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心孤独的人,需要明白的几个问题
喜欢独处的人,一定没有好人缘吗?
为什么你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又很害怕孤独?
为什么你自以为享受孤独,却仍被孤独折磨?
你能一边享受独处,一边开心社交吗?
【二】你可以独来独往,但不要封闭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
能真正享受孤独的人,一定是能与这个世界心意相通的人。真正独立的人格,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取的。敞开心扉,联结他人,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感,即便你独来独往,也能圆融地应对复杂人事。
【三】学会化解孤独与社交的冲突,你可以一边享受独处,一边开心社交
和阿德勒一起走出孤独,学会化解孤独与社交的冲突,独自一人时充实快乐,身处人群时淡定从容,走出狭隘的孤独感,才是自在的行路人。
【四】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精心编译并倾情推荐!
【五】随书附赠胡慎之价值48元音频课——《和阿德勒一起走出孤独》
【孤独是什么?】
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
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寂寞、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出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怎样才能走出抓独?】
答案在与他人的关系里。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chaoyue自卑,成为一个与他人有着良好联结的人。只有能和别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别人眼光的影响,塑造出健康而独立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而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独来独往,也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孤单寂寞。
【本书能提供什么?】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从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抽丝剥茧,把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逐步展现,使人学会平衡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弥补内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独感。
当你学会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
金句摘录:
1、对于人类来说,比超越自卑更重要的,是走出孤独。
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正是一座孤岛,和他人产生联结很重要!离开了与别人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活死人。
3、很多人都误解了人格独立的含义,以为独来独往就是独立,以为隐居山野就是独立,以为自我封闭就是独立。其实真正人格独立的人,是内心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即便你孤身一人,独来独往,也一样能挑战世事艰难,活出自己的价值,精彩而自在。
4、世俗意义上的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
5、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寂、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会给人格不独立的人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6、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7、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为一个与他人有着良好联结的人;能和别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别人眼光的影响,塑造出健康而独立的人格。
8、人只有拥有了健康而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独来独往,也不会与社会脱,不会孤单寂寞。
9、一个人如果想要摆脱意义,只生活在极为单纯的环境里,他的人生必然充满苦难。因为那意味着他将失去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10、个人眼里的意义,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想让我们的全部行为和部分目标有意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们对别人产生意义。
11、决定成败的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无法真正决定人的行为,我们只会选择性地用经历来支持自己的目标。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12、优越感是孤独的牢笼,优越感必然是一种极为隐秘的目标,因为社会感不允许它公然发展壮大。换句话说,它必须潜藏在暗处,在友善的面具后面发挥作用。
13、没有谁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感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感。
14、社会感是正确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思想行为的唯一标准。
15、所谓社会适应和社会感,就是对自卑做出正常的补偿,或者说正确的补偿。
16、如果一个人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能把优越感和社会感结合在一起,那么他多半能在人生有意义的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
17、我们从天才的言行和态度中,也许看不出太多的合作能力,但只要你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是最擅长合作,也最喜欢合作的人。
18、年轻人啊,千万别在需要建立社会关系的时候选择自我封闭,那是在把自己的人生推向绝路。
19、所谓走出孤独,不是让你硬逼着自己去进行无意义的社交,而是要学会择良友、择良师,从人格独立的人那里获取内心成长的营养。
20、人生的高级境界,是独自一人时充实快乐,身处人群时淡定从容。
第五讲: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红尘中的遁世者看起来不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其实带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这种隔离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不只出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社会组织中。他们的敌意、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背后隐藏着孤独、怯懦、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而孤独与隔绝,只会使消极状况越来越糟糕——封闭的个体或群体将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
“远离尘嚣”的危险
有些人就像一只踽踽独行的刺猬,虽然没有明言自己敌视人类社会,却给人一种敌对、孤独的感觉。这种敌视如同山谷间的溪流,迂回曲折、隐蔽难辨。这样的人虽然不会伤害别人,却会想方设法回避社会,不和任何人来往。因此自然无法和人建立合作关系。可是,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不与人合作是解决不了的。这要怎么办呢?
