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到了莫斯科后,到处参观、采访,及时写好通讯报道,发回国内,在《晨报》上连续发表。他非常忙碌、辛苦,所以无暇也无心写诗。我们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会发现那种新鲜而惊诧的感受,能用散文直接表现出来,但要用诗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散文是米,撒种就能有收成,而诗是酒,需要有更复杂的工序、更内在的操作。瞿秋白用散文得心应手地实况报道了自己对一个陌生国度的观感,但没有用诗去记录;有不同文体内在的差异和局限方面的原因。我们注意到,他在苏联写诗很少,只有《秋意》、《“皓月”》、《“东方月”》、《俄雪》和《海》5首。我们更注意到,这些诗中出现的苏联影响还是相当表象的,无非是宏阔的意象、广袤的空间以及由此造就的空茫与无穷。如《海》写于他因为患严重肺病被送到高山疗养院休养期间(1922年3月10日),诗中就有这类意象:“狂澜四海,突卷将生意,入汪汪墨浪无垠。”
苏联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诗歌中的表现要延后些,要推迟到他回国以后,也许,苏联的思潮比苏联的现实留在他头脑里的印象更深,或者说,那样的思潮和现实在他的感受机制中几乎是脱节的,还不能构成诗歌创作的酶素。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国的现实语境显然能自然地切人他的意识,跟他在苏联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一结合,就产生了所谓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和共产主义理想色彩的诗篇。正是这两者顺理成章似的突然结合,使秋白的诗情骤然迸发出来,如同电闪雷鸣,如同山洪暴发;在他刚刚回国的第一年(即1923年),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写了相当多的诗,留存至今的就至少有6首。
在文艺思想上,他受到当时苏联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影响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关心社会,二是要为大众服务。《赤潮曲》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肯定写于他刚刚回来(1个月)之后不久。这首诗对这两方面有明显的表现。秋白认为,关心社会首先是要认识社会,他所处的中国社会的实质是:国家被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被沦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