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7843409
  • 作      者:
    黄平著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1.“火凤凰”是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策划的一系列人文批评丛书,在90年代的文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2.陈思和教授主编,并沿用最初的巴金先生的题词和任意先生设计的徽标。
  3.作者都是年轻的具有一定实力和潜力的批评学者。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现代中文学刊》责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评委、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从事80年代以来文学、“80后”文学、视觉与网络文化等领域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度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2011年度当选为上海“晨光学者”,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80后”写作与中国梦》收录作者近年来对于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论述与批评,尤其以对于韩寒、郭敬明代表的“80后写作”、春节晚会、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主流叙述为主,以缜密而不乏历史洞察力的的细读,将学院派的理论化研究与当下青年的生活实感相结合,通过文学与文化现象讨论青年一代的困境与突围,最终与真实的自我相遇。

展开
精彩书评
  ★无论是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家王小波还是曝光率极高的郭敬明、韩寒,无论是热门剧作《步步惊心》还是热炒大片《白鹿原》《小时代》,无论是令人爱令人怨的春节晚会还是80后创作的现状,作者都深刻精准的切中了要害,独到的见解令人茅塞顿开。
  ——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郭敬明的“幻城”与“宿命”
  一
  讨论郭敬明,一般谈到的是他的《小时代》系列,《幻城》等魔幻题材相对较少,有所分析的也往往流于印象式的描述。毕竟,和《小时代》系列的“现实”题材相比,《幻城》《爵迹》等魔幻题材,对于批评家的阅读障碍更大,原来的语词、语法与分析的范式,面对这类作品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说,穿透《小时代》这类现实题材,是要将“上海”还原为“幻城”,破却“小时代”的幻觉,重现“大时代”的真相;那么,穿透《幻城》这类魔幻题材,是要将“幻城”还原为“上海”,破却“幻城”的幻觉,重现上海所代表的真切历史处境(尤其是1990年代至今这个“漫长的1990年代”的真切历史处境)。概括地说,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走完这个循环,方有可能真实地理解郭敬明,以及更重要的,理解郭敬明所代表的庞大青年群体。抽象地说,只有在本质的层面上讨论郭敬明,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讨论郭敬明,而不是在表象的层面上、意识的层面上讨论,才是一种有效的讨论。以往的讨论,比如修辞上的文字是否华丽、有无病句、法律上的作品是否抄袭,都无法真正地解析郭敬明、穿透郭敬明。作为打引号的“郭敬明”,既是1990年代的当代史,又是1990年代的潜意识,而且他还证明了,历史与潜意识果然就是一回事,他称其为“宿命”。郭敬明的“魔力”,就在这里。
  且重温《幻城》,该书于2003年1月底上市,一经出版就获得大量好评,所谓文字绮丽华美,故事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大幻想”和感动人心的力量,销量十分惊人(2003至今,在文学出版市场上,可以说是“郭敬明时代”,唯一可能抗衡的是韩寒),郭敬明借此成为当下最畅销的作家。
  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掀起了另一股“抄袭”风波,认为《幻城》涉嫌严重抄袭日本漫画团体CLAMP成名作《圣传》,继而引起了郭敬明粉丝群与批评者之间长达数年的争论,这一场战争还在进行之中。
  在笔者看来,《幻城》一书在世界观设定、剧情、人物、对白、主题、风格等各方面和CLAMP“命运三部曲”——包括《圣传》(1989—1996)、《东京巴比伦》(1990—1993)和《x战记》(1992—2002)三部作品——的确存在大量相似之处。换而言之,《幻城》其实更接近于“同人小说”的定义(同人小说,指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不过,讨论是否“抄袭”,从来不是文学批评的首要目的,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幻城》与“命运三部曲”的同与不同,这种差异性是怎么出现的?仅仅是无意识的改写,还是暴露出深层次的历史的症结?这一切的关键点,就在于无论《幻城》还是“命运三部曲”的核心主题“宿命”——怎样的“漫长的1990年代”,让郭敬明传达出了如此“中国特色”的、被判定为“无法改变”的宿命?这个“宿命”,冥冥般控制一切的“宿命”,到底是什么?
