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拿破仑战争的著述汗牛充栋,而细化到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却鲜有耳闻,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大量原始资料:18、19世纪之交的战术理论著作、条令、手册、教令、命令、报告以及参战者的回忆录、日记和信件等——当事人亲述真实的拿破仑战争。
三十年军事变革,涵盖1792—1815年间俄军作战体系的各个层面:战术理论、条令、士兵训练方式、主要兵种的战斗实践等。
宣传海报: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是欧洲各国展开大规模军事角逐的时期,也是席卷全球的社会变革进程——它不仅改变了国家版图,也令世界发生剧变——的起始点。时至今日,这个时代仍然会在军事史学家中引发激烈的争论。本书或许是近来初次尝试描述独特的“俄罗斯风格”战术的著作。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材料(条令、教令和命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同时也对理论概念和同时代人留下的亲历体验进行辨析。本书是在严谨的对照分析基础上写成的,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事实都受到了来自不同视角的审视——其中包括了大量未经删改增饰、国内读者往往也对其知之甚少的外文材料。
术语与组织
在18—19世纪的欧洲军队中,步兵是最为重要、数量最大也最具独立性的兵种。较之骑兵和炮兵,步兵能够最轻松地应对并未得到其他兵种支援时的困难情况,因为它既能防御,也能进攻,既可以使用步枪射击,也可以端起刺刀冲击。
步兵的战术单位是营(法:bataillon,英:battalion,德:Battallion,俄:батальон)。不同的军队中营的额定兵力往往不同,就连同一支军队中不同步兵类型的编制也存在差异。营的额定兵力范围是400—1200人,不过一般在700—1000人之间。
营的主要战斗队形是排成几列的紧密横队(列由肩靠肩左右排列的士兵组成,伍则由前后排列的人员组成)。横队的列数在18世纪逐步减少:早期从六列降至四列,中期降至三列,某些军队在末期更是降到二列。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几乎所有欧洲军队中,步兵通常都会排成三列,只有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中的英军步兵和其他某些军队的轻步兵一般排成二列。
自然因素决定了营的人数:一方面,营应该拥有足够的兵力;另一方面,营的规模又不应当大到妨碍机动、控制的程度,正如拿破仑的元帅奥古斯特-弗雷德里克-路易·维耶斯·德·马尔蒙(Auguste-Frédéric-Louis Viesse de Marmont)所说,应当让每一名士兵都能听到营长的口令。如果营的兵力少于600人,那么这个营就会被认为不足以独立作战,如果兵力多于800人,那就会变得太过笨重,并不便于营长一人掌控。然而,营的编制最好还是定在800人以上,因为即便在和平时期,营在行动时也往往无法达到满员,它并不能始终维持全部额定兵力,除此之外,有些士兵可能会生病或被分派出去执行任务,而在战争开始后,掉队和作战损失也会导致兵力减少。
出于行政管理和经济目的,步兵会编组成团(法:régiment,英文:regiment,德:Regiment,俄:полк),每个团由几个营组成——大部分军队是2—3个营。每个营又由几个连(法: compagnie,英:company,德:Companie或Kompanie,俄:рота)组成——大部分军队是4个或6个连。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这一时期的连并不是战术单位,而是纯粹的行政单位。团里的连有一套通行的番号——先是用连的“连主”军衔(上校连、中校连、少校连等等),后是用连长的军衔和姓名(某某上尉连),最终则不再考虑某连隶属于某营的情况,而是给全团各连统一分配数字番号。士兵的驻扎、训练以及分发武器、装备、给养、薪饷都以连为基础完成。
营在执行队形变换和射击时要将队形分成几等份,通常情况下会分成8个或10个单位。不同军队对这些单位的称呼有所不同:法军称其为分连(peloton)、英军称其为分连(platoon)、某些德意志军队则称其为排(Zug)。在18、19世纪之交的俄国军队中,这样的单位被称作排(плутонг)。俄军中还有和一个плутонг并存的同义术语взвод,后者的含义是半连。这样,俄军中一个营的排数目就和半连数目相同,它们都两倍于连的数目。随着时间的流逝,“半连”的使用越发普遍,“排”则逐步被淘汰。为了简化行文,本书在描述所有军队时都会使用“半连”术语。
在列成横队的营当中,各个排需要从右向左依次编号:位于最右侧的排称作第1排,位于第1排左侧的是第2排……以此类推。在包括俄军在内的许多军队中存在由两个排组成的单位,这个单位被称作分营(division,该词源于拉丁语diviso,意为“分割”“分开”)。分营也是从右向左依次编号。
在某些军队——特别是法军和英军——中,营内的分连数目和连数量是相同的(同为8个或10个),所以,如果每个连中的伍数目都相同,那么分连就相当于连。而在其他军队——也包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俄军——中,排的数量要两倍于连(5个连对应10个排或4个连对应8个排),所以,如果每个连中的伍数目都相同,那么排就相当于半个连。
然而,由于缺编和损失不均,各个连的人数可能会存在极大的差异——战时尤其如此。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准确、迅速地完成队形变换,同一个营中的所有排应当拥有相同的宽度,也就是说,各个排里伍的数量应当保持一致,兵力也应当大致相同。如果某营各排损失严重不均,且该营此时并未直接卷入战斗,那就可以在战斗中径直调整营内各排人数。
因此,一个营在战斗中分出的排往往与连对应不起来。在某些军队中,排和分营的划分情况永远都不可能和连相符,以弗里德里希二世治下的普鲁士军队为例,它的步兵营通常由5个连组成,但在战时要分成8个排,即4个分营。
18世纪之初,步兵在战场上行进时使用的是疏开纵队(全间距纵队),在这种纵队中,所有排都前后相继地排列,相邻两排的间距——前后两排第1列间的距离——相当于排横队的正面宽度。如果要将这个纵队变换为横队,纵队就得沿着展开后的横队列队方向赶往预定地点,而后让所有排同时“侧转”——侧转的含义是让排横队围绕一翼旋转。将横队变换成纵队也只需以相反次序完成上述动作。在纵队中,如果第1排位于最前方,这个纵队就称作以右翼为基准的纵队,反之,如果倒数第1排位于最前方,那么纵队就要称作以左翼为基准的纵队。
除了疏开纵队之外,步兵后来还用到了间距较小的纵队:半间距纵队(前后两排第1列间的距离相当于半个排横队的正面宽度)和紧密纵队(前一排后列到后一排前列的距离为3—5步)。前者可以通过各排斜向行进变为横队,后者在变为横队时则要让位于后方的各个排,先是侧向移动,然后再前进。在拿破仑时代的战场上,由一个营列成的纵队宽度通常相当于两个排,多数情况下是半间距纵队或紧密纵队。后文将会详细讨论这些纵队和队形变换的基本原则。
引 言
第一篇 步兵、骑兵和炮兵的组织与战术
第一章 步兵
第二章 骑兵
第三章 步骑对抗
第四章 炮兵
第二篇 十八世纪末法军战术的发展
引言
第五章 横队与纵队
第六章 散开队形的步兵
第七章 法军骑兵与炮兵
第八章 高层组织与高级战术
第三篇 十八世纪的俄军
第九章 十八世纪的俄军
第十章 帕维尔一世的改革
第十一章 苏沃洛夫与1799年战局
第四篇 应对法国大革命的战术变革——1801—1809年
引言
第十二章 步兵
第十三章 骑兵
第十四章 炮兵
第十五章 高级战术
第五篇 应对拿破仑的战术变革——1810—1814年
引言
第十六章 步兵
第十七章 骑兵
第十八章 炮兵
第十九章 高级战术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