不是只有离群索居才叫遁世,遁世有很多表现方式。有遁世倾向的人大多沉默寡言,不能正视别人的眼睛,也不喜欢聆听他人说话。他们拒绝一切社会关系,不管这种社会关系有多简单。如果可能,他们希望不跟任何人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无论是握手的方式,还是说话的语气,或者打招呼、不打招呼的方式,都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冷硬和拒绝,像是在用每一个姿态和人拉开距离。
冷漠和孤立的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的身影。他们强化自己和社会的差异,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崇高的优越感。可惜,他们最多也只能得到想象中的胜利。
这些红尘中的遁世者,看起来不会伤害社会和他人,其实带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这种隔离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不只出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社会组织中。我们知道,整个家族都和外界断绝来往、谢绝拜访的情况,在社会中并不少见。他们的敌意、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这种表现中已经是再明显不过。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也会出现在阶层、宗教、种族和国家身上。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也许会发现,单单从房屋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样式就能看出屋主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
在社会文化中,把人分成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阶层的风气,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隔绝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使封闭的个体或者群体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使各个封闭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故意挑起各个群体间的争端,使其兵戎相见、争斗不休。这是一种恶劣的做法。以此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人或阶层,通常对自己的道德操守评价极高,自认为十分优秀,会用各种手段证明别人的错误。这些好战分子千方百计地煽动不同民族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获得更高的优越感。就算全世界都因为他们的煽动而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所、人间血流成河,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愧疚之心。由于缺乏安全感,这种人特别喜欢挑起事端,企图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孤傲感,进而消除心里的不安。可是他越是这么做,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就越大,孤独感就越强,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毫无疑问,这种人在社会上通常都发展得不太好。
焦虑的人容易成为遁世者
有遁世倾向的人,通常都有强烈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性格特征,人一旦陷入焦虑往往很难摆脱。他会因此备受折磨,既不能和他人正常来往,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就算想要为社会做些贡献,也多半是有心无力。一切活动中都可能含有恐惧,有人怕的是外部世界,有人怕的是内心世界。
如果焦虑感来自对社会的畏惧,人就会努力从社会中逃开。如果焦虑感来自对孤独的畏惧,人就会努力摆脱孤独。我们发现很多焦虑的人都有这样的倾向——相比于同伴,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越是不想在人生中面对阻碍的人,越容易焦虑。他们遇到每一件事的第一反应都是焦虑,即使这件事只是简单的离开家人、离开朋友、找工作、和人恋爱。因为和社会、和别人的联系太少,所以一点点小事都会使他们心慌意乱,唯恐遇到什么危险。焦虑会严重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为公共利益做贡献的能力。焦虑的人未必要紧张得浑身颤抖,立即转身逃走,他们只要尽量消磨时间,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就行了。这种人只顾着忧心忡忡,却没有想过,就算躲过这次,也躲不过下一次,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变化,焦虑就会重新降临。
我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有些人特别喜欢回忆过去或思考死亡问题。回忆过去是一种自我压制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引人注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害怕死亡或疾病,是寻找借口以逃避一切责任和义务的人的一个特点。他们大肆宣扬一切皆空、生命短暂、祸福难料等消极观点。天堂和来世也能带来相同的慰藉。对那些真正把目标放在来世的人来说,今生只是一场徒劳的挣扎、一个毫无价值的发展阶段。第一种类型(回忆过去)的人在虚荣心和野心的驱使下,会逃避一切考验,因为考验会暴露他们的真实价值。在第二种类型中,我们发现,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一个优越于他人的目标,一个飞黄腾达的野心,这使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生活。
