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5722
  • 作      者:
    户晓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户晓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民俗学者组织通讯会员。主要著作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一一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岩画与生殖巫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主要译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德]赫尔曼·鲍辛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记忆》([英]法拉、帕特森编,华夏出版社,2006),《民俗解析》([美]阿兰·邓迪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审美的人》([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商务印书馆,2004)。
展开
内容介绍
  《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首次从实践民俗学的理论立场来考察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运动,描述了民间文学从潜在的实践主体变成现实的实践主体、从自在的民间文学现象发展成自在自为的民间文学概念的逻辑进程,揭示出民间文学达成自由叙事的伦理条件。《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民俗学方法论,体现出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崭新风貌以及应有的深度和气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科实践参与当代中国为民主、争自由的社会进程,而且具有开启未来学术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
  依旧说,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质(特征)”属性,曾经是民间文学研究(认识主体)基于普遍性经验而给予民间文学对象(被认识的客体)的理论(概念)规定性。但是,在网络民间文学中,面对匿名的、虚拟的开放主体、无限主体之间的“关系(存在)场域”,网络民间文学实践主体作为网民共同体的实质(同质)性、实体性的集体性边界越来越模糊。在通过网络民间文学载体实践形式不间断地建构的“关系(存在)场域”中,曾经是职业的体裁表演者和同样熟悉题材、体裁的职业观众、听众之间相对稳定的角色、身份,就进入了可随时随地相互转换的自由流动的松散状态,于是,传统的、经典的民间文学实践主体的集体性特征属性,与否定集体性的个体性特征属性,在可相互转换(交换)、相互消解的关系条件下,就被网民共同体的公共性特征属性所涵盖。曾经因反抗他者(如庙堂文学、圣贤文学……)而建构起来的民间文学实践主体的实质性、实体性主体之曾经边界分明的集体性共同体身份、角色,对今天的网民共同体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与“集体性”一样,“口头性”的特征属性,也曾经是与“书面性”特征属性“势不两立”的民间文学的普遍性经验的理论(概念)规定性。尽管在民间文学的书面(书写、印刷)载体的实践形式阶段,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专利或版权就已经被不断地质疑;然而,除非网络民间文学的载体形式革命,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无上地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但是如今,当年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理想已几近于现实,于是,无论口头性还是书面性,都不再能够恰当地被用以规定网络载体的民间文学实践形式的特征属性。但也正是在口头性与书面性的特征属性可相互转换(交换)、相互消解的关系条件下,民间文学的网络载体实践形式真正的特征属性才向我们显现出来——民间文学实践主体当下、直接互动的现场对话的交流与交往。即,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真谛是:邀请所有素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无远弗届地加入公共领域的公共对话,即共同参与在表演现场的“表演中的创作”。以此,并非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发生条件,而是公共领域的现场(感)与公共的对话性才突显了民间文学的存在理由(注意,这里的发生条件与存在理由还是经验的),亦即,唯独当下、直接在现场(到场、出场、在场,并非一定是当下、直接的面对面)表演的实践形式中,民间文学才是民间文学。
  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被综合、转换为公共性,口头性被综合、转换为民间文学公共领域的现场性、(公共)对话性一样,并非只是在网络载体的外在实践形式和超体裁的内在实践形式阶段,民间文学实践主体的公共性和网络载体和超体裁实践形式的现场对话性特征属性才突然出现了。
  ……
展开
目录
序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
——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 吕微
自序 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引言 反本开新

第一章 民间文学:从表象到概念
第一节 “民间文学”是否已是明日黄花
第二节 从民间文学的表象说起
第三节 作为实践主体的民间文学如何意识到自身
第四节 却把他乡作故乡
第五节 对立面的不断扬弃
第六节 作为实践主体的民间文学如何回到自身
第七节 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被扬弃的历史

第二章 体裁叙事行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到言语的特殊性
第一节 网络民间文学扬弃了什么
第二节 语言:网络民间文学的普遍性
第三节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表演行为
第四节 体裁叙事表演行为或文本的边界
第五节 作为文本的体裁叙事表演行为及其责任
第六节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表演行为的形式意志

第三章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行为的公共伦理条件
第一节 口头性就是对话性
第二节 究竟谁在表演
第三节 “我们”: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行为的纯粹发生形式和条件
第四节 对抗、对歌与论辩
第五节 传承性:在你中发现我
第六节 从我与他到我与你
第七节 变异性:从你到真正的你(绝对他者)
第八节 民间文学:本源的伦理关系和信仰情感

第四章 同时到时的时间形式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当下性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内在时间
第三节 过去的并没有过去
第四节 体裁叙事行为的当前化与当下性
第五节 什么是当下性中的未来
第六节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行为向“未”来开放

结语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自由与责任
第一节 民间文学隐秘的渴望:模拟公民社会
第二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行为的自由
第三节 民间文学关乎德先生而非赛先生
第四节 民间文学的信仰情感与爱的伦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献给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