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意象突围: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13217
  • 作      者:
    于小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小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2013年获北京市青年英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已出版的专著有《周作人文学翻译研究》《北京的多重讲述》;译著有《惜别》;参与编写了《现代文学基础》等教材。
展开
内容介绍
  《意象突围: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理论上的意义在于:在纯粹的学理方面,纳入异文化间的碰撞、融合来探讨接受美学,将是对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发展。长期以来,期待视野等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对于经受了两种以上文学濡化的群体而言,它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变迁的概念。调查并解析两种文学濡化而形成的两个期待视野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理解文学接受的复杂机制必定有所帮助。反过来,致力于跨文化的接受美学研究对于理解文化的融合与迁移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意象突围: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同样具有实践意义:中国亟须改变自己在国际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而以中国文学为首的中国意象与中国趣味的广泛传播,则是取得世界性文化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意象突围: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以留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国电影以及留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国文学作品为研究范本,研究留学生在中国文学接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倾向、审美习惯及其与原有文化的关系;寻找留学生在美学接受心理上的特点,掌握各国留学生与中国文化交流互动、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的真实状况,总结适宜于留学生接受心理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分析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深层机制,为推广与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提供建议与对策,为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推广指明方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础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宣扬中国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资源,并寻找部分文学资源难以形成世界性沟通的原因,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
展开
精彩书摘
  《意象突围: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
  二、价值认定与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群体严格说来,每一个健康个体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真理感。但这并不排斥不同的个体会有近似的生命真理感。相近的境遇背景、类似的愿望、近似的生命理解以及大致相同的安慰策略和意志选择,常常会造就近似的生命真理感。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不同个体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群体。文学是把这一潜在群体中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形成显在群体的方式之一。
  当某一个体自发地把生命真理感形之于文字而产生文本时,这一文本就产生了一种被阅读被赞赏的吁求。文本使被囚禁于幽暗中的个体性得以展露,在众人的目光下要求被承认、被赞赏、被关怀,这时文学就成为个体向群体抒发自我的一种方式。当这一个体性与通行的真理体系相吻合时,它加强了通行真理的确定性,使持赞赏态度的阅读者之真理感得到了其他个体的确认,于是产生了一种知音感;当这一个体性不接受通行的真理体系的囚禁而顽强展现自身时,它也唤醒了持赞赏态度的读者与作者相近的处于幽暗中的个体性,使读者自身的个体性得到了伸张和支持,这时文学就变成了关于冲破通行的真理体系之囚禁的对于自由的吁求和交流,读者与作者之间也产生了知音感。无论上述中的哪种情形,都形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相承认、互相赞赏、互相关怀,一都在他人那里得到了理解和支持。在这里,对自我的肯定导致了对他人的肯定,对他人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对自我的肯定。于是基于这一肯定,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了这一作品以价值:作者呼唤其价值,读者肯定其价值。但是,这时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因为对于作者来说,文本是其主观性的一种固化物,其本质是主观的,是作者的主动之物。而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往往把文本作为真理的蕴藏者来对待,文本成了影响读者主观感知的客观之物,因而相对来说,作者是主动的,而读者是被动的。所以作者往往是更加真诚更加勇敢的一类人,他以真诚勇敢的呼唤带来的读者的跟从,往往形成某种程度的众从现象。但既然价值是在读者那里实现的,读者有赋予其价值的权力,也有剥夺其价值即认定其无价值的权力,所以在价值的认定上,读者成了主动者,作者成了被动者。越是宗教化、政治化的社会,作者的主动性越大、读者的主动性越小。而越是商业化的社会则越相反:读者的主动性越大,作者的主动性越小。不论怎样,价值不是文本所内在固有的东西,而是由主体的认可赋予的。价值一方面与主体认可的深刻度相关,一方面与认可它的读者的数量即认可的广泛度相关。通过对作品的价值认定,作者和读者被联结成一个群体。它可以是一名作者与一名读者的群体,也可以是一名作者与多名读者的群体,亦可是多名作者与一名读者的群体,还可以是多名作者与多名读者的群体。相近的生命真理感使他们成为潜在的群体,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给他们贴上了标签,把潜在的群体变成了显在的群体。这时候,通过群体的价值认定,个体的文学表象变成了群体的文学表象。应该说明,这并不是个体文学表象成为群体文学表象的唯一途径,上述描述只适用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在自发地以心灵表象把握尚未被理性明确化的生命真理感时的情形,关于与此不同的其他情形,将在本章第三部分加以论述。
  在生命真理感的五个要素中,愿望、理解、安慰策略、意志选择等要素的相近同样会造成不同主体间的知音感,但相近的境遇背景往往被理解成相近生命真理感的始基。相近的境遇背景容易形成相近的经验,又往往生发出近似的愿望,并形成近似的生命理解以及相近的安慰策略和意志选择。这一相近的境遇背景,大者可指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小者可指两个牙病患者共同的牙痛,用以衡量“相近”的标准是无穷无尽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强调的阶级性文学所重视的恰恰就是共同的政治经济地位这一境遇背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女性文学,所关注的也是共同的女性性别境遇背景。而文学史研究上历来所沿用的“时代”这一范畴,指涉的也是共同的时间内的境遇背景,如此等等。
  ……
展开
目录
序言 学院派研究的应有突越
前言

第1章 中国文学意象的突围与全人类意识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国文化和历史事件
二、狭隘的民族意识之超越
三、多元文明与全人类文化观之树立

第2章 个体文学表象与群体文学表象
一、个体文学表象与生命真理感
二、价值认定与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群体
三、个体生命真理感与群体生命真理感的文本组合方式
结语

第3章 小说中的文学意象——鲁迅的突围
一、鲁迅小说的心理透析
二、《阿Q正传》的叙事魔力
三、外国人对《阿Q正传》的理解
四、外国人对《孔乙己》的理解

第4章 寓言中的文学意象——胡适的突围
一、中国人是“差不多先生”吗?
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第5章 诗歌中的文学意象——舒婷的突围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文学性质的改变
二、舒婷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的透析
三、外国人对舒婷诗歌的理解

第6章 散文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学意象——龙应台及其他
一、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调查报告
二、现实生活与文学映像

第7章 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战争题材
一、《举起手来》系列电影中的鬼子形象
二、《举起手来2》接受情况的调查

第8章 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爱情题材
一、《山楂树之恋》接受情况的调查!
二、确证梦想的文本

第9章 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现实题材
一、《人在囧途》接受情况的调查
二、打碎梦想的文本

第10章 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传统题材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接受情况的调查
二、本土文化意象的跨文化理解

附录 被试者背景信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