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与朱光潜齐名,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的谈美散文合集,收录了《美从何处寻》《美学的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等代表散文,带领读者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2.文章集知识性、哲学性、文学性于一体,作者潜心探讨中西美学的相通与不同,寻找美的真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凝结成篇,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书画雕刻欣赏入门书,可以帮助读者塑造个人独特的审美观。
3.四色印刷,精美插画,凡高、莫奈、维米尔、齐白石、于非闇、吴湖帆等中西大家的画作尽收囊中,读者不仅能在文字里涤荡心灵,更能享受中外名画带来的视觉盛宴。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本书主要选取宗白华谈论美学和艺术的文章,如他的《美学的散步》《美从何处寻》《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代表作。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自然、宇宙、建筑、绘画、书法、音乐中的美,表达了作者把生活艺术化的态度。作者强调,美的感受是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人们只有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领会艺术和自然的美。作者的这些美学观点,将中国的体验美学推向了极Z。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流云小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的意志只能主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的晦暗而减少它的光辉。)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呀!并且“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
这里所理解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纹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内容,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这里就是“美”,就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像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涵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辑一美的散步
美从何处寻//002
美学的散步//011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024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033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055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061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070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074
辑二美的启示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114
形与影//122
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125
德国唯理主义的美学//133
英国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的美学//141
哲学与艺术//148
辑三春来草自青
道家与古代时空意识//160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164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167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187
略论文艺与象征//192
清谈与析理//196
中国艺术三境界//200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207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210
辑四艺术生活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216
读《论美》后一些疑问//220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224
《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231
《中国书学史·绪论(续)》编辑后语//233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235
莎士比亚的艺术//238
艺术与中国社会//242
这样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