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恽铁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7420
  • 作      者:
    张胜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胜,男,1977年出生,重庆市人;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方剂学专业;从事方剂学教学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主编《舌尖上的中医》,作为副主编参编《中医方剂临床臻粹》《美容方剂学》。参编《中医名方临床挈要》。《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恽铁樵,名树珏,字铁樵,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民;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苏武进人,近代著名中医。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和多部中医函授学校讲义。在学术思想方面,对《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多有阐释和发挥;在临床经验方面,内外妇儿各科兼通,尤在儿科病证方面颇有心得;创办函授学校,培养后学。《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主要内容包括恽铁樵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关于中、西医之争。自西医学传人后,医学界及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反响,面对如何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旧政府消灭中医的种种措施,医学界、文化界、商业界乃至一些海外侨胞都发表许多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进行了长期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①怎样认识西医学;②中西医学能否汇通;③中医学有无存在价值;④中医学怎样向前发展。这些问题的论争涉及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中西医汇通派,以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等为代表;废止中医派,以余云岫、汪企张为代表;中医科学化派,以陆渊雷、谭次仲为代表。这场论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期论争的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均有所不同。同时,还有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势态虽有起有伏、有断有续、有激战、有缓解,但总体上则贯穿近代史全过程。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运动在医学领域的反映,也是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西医汇通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西汇通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已经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当时的中西汇通思想和科学活动。而近代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这一主张的人,也不是医学家,而是当时洋务派的李鸿章。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写道:“是书专明用药方剂。亦如葛洪《肘后》、思邈《千金》之体以便循省。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日小补!”此论一出,影响日深。
  近代的中医学家同时还担负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因此,不断积累新经验,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近代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化,临证经验更加丰富,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治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近代中医学发展的主流,虽仍是继承古代医学理论不断丰富、充实、提高。但是,一些医学家在探索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向着系统化、专门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至于在理论、临证、用药等方面从事中西医汇通的尝试,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反映出中医界努力面向新科学,迎接新挑战,虽然取得的成果不多,但标志着中医药学正在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近代中医界在吸收西医学与近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受到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给中国带来新的自然观,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随着近代科学分科日渐明确,各科研究迅速深化,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个专科进行研究,成为普遍现象,直接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进入20世纪,西医学已有更多学科分类,各学科分门别类、深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有相当的影响。有些医学家在进行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时采用实证方法,如张锡纯亲自尝药、博咨真伪、亲自监制,被尊称为医学实践大师。
  在近代学校兴起的大潮中,在西学广泛传播的形势下,更重要的是由于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产生了近代的医学教育。它与古代的医学教育相比,教学形式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全不同。近代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新式医学院校。大体有三种办学形式:①教会创办的西医学院校。最早建立的有广州博济医学校(约186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80年)、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1884年)等。20世纪30年代教会开办西医院校已有20余所,成为传播西医学的重要基地。②政府开办的西医院校。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兴办医学校。20世纪40年代,已有公办医学院校30多所。这些院校培养的医生,虽数量有限,但却是我国西医学的重要人才,成为发展西医学的骨干力量。③私人或学术团体集资创办的中医学院校。近代中医界为争取办教育的权利,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斗争,直到1949年,中医教育还未被列入国家教育系统。留在近代中医教育史上仅有私人或团体创办的90余所中医学院校。成为保存、传授、发展中医学的重要阵地。
  ……
展开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中医与西医之争
(二)民族虚无主义和余云岫对中医的挑战
(三)旧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和中医界的抗争
(四)“中医科学化”和“改良中医”之路
二、生平纪略
(一)童年凄苦,发奋图强
(二)习读西学,致力文学
(三)痛丧爱子,弃文从医
(四)逆流挽舟,汇通中西
(五)创办函授,培育新人

著作简介
一、《药庵医学丛书》
二、恽铁樵遗著
(一)《见智录续篇》
(二)《读(金匮翼)》
(三)《病理杂谈》
三、函授学校讲义选
(一)《内经讲义》
(二)《热病学》
(三)《幼科》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特色
(一)对《内经》的发挥
(二)对《伤寒论》的发挥
(三)对温病的发挥和对热病的认识
(四)中西医汇通思想

临证经验
一、儿科常见病证治
(一)惊风
(二)痧疹
二、内科常见病证治
(一)咳嗽
(二)肺痨(肺劳)
(三)霍乱
(四)痢疾
(五)疟疾
(六)鼓胀
(七)中风
(八)梅毒(梅疮)
(九)十二经穴病候
(十)各类温病的治法
三、妇科常见病证治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人杂病
四、诊法研究
(一)色泽
(二)呼吸
(三)规矩权衡
(四)脉搏
(五)舌诊
(六)疾病虚实之辨
五、用药经验
(一)附子
(二)大黄
(三)麻黄
(四)桂枝
(五)葛根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安脑丸的运用源流
(二)后世对恽铁樵临证经验的发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