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去的童年还给孩子们!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幻想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照他们看来,幻想就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就是想入非非。因此认为,幻想不管多美,也比不上“实际”和“现实”。
有些十几岁的中学生,看侦探、推理小说几乎看入了迷,如果叫他们看高尔基的《童年》,他们就会说:“那里面讲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不切实际”,所以不感兴趣。如果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的童话,他们更会轻蔑地说:“那是骗小孩子的!是假的!”言外之意是:他们已经是精通人情世故的“大人”,不会再受不切实际的童话欺骗了。可是如果反问一句:“侦探、推理小说就是真的了吗?”他们虽然会一时语塞,不知何以对答,但仍然执拗地认为,侦探、推理小说到底比较“实际”,更符合他们所理解的所谓“现实”。
不仅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在那些负有教育孩子之责的大人中,也不乏对幻想连连摇头的“现实”崇拜者。童话,他们还是要的,但要有“现实”教育意义,如教导孩子们爱劳动、懂礼貌等等。只要让小猴、小兔……登场,现身说法,或者让孩子做一个梦,一觉醒来,幡然悔改……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童话了,而且是唯一有益的、可以奉献给小读者的童话。如果稍微离了点儿谱,那,对不起,他们就会连连摇头——怕教坏了孩子。芬兰作家巴洛海莫的短篇小说《压扁了的鳊鱼》,写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把周围的一切都涂上一层幻想的色彩,有时他的想象力是那样富有诗意,就连把他的幻想一概斥之为“谎言”的同学,也不由得羡慕起他来。但这样的作品在那些崇拜“现实”、鄙薄幻想的人的眼里,却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似乎是在赞美“说谎”。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或者是假装不知道,那些本来应该对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丑小鸭》……感动得落泪的孩子,竟在接受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提供的“现实”的熏陶,而这些“现实”教给孩子们的,又岂止是“说谎”而已!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小女孩伊娃对汤姆叔叔说,树上住着七个矮人,还说,她常在自己的“宫殿”里和矮人们相会……在绝对的“现实”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一定会认为这纯粹是幻想,是呓语,一定会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这完全是骗人的!”但正是这颗天真纯洁、充满幻想的童心,真正懂得爱的意义,能不受当时的“现实”欺骗,对被一般人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黑奴制提出抗议;虽然这不是理性的认识,但她的心却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黑奴制的不合理,正是她,这个不懂“现实”、相信童话的姑娘,提出要给汤姆叔叔自由,把自由还给所有的黑人奴隶。
安徒生曾经带着一位林务区长的小女儿到树林里去,找到了他事先藏在那里、准备送给这个小女孩的一些小玩意儿,并使她相信,这一切都是地神藏在那里的。神父认为他“欺骗了天真的孩子”,安徒生却回答说:“不,这并非欺骗。她将一生都记得这件事。而且,您可以相信,她的心绝不会像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人们的心一样,轻易地变得冷酷无情。”(巴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这位一生都在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想象,并始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的伟大作家,就是这样来反驳那个虽然自己天天在以神的名义骗人,却又想以“现实”的名义扼杀幻想的神父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