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士族审美趣味和中古文坛风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4773
  • 作      者:
    归青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归青,男,1956年生,江苏常熟人。先后就读于上海市第四师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工人、小学教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撰有专著《南朝宫体诗研究》和论文五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丛书:士族审美趣味和中古文坛风尚》是一本以六朝文学为中心的论文集,涉及历史、文化、文学、理论和审美鉴赏诸多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丛书:士族审美趣味和中古文坛风尚》分“文论编”、“文学编”和“鉴赏编”三编,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理论是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文学规律的升华;而文学创作则是理论升华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理论。而文学鉴赏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文化、近典、古典、词句、语言、人物、历史、事件一件件拆开,重新组装,是把诗人在诗歌里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供人阅读,供人欣赏的工作。这三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在文学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发明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丛书:士族审美趣味和中古文坛风尚》:
  我以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经”字的理解。“经”自然是经过的意思。所谓“经过”云云,总是相对于甲地到乙地中间的某一点而言的。在“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两句中,一般读者很容易理解为是从怀县始到洛阳终的一段路程,这就会把“旧庐”当成是在怀县和洛阳之间的某个地点。这在文句的理解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与实际的地理方位则是完全不合的。这就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写这两句话时,他心目中旅程的起点和终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既然以洛阳为终点的说法说不通,那么我们何妨改换一下终点,看看能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以为,作者在描述他的行程路线时,是把整个旅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也就是说,他是把怀县作为旅行的起点,同时又作为终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只要在这趟旅行中,他还没有最后返回原地,那么他途中所历,不管是顺路也好,还是枉道也好,都可以说是经过了。序文中所谓的“经其旧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事实上,这一层意思,在正文中也有照应。正文不是在清晰地交代了之前的行程之后说,“经山阳之旧居”吗?获得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对比序文与正文的表述,就会发现,二者间其实根本没有矛盾。序文只是正文的简略说法,而正文则是序文的详细描述。只是因为序文过于简略,省略了某些环节的交代,以至使人误以为“西迈”和“返经”是发生在同一时段中的两个行为。其实对序文表述的确切含义,李善早就作过解释:“言昔逝将西迈,今返经其旧庐。”将“西迈”和“返经”作为旅程中两个阶段来看,“西迈”是昔,“返经”是今;赴洛阳在前,吊山阳在后。“经其旧庐”是相对于整个旅程而言,而不是发生在“西迈”途中。这样的理解才是深得作者用心的,也是完全准确的。
  解决了行程路线的问题之后,我们对向秀此时心态的理解可以更具体、真切。景元四年(263)十月以后,嵇康因为坚持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被司马氏集团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名义杀害。这无异向当时所有的士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要么与政府合作,要么就是遭受迫害,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作为嵇康的朋友,在此之前向秀对于司马氏政权的态度,即使没有直接地表示反对,至少也是持着消极的不合作态度。我们从他赴洛后,司马昭的问话中即可看出端倪。“文帝问日:‘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说明此前的向秀一直是用避世的方式消极抵抗当局的。即使此后被迫入仕,他也并无热情,“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然而嵇康事件的发生已经不允许向秀有丝毫的迟疑徘徊了,当局就是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迫使所有士人(尤其是名士)明确地表明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作为有影响力的名士,尤其是作为嵇康的朋友,向秀的出处举动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密切注视。我们从上引司马昭“闻君有‘箕山之志”’的问话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管向秀的真实动机如何,从司马氏的眼光看出来,“箕山之志”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包含着疏离,甚至是对抗现政权的意味。对于司马氏的这种解读,向秀自然是清楚的。何况其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是一个恐怖的时代。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中,向秀的处境是极不自由,甚至是极危险的。面对着强权的高压,如果向秀不想重蹈嵇康覆辙,想要保全自己身家性命的话,除了向当局表示臣服之外,还能有什么路可走呢?应郡计赴洛的决定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作出的,从向秀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在险恶环境中保全自己的明智的决定。我们看他在嵇康事件之前从未有过出仕的经历,嵇康一死就迅即作出应郡计赴洛的决定,可想而知,嵇康之死对他心灵震恐的程度,也可说明决定赴洛的动因了。《向秀别传》说“(嵇)康被诛,秀遂失图,乃应岁举”,把二者的关系揭示得很清楚,这是很有道理的。
  ……
展开
目录
序言
文论编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中国古代创作构思论三题
如何认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性质
论南朝诗学对“吟咏情性”说的改造
“文章且须放荡”辨——兼与某些说法商榷
也谈《文心雕龙·养气》中的“率志委和”说——与王元化先生商榷
《文心雕龙·征圣》“正言”疏解
刘勰论气与风骨的关系——兼论风骨的涵义

文学编
文人五言诗起源新论
《思旧赋》中的行程路线及作者心态
中古诗学分期论
论玄言诗对陶诗的影响
“淡乎寡味”吗?——玄言诗风行百年原因试析
从赋到诗:山水诗成因初探
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
观赏性:宫体诗的基本特质
论体物潮流对宫体诗成形的影响——宫体渊源论之一
宫体诗渊源论二题
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
“自赎”说质疑——《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札记
南朝宫体诗分期论
论宫体诗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描写:宫体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新贡献
佛教与宫体诗关系新论
20世纪宫体诗研究述略
“玄兔”之“玄”别解
苏子真的说服了客人吗?——《前赤壁赋》中苏子论辩策略的分析
王运熙先生的学术道路与治学风格

鉴赏编
山水之美与生命意识——王羲之《兰亭集序》评析
清新明朗情趣盎然——萧纲《采莲曲二首》(其一)赏读
饯别友人情依依——萧纲《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赏析
惊心动魄峡中游——萧纲《经琵琶峡》赏读
笔致精细心绪岑寂——萧纲《晚日后堂》读后
深情眷眷本色天然——萧纲《乌栖曲四首》(其一)赏析
宁静优美的静夜图——萧纲《夜游北园》赏析
借物明志婉转蕴蓄——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且向花问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赏析
悯时伤乱满纸凄怆——读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虚实交替突出神韵——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