  二
  回到作品,无论是否可以被称为“抄袭”,《幻城》模仿了CLAMP“命运三部曲”的重要主题“宿命悲剧论”,这一主题在《x战记》和《圣传》中较为突出。比如,《x战记》中,展开了一场赌上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决战——这结果,将由一个名为神威的少年所决定。神威可以是“代行神之威严者”或“猎取神之威严者”。如果少年选择了前者,就会与“天之龙”合作,为保护人类世界而与“地之龙”决斗;如果选择了后者,就会与“地之龙”合作,破坏现有的世界,创造一个没有被人类污染过的地球。神威本来不屑于这场“可笑”的争斗,但是为了保护亲如手足的邻居封真和小鸟,他最终选择了成为“代行神之威严者”。然而,在他做出决策的一刹那,封真成了“地之龙”,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小鸟。继而,“神威和封真是双生子”的宿命得以揭示:神威无论成为哪一方,封真就会自动转变为对方。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天之龙神威陷入了重重危机。
  “命运三部曲”的“宿命悲剧论”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1. 作品初始对宿命主题的确立。在《x战记》中是“天之龙”和“地之龙”的斗争及占星师对于未来悲剧的预测——人类的未来不可改变,封真和神威成为仇敌,“地之龙”将获得胜利,地球最终会走向毁灭。在《圣传》中,这一“宿命”显得更为复杂——虽然有“六星”宿命的预言,但是如何解释这个预言,却贯穿故事的始终。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圣传》剧情在最后高潮部分突然出现逆转。
  2. 宿命中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恶”——面对被“严重污染”的人类社会,是保护已有的文明成果,还是用暴力革命彻底改革?阿修罗和帝释天,究竟谁是“正”谁是“恶”?这些没有标准答案。
  3. “人”与“宿命”的抵抗。这是古希腊英雄式的抵抗,但与之不同的是,在以CLAMP为代表的一系列动漫作品中,“抵抗”的力量不是英雄本身的力量与意志,而更加强调一种羁绊——即“约定”和“情感”的力量。与之结合的,正是之前所述的作品人物中常具备的“至纯粹之爱”。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由CLAMP所开创的一种少女漫画的突出模式。
  郭敬明的《幻城》中的“宿命悲剧论”,有相似的一面,但是又有所不同。在有关“宿命”的确立上,《幻城》开篇有这样一个预言:“卡索,我年轻的王,红莲即将绽放,双星终会汇聚,命运的转轮已经开始,请您耐心等待……”读完全书会发现,这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预言,且不说这个预言涉嫌明显的模仿(《圣传》中九曜的占星 :“六星陨落,其为背天之暗星……汝所孕育之红莲火焰,将烧尽一切邪恶”),该预言的指向非常模糊,在小说开头匆匆出现后再无下文,并不像在《圣传》中贯穿整个故事。“红莲即将绽放”,如果指的是樱空释即将开始他一系列计划的话,那么“双星”又是什么?是指兄弟两人最后的见面?最重要的是,小说中真正的宿命,其实是来自于“渊祭”对于众人命运的操纵,这个“预言”不是形而上层面的,是有现实对应的。
  且举一例,小说的核心情节,卡索和樱空释的“宿命”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小说试图通过上一世“囚徒”与“霰雪鸟”的故事,将樱空释的死解释为轮回般的“宿命”。然而,现实是,樱空释的死不是“宿命”,而是卡索一手造成的。作者所谓的“宿命”,实际上只是“渊祭”的一个游戏,这一悲剧只来自“渊祭”的操纵而已。
  三
  《幻城》中的渊祭就是“宿命”,可以随意地决定他人的人生,而这个“宿命”是“恶”的,他恶意地伤害了诸多人的命运。也就是说,在《幻城》中,宿命不是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东西,而是可以经由一个“上帝”来随意操纵的。而“上帝”本身仿佛是自然存在的。
  在这种逻辑之下,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意发生,只要上帝挥一挥法力无穷的诞星杖,人类存在的意义就被全然抹去。CLAMP的作品决然不同。他的宿命也是“恶”的,但是这个宿命只是一个已占卜的结果,绝不存在所谓“上帝”。CLAMP所要叙述的,就是人类的情感战胜命定“恶”之宿命的故事。
  显而易见,郭敬明利用了“宿命”这一概念,成全了“永远是孩子”的幻觉——“我”永远是无辜的,是“宿命”在玩弄“我”。“我”又有什么错呢?上天可以随便改变我的命运。在如此命运之下,我只能做一个“忧伤的孩子”了。
