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缘
家与家的故情深处
“何家到了”“知识分子真正劳动化了”。作家,作家的幸福祭奠。文联这个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繁荣创作。
《 阳台下的小街 》 是南丁老师写于1994年的一篇散文,写自家二楼阳台下小街的变化。刚搬来,可在小街散步,听街两旁的小叶杨树动听的声响,看它告知你季节的变化,对面起楼之后,猜想被窗帘遮掩的故事,也挺有趣。后来建市场,驴叫,人喊,黄尘透过窗缝钻进屋里,半天不扫,桌面落满尘土,卖了莲菜,又搭棚卖土豆,又建房搭店卖玉器。小叶杨树枯死了,断裂了,散步也就不再去小街,因为没了小叶杨树的低声细语,也就没有猜想故事的心情。在南丁老师搬进省文联新建大楼的十五层之后,称旧居为“楼下”,他说来“楼下”吸烟方便。我称南丁老师的旧居为“主席府”。这座楼是文联八十年代初按职务、职称分配的,1981年南丁任省作协副主席,主持工作,主席由省文联主席于黑丁兼任。1983年南丁任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一直住在二楼的四室一厅。
今天,我来到有阳台的二楼,演绎一个不用猜想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六十八岁的文学老年对八十一岁的老年文学大家的专访,这次和上两次专访,进入了文学老年的“编年史”。在“楼下”“主席府”采访已不是主席而成文联、作协顾问的南丁老师。
仍然有书香气,那是感觉。立地而到屋顶的书已搬走,所以,不必在走廊的书架中侧身往返,也没了书架上的烟灰缸。我说:没了烟缸,我有了失落感,南丁老师说:在桌上,两个。果然,南丁老师“老书房”里的书桌上并排一大一小两个烟缸,烟缸边是三包三种牌子的香烟,我手指烟缸和香烟说:特供。南丁老师笑说:共享。还有好茶。不让吸,我到楼下吸,看书,写东西。我俩笑着,各点燃一支香烟。烟雾顿时弥漫“老书房”。在香烟弥漫的“老书房”里,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次访谈,南丁老师端坐不语,他在享受烟草的沁入心肺的芳香。
对南丁老师仰望、崇拜如高山,指日三十年。近年,埋下身来阅读他的作品,挺起身来追踪他的文化活动,静下心来,探寻他的文化生命和人格魅力。在我几十年间对郑州这座中国最早城市进行历史文化的勘探、爬梳、写作中,南丁总在我眼前出现。几十年间,南丁是河南乃至中国文学史的一段。他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十年改革开放一个历史时代文学的开启、行进、曲折、发展、繁荣的见证,坐标式的人物,绕不过去。
喝茶,我的茶好。南丁老师起身倒水时,才发现“热得快”的电源未打开,他笑了,脸上竟有一丝羞涩,就又回到他的老书桌前,复又点燃一支香烟,眯起了眼,这时,这间“通透”的“老书房”的南窗泄进一片阳光,洒在南丁老师的头部和身上,那阳光静静地勾勒出一座雕像,一座文化老人的雕像。我继续我的访谈意图,前两次采访,虽已说过,这次有必要再重申。我信奉胡风的“到处有生活”,读书是我的生活。这一段,我“生活”在一百五十万字的 《 南丁文集 》中。我仅仅是进入南丁的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讲话、评论、序言中“生活”的;我又从这种“生活”中走出来,将南丁的一系列作品梳理、分类,作一次解读,加上我解读的观点;然后,按我的解读观点再进入“生活”说上三言两语,因为:南丁老师的作品,已经丰富、饱满,思想性和艺术性已臻完美,我进入的三言两语是学习心得,或者是加了一点儿背景,如此而已。在今年8月15日,第一次访谈南丁老师时,我告知:每写一、二章,访谈一次。那一次是喝酒,南丁老师的答复是,“啪”地与我碰杯。我还告诉南丁老师:有些作品,我是“进”不去“生活”的,那是我思想和功力达不到,大段的引用,让你的作品再鲜活的跃然纸上。这也是我的观点,抑或是写作方法。
8月的第一次访谈,三小时又十分钟。
在“主席府”的“老书房”访谈南丁老师,是三小时正。
继续访谈,南丁老师又回到8月16日访谈时所说的两段“深入生活”,一段是派右派到大别山,一段是“斗批改”下放,自愿到山区去,与山民共命运。那里有南丁的家。
那两段终生难忘的“山水之间”的生活,那是他生命的一个重要节点,二十八岁右派到山区劳动改造,三十九岁的文化干部到山区与山民“三同”,生长成南丁一生的温暖向善。
大别山深处,来了右派何南丁,山民称他“何大锅”, ( 哥 ) 当地方言,锅哥不分。“何大锅”与山民平起平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家人,这是血肉结缘,深入骨髓的情与爱。南丁老师下放南阳,自愿进山,他说他喜欢大山,伏牛山深处山路旁,有了一家三口人的何家,夫人左春,女儿向阳,小水大队倒出粮仓三间屋,又给南丁老师“干打磊”了一间书房,于是在苍茫的伏牛山路,自通长途汽车以来,汽车都是在粮仓的坡下飞驰而去,南丁老师安家这里,专设一站:何家。长途车缓缓停下,售票员喊道:何家到了!还有生产队长王衍召,他是南丁老师下放时发展的党员,1993年,他已六十岁,那一年南丁老师到西峡开会,王队长无钱买车票,徒步七十里去看南丁老师,见面热泪奔涌,只一句话:想你,来看你。不吃会上的饭,又七十里徒步回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