我们可以在某些孩子身上看到焦虑最初也是最简单的形态:这些孩子只要身边没人就会害怕得浑身发抖。但是,即使有家人陪伴,他们仍然无法获得满足,因为他们的颤抖和恐惧都带着别的目的。如果母亲离开留下他一个人,他就要用极端焦虑的表现,逼迫母亲回到他身边。这意味着他真正想要的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对母亲的控制。这表示父母不仅没让孩子学会独立,还以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学会了控制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卑劣技巧。
怯懦的“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对自己毫无信心、觉得任何工作都很难,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这是怯懦者共同的性格特征。这种人做事无精打采,平常拖沓延误,遇到困难或考验时甚至会彻底放弃,根本无法正常、高效地完成手里的工作。那些不好好工作,以五花八门的借口频繁跳槽的人,就属于此类。除了行动缓慢、缺乏热情,怯懦者还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过分谨慎,对自身安危过于紧张。其实,这只是他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手段。
个体心理学把怯懦这种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所涉及的问题定义为距离问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结论去评价一个人,并确定他在人生三大问题上的进展。首先是社会感(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看他是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和他人更亲近,还是用错误的方法,使自己和他人更疏远;其次是职业和事业;最后是爱情和婚姻。只要了解一个人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时犯了哪些错误、取得了哪些进展,我们就能从整体上评价他的人格。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如前所述,怯懦这种性格特征的根本成因,其实是对责任的逃避。怯懦除了这些消极、灰暗的一面,当然也有光明的一面。有些人之所以要做怯懦者,完全就是因为这些光明面。怯懦者认为,如果他在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做了一件事,即使失败了,大家也会原谅他,因为这本就情有可原,他的人格和虚荣心就不会受到伤害。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安全的保障,这就像那些走钢丝的人,因为下边有安全网,所以不用担心摔下去的问题。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会找出一大堆借口,证明任务的失败与他无关。他会说,如果他能早一点得到消息,做足准备,他肯定能成功,所以要怪也只能怪事情太复杂、环境太恶劣,总之跟他的性格缺陷无关。反过来,如果他事前毫无准备,还把事办成了,成功就会显得愈发难能可贵。这不难理解,一个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人取得了成功,大家都会觉得理所应当;可是如果一个人匆促上阵仍然取得了成功,人们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因为他一只手就完成了别人两只手才能做到的事。
这就是怯懦给人带来的好处。不过,这种怯懦也暴露了个人的虚荣和野心,说明他很想成为受人景仰的英雄。有这种心态的人,只是想要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使自己看起来很强大。
专横的背后——虚荣和怯懦
还有一些人为了逃避人生问题,会故意制造麻烦。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就会用迟疑和拖沓的态度,勉强开始行动。这种迂回的心态,很容易产生诸如懒散、频繁跳槽、消极怠工等恶习。有些人甚至会把这种心态带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中,比如有些人走路的姿势像蛇一样又软又滑。这种走路方式绝非偶然。在我们看来,这种人至少是想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生活。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恰好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有个男人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百无聊赖,他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念头一直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了解到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父亲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能力的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家中长子和家族产业的继承人,他是在家人的宠爱和期待中长大的。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非常看重他,所以继母对他也很好。
作为长子,他对权力和力量盲目崇拜。他的言行举止都带着上位者的蛮横。在学校,他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接手了父亲的产业。他像善待朋友一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彬彬有礼,宽和大
举止粗陋,也许是故意的
不文明或缺少教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大家对此其实是有一些共识的,比如在公共场合挖鼻屎、咬指甲、狼吞虎咽地用餐等,都属于此列。一个在餐桌上满脸放光、像猪一样大吃大嚼、没有一点羞耻心和自控力的人,是真正的缺乏教养。看到这样的人,大家多半会想:“他吃饭的声音怎么这么大?”“这人是个饭桶吧,他的肚子是无底洞吗?这么多食物眨眼间就全吃下去了!”“他真能吃啊,还吃得这么快,像是根本就停不下来。”无时无刻不在进食,一旦停下来就痛苦万分,这样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碰到过一些吧?
