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6378
  • 作      者:
    王元忠,王建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富有意味的特征个案为研究对象,精选作者王元忠、王建斌十数年来相关论文26篇,依据作者和具体文学现象所置身的历史时段,顺延类化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12篇取名为“未曾远去的风景”,着重从民间文化资源、主体性的建构、女性主体意识识别和启蒙话题的演变等层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构建问题;当代部分12篇取名为“犹自遭遇的现场”,承继现代部分的启蒙和现代性等话题之外,别劈路径,另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新时期文学的先锋性建构、文学的地域性表达、底层文学的诉求和当代文学的传统变异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当代中国不断变动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学的复杂景观。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元忠,汉,甘肃甘谷人,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95年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199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长期从事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多项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星星》等杂志上发表过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
  
  王建斌,男,甘肃镇原人,1974年2月出生,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兰州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合著出版《电影艺术导论》、《陇右文学》两部,主持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从现代到当代,中国文学有着内在绵延不断的命题承续,但亦有因着外在文学活动场域的变动而引发的主题变奏。《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精选著者十数年来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论文24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名为“未曾远去的风景”,下编名为“犹自遭遇的现场”,紧扣特殊个案,立足中国文学在现当代特殊历史阶段之中一些重要的现代性命题和文学发生场域的演进关系,从民间、个性、女性、启蒙、政治、先锋、底层等关键词语的分析入手,具体论述了中国文学在百年历史流变之中的变革和承续,显见了著者主体对于文学并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真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的写作融学者之思与诗人之诗于一体,分析细致,论证严密,表述流畅优美,具有较高的学术和阅读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很明显,虽然在具体的故事内容的构成上,依据不同的表意目的,在不同的小说写作中,鲁迅有着不同的增删变异处置,但是,这些不同的增删变异处置,毕竟都是增删变异,其增其删其变异,自然都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东西进行的,因此,归根结底,在不同的叙事之中,鲁迅事实上都借用或涉及了一个大体相同的个人故事。
  这种被同一作者反复讲述的故事,依据心理学的理解,往往是作者生活经历中富有意义的构成,其可以称之为个人生命中的“故事原型”,也可以算作是个人心理中的“重要情结”,它往往有意无意地即成为作家写作的“母题”类故事,贯穿或遍布于作家一个阶段甚或一生的写作。通过对于这样的母题类故事的分析,读者不仅可以触摸作家深层的心理构成,还可以探究作家对其进行变异处置时的目的、意图,从而对于作家及其写作都获得更好的理解。
  翻阅鲁迅的小说,读者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母题类故事,如幻灯片事件中的看和被看的故事,如狂人或疯子的故事,如人血馒头或牺牲的故事,等等,它们作为被鲁迅反复写作的主体故事,构成了我们走进鲁迅小说和其精神世界的极为重要的基石。联系鲁迅生活的实际,具体到前述的老母和夭折的儿子的故事的小说表现,我们可以有如下发现:
  一方面.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鲁迅对于母爱的理解。鲁迅十三岁时,祖父科举案发,在家里不断为此变卖家产之时,虑及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每每为此潸然泪下;十六岁时,久病的父亲逝去,母亲寡母抚孤,备受生活的磨难;十八岁时,年幼的小弟弟又突然夭亡,母亲为此哭红了双眼,但强忍着悲痛,她还是于各种复杂的家族关系之中左右谋划,坚强地将他们兄弟养大成人……诸多的事例,都说明了母亲对于儿子们满含苦涩但却深沉的爱。缘此,虽然有人曾因为鲁迅没有直接写过自己有关母亲或母爱的文章(事实上是有的,根据冯雪峰等人的回忆,鲁迅病逝前曾有过写一篇表现母爱文章的念头的,只不过因为病情发展得太快,没有来得及动笔),遂想当然地以为在鲁迅的世界中,母爱其实是根本上缺失的,但从这些有关老母(或寡母)与儿子母题类故事的反复讲述之中,通过另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读者自是可以明白,母爱在鲁迅的意识中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缺失。鲁迅曾给人讲过:“我娘是苦过来的”,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所以从《药》、《明天》到《祝福》、《在酒楼上》,从其中描写母亲和儿子关系的片段之中,读者便都能够发现鲁迅深藏于内心的对于无边而又无私的母爱的感知和体会。因为这种感知和体会,所以读者还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相关故事的叙述之中,鲁迅还通过叙事人的叙述,凸显了生活世界中人们对于这种爱的缺乏感应: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的悲哀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单四嫂子的苦痛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祥林嫂的唠叨有谁会真心聆听呢,对于母亲于死去弟弟的爱念,吕纬甫甚至也不以为然。对别人冷漠的刻意揭示,恰恰从相反的角度,具体说明了鲁迅对于这种冷漠的不能认同或真心的反感。
  ……
展开
目录
上编 未曾远去的风景
鲁迅小说中妇女婚姻反抗行为的文艺民俗观照——以《祝福》、《离婚》和《伤逝》为例
从具体的物到精神的象征——鲁迅写作中的“牺牲”意念
死亡事件的文学显影——从一个典型个案看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文学表现
从俯视到正视——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大众文学接受观的形成
自我的建构与迷失——郭沫若《天狗》一诗的意义解读
无法持续的青春——郭沫若诗歌创作中的“青春期写作”表现
时间的故事——郭沫若诗歌研究的历史阶段性分析
爱的教训和温柔的抚慰——从文本和历史语境的关系看冰心的散文创作
新诗写作中的技巧专家——卞之琳诗歌写作的艺术分析
后花园隐藏了多少秘密——萧红小说《后花园》中“后花园”意象的意蕴解读
不经意的探索性——叙事视角与萧红小说《后花园》的写作
女性的散失——张爱玲小说写作中的女性问题探索

下编 犹自遭遇的现场
不同的底层——“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表达与当下的底层写作
别样的现代——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观照
洗涤他们的灵魂——启蒙视域下赵树理小说的民俗文化表现
政治上起作用——政治视域中赵树理小说写作中的民俗文化表现
缺席的表达——论格非前期小说中的空缺叙事策略
从暴力到温情——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主题转向
我便期望一次蜕变——李云鹏诗论
再下边是诗——简论何来的诗歌创作
肠胃引发的革命——以《海鲜啊海鲜,怎么那么鲜啊》为例谈须一瓜小说中的底层叙事
从生活到生存——胡学文小说《奔跑的月光》中的“寻找”主题解读
不彻底的政治新人——当代文学史背景下的带灯形象解读
植根于民间的土壤之上——从神佛文化视域看贾平凹小说《带灯》中带灯形象的建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