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6050731
  • 作      者:
    李云雷著
  • 出 版 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新世纪以来,中国最好的作品都是关于底层的,“底层文学”不仅创造出了优秀的作品,而且其代表性作家都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杰出成就,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底层文学”,不仅要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而且要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天下》特邀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研究。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等,著有评论集《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重申“新文学”的理想》。
展开
内容介绍
  “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2004年以来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中心,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或主体部分。“底层文学”思潮不仅产生了其代表性作家曹征路、陈应松、胡学文、王祥夫、刘继明、罗伟章等,而且对成名作家与青年作家都发生了重要影响。10年来,围绕“底层文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底层文学”也不断涌现优秀的作家作品,这一思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面貌,并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新颖的“中国故事”。
  本书共分18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底层文学”兴起的社会、思想与文学内部的原因,并通过对曹征路、胡学文、陈应松、刘继明、王祥夫等重要作家的专题分析,对这一文艺思潮做了整体性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如何阐释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焦虑,即使对于中国或中国人来说,这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果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以将当下中国视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转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不断扩张、将中国纳入其中的过程,这同样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而在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中,“中国”从一个东亚朝贡体系中的中央大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自强、维新、革命、改革,演变成今日国际条约体系中的一个“民族国家”。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现代中国”是什么样,仍然是未知的,这首先由于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这相对于以单一民族、宗教为基础的西方“国家”观念来说是一个异数;其次在“金融危机”以后,人们会更容易地认识到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弊端,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以及有着悠久文化与社会主义经验的大国,即使融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也有可能对这一“体系”本身产生较大的改变或影响,从而转变人类与世界未来的面貌。
  在上述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极大改变,中国人的心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作为表现心灵的一种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在传统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小道”,在“经史子集”的文化格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文学内部,也是诗词等文体占据着正宗的位置,小说与戏曲只是一种卑下的文体,经过晚清的“小说界革命”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在整个文化中有了较高的地位,而以小说为代表的新文体则取代诗词、“古文”等传统文体,在文学中处于中心位置,也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即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四分法,而其他的传统文体,如碑、铭、诔、赋等,如果不能纳入到“散文”或“诗歌”中得到承认,则被划到了“文学”之外。然而文学“现代化”的另一面是,它被赋予了表现或组织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责任,无论是启蒙还是救亡,中国文学都参与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它在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从“旧文学”蜕变成了一种“新文学”。
  ……
展开
目录

导论:新世纪“底层文学”论纲

一、 何谓“底层文学”

二、 批评“底层文学”的三个角度

三、  底层文学及相关理论问题

四、 “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


第一章:全球化视野中的底层文学

一、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

    二、全球化中的价值观或认同问题

三、1980年代“文学理想”的破灭

四、“底层文学”的传统,或新的可能性

五、世界文学视野中的底层文学



第二章:底层文学、打工文学与“中国故事”

一、文学史脉络中的“底层文学”

二、底层文学与打工文学

   三、“底层文学”的深化

   四、打工文学:新的体验

   五、中国经验与“文艺复兴”


第三章:2006:“底层叙事”的新拓展

一、思想层面的探索:曹征路与刘继明

二、艺术性的追求:李锐与胡学文

三、表现范围与方法的扩展:罗伟章与周昌义


第四章:2007:底层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民族形式”与左翼传统

     三、底层文学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四、“现代主义”或创作方法的拓展


第五章:曹征路与“底层文学”

     一、《那儿》:新“左翼文艺”的力量及其可能性

 二、《霓虹》:无望中的挣扎与力量

 三、《豆选事件》:艰难中的新生

 四、《问苍茫》:“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


第六章: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


一、讨论的基本情况

二、“纯文学”反思与底层文学

三、“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影响

四、新改革观与中国的前景


第七章:底层文学的误区与“新左翼文艺”的可能性

     一、“底层文学”的两种倾向

     二、底层文学、“纯文学”与现实主义

     三、底层文学与“左翼文学”的传统

     四、“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


第八章:胡学文:一棵树的生长方式

一、底层生活的发现者

二、执拗的主人公

三、叙述艺术的探索


第九章:王祥夫:底层生活与小说的艺术

     一、中国故事、文学传统与底层生活

     二、小说的艺术与人性美

三、道德的脆弱性与人性拷问


第十章:刘继明:从先锋文学到底层文学

    一、 先锋的意味与“节奏”

二、现实:关注与反思

三、从“底层叙事”到“新左翼文学”



第十一章:陈应松:中国乡村的“新现实”及其艺术化

     一、《野猫湖》:被逼而成的“同性恋”

二、《夜深沉》:故乡为何难以归去

三、《一个人的遭遇》:信任问题

四、新问题的发现及其“艺术化”



第十二章:贾平凹与新世纪文学的“底层”转向

      一、现实关怀与“底层”转向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形式”

三、长篇、生活与整体性的态度



第十三章:近期“三农题材”小说述评

一、近期“三农题材”小说展现的现实场景

二、文化与历史层面的反思

三、“三农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及不足


第十四章:我们如何叙述农村

     一、“故乡”的消失

二、土地:问题的核心

三、新的问题与新的经验


第十五章: 如何开拓乡村叙述的新空间

一、历史视野中的乡村“巨变”

二、世界文学中的“中国乡村”故事

三、“乡村巨变”与艺术的创造性


第十六章:“打工文学”的问题与前景

一、“打工文学”的兴起

二、深圳的新生代打工作家

三、周述恒和《中国式民工》

四、“新工人美学”的萌芽与可能性


第十七章“非虚构”文学中的底层叙事

     一、“非虚构”:问题与方法

二、“非虚构”的界限与传统

三、理论问题与新的可能性



第十八章:底层文学与青年作家

      一、从“先锋”到“底层”

二、不同风格的“底层文学”

  三、“底层”与开阔的世界



余论:新小资的底层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