还有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是脏乱。这里所说的脏乱,不是人在拼命工作时的混乱和不拘小节,而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不肯收拾整理,把自己和住处搞得脏乱不堪。这种人像是为了把别人从身边赶走,故意把自己弄得邋里邋遢,越恶心越好。脏乱已经成了他们的标志。
这只是缺乏教养者的一部分外部特征。这些特征足以证明,他们根本不想遵从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只想和人保持距离,大家各行其是。毫无疑问,不文明到如此地步的人,是无法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协助的。大部分不文明行为发生在人的儿童时期,因为从不犯错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矫正了这些错误的做法,但有些人在成人之后仍然保持着,这太遗憾了。
不文明和缺乏教养的表现,或多或少跟个人不愿意参与社会生活有些关系。缺乏教养的人,大多数都不愿与人合作,想要尽可能地远离社会。如果有人劝他们改正恶习,他们也会假装没听到。这不难理解,毕竟对那些不愿意遵从社会规则的人来说,咬指甲等行为,也算不上什么非改不可的错事。想要让别人远离自己,还有比这更有效的办法吗?所以他的衣领总是黑漆漆的,所以他的衣服总是沾着油污,皱得像酸菜干一样。只要保持蓬头垢面的形象就能使每个人都离自己远远的,就能使人不再关注他、批评他,他再也不需要和别人竞争,不需要结婚生子。如果这就是他的目的,还有比保持这种形象更有效的办法吗?如果在竞争中落败,他还可以把责任推给不文明的行为,义正词严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恶习,我什么事做不成?”然后,又轻声补上一句:“可是,这些恶习已经缠住我了,根本改不掉,这太可惜了!”
从下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恶习成了一种保护自己、压迫他人的手段。有个女孩,22岁还尿床。她是家里排行倒数第二的孩子。因为她体弱多病,母亲对她的关心难免要多一些。她非常依赖母亲,为了使母亲不分昼夜地守在她身边,她白天焦虑不安,晚上惊慌、尿床。起初,这对她来说显然是一种胜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她靠这种错误行为留住了母亲,达成了自己的心愿。至于这样有没有剥夺其他孩子本应受到的关照,她根本不在意。
这个女孩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既不能上学,也不能进入社会。事实上,她一个朋友都没有。每次被迫走出家门,她都会表现得十分焦虑。成人之后,她根本不敢在晚上出门或者走夜路,因为那会使她感到痛苦和焦虑。每次回到家,她都一副精疲力竭、又慌又怕的样子。她不停地告诉别人,路上遇到了多么危险的情况。这些事实表明,她想要一直留在母亲身边。可是家里条件有限,不能这样养着她。母亲给她找了份工作,为了让她上班,几乎是把她赶出家门的。可是,她只干了两天就被人辞退了,因为她的焦虑不安使雇主大为恼火。母亲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犯病,狠狠地骂了她一顿。最后女孩由于自杀未遂被再次送进医院,母亲也发誓说,会一直守在她身边。
尿床、怕黑、不敢独处、试图自杀,她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在我们看来,她是在用行动告诉别人:“无论何时,母亲都要和我在一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于是,尿床这种不文明行为就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恶习来评价他,但我们若想帮他纠正这种恶习,就要透彻地了解他的生存环境,找出恶习的源头。
孩子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会故意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或者养成一些恶习。对他们来说,这能让他们成为一个重要人物,激起父母的同情心或责任心,让自己受到更多关照。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以这类不文明行为作为逃避社会责任、给他人制造麻烦、破坏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手段。他们用这些行为来掩饰自己的专断、狂妄、虚荣和野心。不过,由于这些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且经过矫饰,我们很难迅速分辨出这些恶习的起因和真实目的。
……
译者序: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01
第一讲: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001
第二讲: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 006
第三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022
第四讲:社会感是人性的选择 031
第五讲: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050
第六讲:虚荣,会架空你自己 068
第七讲: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096
第八讲:为何你如此感伤 122
第九讲: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135
第十讲:儿童时期的三种困境 173
第十一讲: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 185
第十二讲: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 206
第十三讲: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 232
第十四讲:分析一个人,要有全局意识 267
第十五讲:当孤独把人推向边缘 282
结语:唯有走出孤独,才能克服自卑 309
独自一人时充实快乐,身处人群时淡定从容,
走出狭隘的孤独感,才是自在的行路人。
——胡慎之
当你学会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即便你独来独往,也一样能活出自己的价值,精彩而自在。因为孤独不是生命的本意,价值感才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