神事务》致力于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基本问题的重新研究,细致考察文学现状,解读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现象、重要作者和重要作品,展示出作者何言宏近年对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积极推动和广泛参与,体现了一位新锐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对其精神责任的自觉承担。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研究“文革”时期中国恐惧的基本特点时,徐贲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恐惧是人在生存完整性受到伤害和威胁时的基本反应,对人的伤害可以是肉体的、心理的、精神的或者象征意义的。在政治权力得到理性的控制,暴力行为受到法律约束,宽容和多元文化成为普遍伦理规范的社会中,恐惧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疏导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感觉或者超越性的经验。在这样的社会中,尽管有时会出现集体性的惊恐,恐惧毕竟不会长久成为公众生活的基本心态。然而,‘文革’期间的中国并不是这样一种社会,普遍的无安全感、朝不保夕、惊恐猜疑及担惊受怕,成为当时极具特征的公众生活状态。……这一意义上的恐惧已经不再是个人情绪的变动或者甚至那种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关于存在的超越体验(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和长久维持的、具有特殊政治内容的心理机制。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结构性恐惧,一种必须从暴力这种政治压迫关系来得到解释的社会心理。”诚如徐贲所说的,“文革”时期的中国恐惧形成于“文革”这种“特定社会环境”及其以“革命专政”所建立的“政治压迫关系”,它不仅是当时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时代性的“公众生活状态”,而且确实还“长久维持”,延续至今,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极为可怕的人性暗陬与精神遗存。比如在《随想录·我的噩梦》中,巴金就曾记述自己经常会梦回“文革”,重新经历被红卫兵殴打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恐惧,在见证文学的很多作者那里都有表现。比如朱正琳在《里面的故事·醒不过来的梦》中,就说自己出狱三十年来“有一个梦一直在追逐着我——我老是梦见自己又被收监!说是案子还没有结,说是案子还需重审,说是案子又查出了新问题……总而言之,我又进去了”。据朱正琳说,在他平生所有的梦中,这样的噩梦具有最高的“清晰度”与“现实感”,最为真切。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文学史重省
精神权力的瓦解与重塑
当代中国的见证文学
“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
为什么要鼓吹忘却?
现时代的中国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
中国当代文学自主性的建构
近年文学的民间意识与文化政治问题
坚持一种批判的地方性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

第二辑 作家作品论
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精神创伤与美的救赎
重新“归顺”于对“人”的关切
权力批判中的道德诫命
叹息与呐喊
书写我们的核心经验
精神乡邦的眷顾与坚守
“花儿的野腔把人迷……”
天空宽广到何时,天空宽广到何地?
第三辑 文学批评论
陈思和教授的学术世界
批判的学术如何可能?
发现者的激情与尊严
“诗歌标准”的焦虑及其他
“重写诗歌史”!
“边缘”的意识形态
诗歌史的写法
深入历史与介入现场
深入现场与发现问题
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
介入的批评
为价值而学术
学术风度与批评精神
我们最切要的批评精神
批评的经典化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性问题的反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