  这一逻辑在《幻城》中有充分的体现,正是基于这种情感逻辑,卡索才会永远是一个忧伤的、寂寥的王,所爱的人都走了。造成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是“宿命”——他似乎成了一个“生而注定孤独的王”。但有意味的是,现实显然不是这样,他所面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我们”和“宿命”,在CLAMP的“宿命悲剧论”中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宿命”,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没有宿命,阿修罗又何以存在?没有宿命,“天之龙”和“地之龙”又何以存在?),“我们”就是为了抵抗“宿命”而生的。在强调“宿命”的同时,更加强调的就是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反抗。在这一观念下,“宿命悲剧论”已经不再是纯粹悲剧,而是生命的“必须”,是生命的“意义”。
  然而,郭敬明却悄然地把“宿命”置于“我们”之上。悲剧被无限放大,抵抗被无限缩小,人最终成为“宿命”的玩物。这是郭敬明式的对于“宿命”的理解:他的“宿命”是一个酝酿“悲伤”的源泉,无关抵抗,仅供忧伤。
  在小说的最后,卡索感到了生命的无望,选择了自杀。这或许就是郭敬明无意识地给予我们的答案。而“自杀”也正是对于CLAMP“宿命悲剧论”最大意义上的反写。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青年一代(又何止青年一代!)的历史能动性丧失殆尽,我们生活的“幻城”,真的不可改变吗?我们面对的“宿命”,真的亘古常在吗?悲伤逆流成河,这忧伤却如此乏力。
  不可否认,郭敬明的“幻城”,击中了一代人的潜意识(舍此无法解释他惊人的畅销),将不可讲述的现实以魔幻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野草”式的象征性写作,但是郭敬明的“野草”式写作,是为了熄灭地火。从现实到魔幻,从魔幻到现实,郭敬明的所有作品,从时间上营造“小时代”,从空间上营造“幻城”——这座新的铁屋子,或者说来自“野草时代”的铁屋子的变形,却不见了“呐喊”。这是一种非魔幻非现实又魔幻又现实的“郭敬明主义”。
  ……
展开
目录
辑一 幻城突围 / 001
革命时期的虚无:王小波论 / 003
个体化与共同体危机
——以“80后”作家上海想象为中心 / 034
“大时代”的文学现状
——怀念巴尔扎克 / 056
郭敬明的“幻城”与“宿命” / 060
郭敬明:历史的孤儿,物质的病人 / 066
安妮宝贝:大时代的局外人 / 069
“女性向”文化:《步步惊心》与穿越小说 / 075
《风起陇西》:“一曲忠诚的赞歌” / 080
《量子江湖》:后新武侠的诞生 / 085
源自虚无: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 / 092
江湖的秩序
——《神雕侠侣》阅读笔记 / 098
辑二 文学立场 / 103
类型文学与现代生活 / 105
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 / 110
新世纪底层文学:当文学重返历史 / 114
文学批评如何回应当下生活 / 123
面对时代发言的文学批评 / 126
辑三 中国光影 / 129
当哈姆雷特遭遇章子怡
——解析《夜宴》 / 13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从《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 138
《白鹿原》:牌坊、麦地与乡愁 / 142
革命中国 戏梦人生
——李安的《色戒》与张爱玲的《色戒》 / 147
《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中国遇上美国 / 152
苍老的青春 / 157
《小时代》:“女王加冕” / 160
辑四 盛世神话 / 163
2006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165
2007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171
2008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176
2009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182
2010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188
2011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201
2012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211
2013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 216
辑五 “中国梦”三人谈 / 219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 221
后记 / 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